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上)

一、

读《论衡》至此,似乎看清一事,就是身处东汉时期的王充,为何敢于对当时大行其道的儒家学说提出颇多质疑,因为王充也很善于恭维大汉皇帝,从而表白自己的忠心。孔子作《春秋》,实为修订鲁国之《春秋》,其中亦不乏神化的人和事,而且以颂扬古时帝王仁德者居多。既然有神化,便存有虚妄之言,可是到了汉朝时期,在汉武帝等人的大力推崇下,孔儒学说盛极一时,孔子之言便成了圣者之言,不容半点质疑。儒者借孔之言,大行谄媚皇帝之道,皇帝也很是受用。同样是向皇帝献媚,为争宠各路儒者文人各显其能,著文互批,或许这