未來中產階級是最大塊肉!如何“吃掉”一箇中產?

15年之後什麼樣?

大組織目標定了,到5302年要完成幾個現代化目標:

人口主體三分之二是中產階級,人均收入達2萬美元以上,城鎮化率80%,農業現代化,貨幣國際化。

站在刨食群眾的角度,中產階級可是快大肉啊!

上到大組織、中到搶人搶地盤的各城市,下到創業的、搞項目的、投資的無不談中產,5302要把肉做這麼大,大家都很開心,都很期盼。

但三眼說過,大家都談的東西,往往誰也不知道到底是個啥。到底啥是中產階級?

未來中產階級是最大塊肉!如何“吃掉”一箇中產?

【中產到底是啥】

一般人的腦中浮現的畫面,定是美帝大流氓家的中產,開著小汽車住著小洋樓刷著信用卡沒事度個假。剩下就是週一到週五工作和家長裡短填充,週末資本主義花花世界填充。

為啥腦子會浮現這個畫面,三眼講《改開40年》裡說過,因為我們就是老美的翻版!

從產業到金融,從科技山寨到生活層(衣食住行娛樂)山寨,除了zheng治,剩下基本照模子復刻!

什麼叫特色?就是內核上要延續法家,但具體發展層要無死角山寨西學!

分析具體層要從內核出發,也就是每個大組織的底層邏輯,也就是所謂體制出發,比如我們復刻世界老大加槓桿做信貸搞大地產,明面看著一樣,區別在於一個老美玩稅,我們玩產權分離。

這是啥決定的?是法家經濟思想內核決定的!參見《經濟第一講》!

看中產階級也是如此!


未來中產階級是最大塊肉!如何“吃掉”一箇中產?

【幻象】

為了把中產群做大,會有一個標準作參考,標準的核心就是收入。

小白兔們到了5302喜洋洋的看著工資流水,人均收入2萬刀以上,驕傲的揚起中產的臉龐!

事實呢?這只是個幻象!

所謂收入這東西只是個數字,數字並不是真實的,比較才會真實;

縱向的比較在時間軸上,拉長看一看;

橫向的比較在空間軸上,和外面對比看一看。

以2020為座標,往前數15年,那時候的青壯年們,看今天的收入水平,已經達到三分之二的中產群了啊。現在白領一年的房租,就抵得上15年前青壯年一年的收入,甚至還要多很多。

以貨幣為座標,空間上與外面對比看一看,此2萬刀並不是真的2萬刀!

在《經濟第一講》裡講過,經濟是水,錢就是水流,大組織內用法家,外用西學,匯率是個分界線,玩的是

內外兩桶水,外面地界控匯率,上下浮動匯率制(基本等於不浮動),在裡面可以隨意摻水。

水要看濃度的,外面2萬刀可能夠交首付買個房,買個小汽車,或者來一套歐洲自由行,裡面的2萬刀可能只夠一年房租的。


未來中產階級是最大塊肉!如何“吃掉”一箇中產?

【鐵打營盤流水的兵】

那為何還要打造5302龐大的2萬刀群體呢?

這是因為,只有高物價、高收入才是達到發達社會的目標,高物價高收入也是強國掠奪弱國的核心手法。

所以5302現代化最後一條,是實現貨幣國際化,與外面各個大組織的水流接上了,才能調控濃度欺負人嘛。

這個暫且不談,單寫一篇,本篇主講如何“吃掉”一箇中產。

那在“內法家外西學”的大規則下,到底什麼是中產?

中產就是一個動態,並不是真的有“產”,也可以說叫“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經濟是什麼,是流通,水流下去,價值流上來,體量大+流的快就是經濟好!

中產就是流動的載體,鐵打的營盤就是規則——分配給你點什麼,然後再吸回來,大頭大組織拿,小頭留給你們互相吸(一般人的創業思維都是在這個層面)。

再比如農民群體,分配給你點什麼,也就是聯產承包和減免稅,但農產品價格是大組織控制得死死的,也就是最後能得到多少,是可調的,會在一個均線上浮動,如果遇到好時景個體留下的東西多了,會再另加管道吸回來,比如大約在10年前吧比較火的3d彩票——“3d3d賣房賣地”!

這條均線的調控,會使得農村經濟活力起不來,可消費的少了,自然水流不快。

中產和農民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水流過一遍,都沒剩下啥,剩下的只有感覺和享受的過程。

往前數40年,混的比較好的工薪層,就是吃大鍋飯的工人和企事業單位,也就是拿著城鎮戶口的人,城鎮戶口=安穩就業與生活保障。

廣義上講,這就是那時代的中產,也是鐵打營盤流水的兵,水流過一遍剩下啥了?

房子是分的,不是你的,家裡傢俱是廠子同志們互相敲打出來的,結婚的“四大件”留到現在只能當廢鐵賣,攢了1000元到現在吃頓大餐就沒了。

能“攢”下來的是什麼,是回憶,是當時的享受,當時的優越性。

所以,中產就是腦子裡的幻象,是現實中流水的載體。

未來中產階級是最大塊肉!如何“吃掉”一箇中產?

【分食】

所以搞大一塊肉,大家分食,水就流起來了!流得越快+體量越大=邁向發達!

進入本篇主旨,如果站在生意人角度,怎麼分食一杯羹呢?

聽著很冷血,但這就是現實生活。做生意、創業、階層逆襲,就是這樣的現實。

生意是幹嘛的?創業第一步思考的是啥?

1、吃誰?

也就是吸誰的錢,賺誰的錢,鼓起自己腰包!(商人就是這麼奸詐!)

前面分析一堆,說的就是這個。

2、如何吃得多?

那要搞清楚幾個問題:

都誰在吃?

吃了分別是多少?

一箇中產收入和支出的模式是什麼樣的?

兜裡的現金流動是怎麼個結構?

留給你吃的是多少?

這個思考在西方營銷學裡,叫做消費能力分析!

看,列強的詞彙就這麼溫和!

前面說了,分配給中產什麼,再吸回來,大組織拿大頭,剩下互相吸。

未來很可能是這麼組合的,三眼瞎猜哈!

1)稅上拔毛會越來越大,除了喜聞樂見的個稅和各種金之外,得給地方政府賣地模式給斷了,畢竟累積風險,賣地模式走得差不多了,還能持續一陣子但走不遠!但是不賣地哪有穩定收入啊?怎麼給企事業單位發工資,怎麼搞建設呢?

換套穩定的,房產稅+房租。把有房的和沒房的都插上管子。

但這有個前提要實現,就是房屋壟斷+房租壟斷。只有壟斷才能穩定。仔細回想40年以前。

插一句:傻空們就是沒腦子的一群人,稅這個東西,向來都是向下轉嫁的,房產稅最後一定轉嫁到租房群體身上。

典型被賣掉還樂呵呵替別人數錢。

怎麼壟斷呢?

一是在商品房層,剔除掉小魚小蝦,也就是過去摻和在一起跟著喝湯的民營開發商,這是現在正在發生的,死掉的中小開發商會越來越多,最後一級市場(土地市場)和二級市場(商品房市場)都掌握在國家隊手裡。

二是給存量房打板子!因為二手房除了某些財團和企業囤積的外,都在百姓手裡,所以要打板子,現在正在打!在交易流通、二套房、投資客炒房客身上打板子!

可控也等同於壟斷,因為其實不能自由流動的。

建設大量公租房,在賣地時候就要求開發商配套建設一定比例的經適、廉租、公租房,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經適房可以不賺錢,但出租的東西短期看來只見投入不見產出的,開發商可沒耐心收租子,所以建設成本會加到商品房上。

剔除掉小魚小蝦,把開發環節的肉都留給國家隊,那麼國家隊也有義務投身到公租房建設中來。

在未來,真正可投資可持有的商品房,會逐漸集中到精英層手裡。對於廣大中產和低產,房子可以買不起,但不能租不起,農產品價格要一直牢牢控住,這兩樣就是未來的吃飯問題,這涉及到穩定團結。

這真是一箭三雕,不!是一箭好幾雕的大智慧啊:

地產風險變得完全可控,地方zf解決了長期現金流,肥肉也都歸了國家隊,更有責任義務幫地方zf的長期現金流該出租房,房產稅也收了,海量傻空左手交更多租子,右手拍手叫好,畫面其樂融融!

在稅上,只說說房產稅就行了,其他交易稅、車船稅就不說了,根據個體家庭情況而定了。

2)教育醫療產業化會更深入。

這個沒法具體說清路徑,因為這是非標品。

看得見的東西是標準化商品,看不見的是非標品,也就是價格機制沒法衡量,看個感冒收50跟500都行,上個學花1萬和10萬都行。

3)物價

這才是核心,普通人能吃到肉的地方!

收入漲,物價必漲,這是有個比例的,但估計還沒人敢研究出個模型發出來。暫且不提!

物價這裡簡單一句話:服務業非標品是吃肉大方向!

“吃掉”中產,說白了就是你拿個東西跟他能換多少錢,成本越低換的錢越多,面越廣,自然就越吃得多啊!這就是喜聞樂見的“消費升級”一詞。消費升級邏輯參見《改開40年》裡消費升級段落。

標準化產品在經濟發展中,一定是相對價格越來越低的,20年前買個大彩電要幾千元,一個家庭幾個月甚至一年的積攢,現在買一臺用不上半個月工資。

消費的升級除了科技升級(一堆沙子+鐵皮承載價值更大價格更高)外,只能是服務業非標品了。這也是現在就開始提前吹風“大力發展服務業”的道理所在。

3、怎麼吃?

也就是一箇中產,怎麼能逼不得已的、或者快快樂樂的被吃掉呢?

這在西方營銷學裡叫消費態度分析,又是列強的一個溫和詞彙!

逼不得已這塊,主要是教育、醫療與理財投資,這是未來中產層最核心的“態度”所在,健康問題、教育成長問題和錢生錢的貪慾問題,還有一個就是養老問題!

話說這三個管道都是體制內玩的,作為刨食的生意人,所要做的就是儘量把自己的服務類商品,往這三條管道上靠攏,在分配環節佔得越往上,就分配的越多,一旦占上位,持續穩定分配個幾十年不成問題!具體操作各自發揮!

快快樂樂這塊就比較複雜了,需要你畫出一幅中產的“大腦認知圖”,因為服務業非標品的價格制定不是看你的東西具體值得多(成本和實際價值),而是在中產心理值多少。這就需要把中產的感覺畫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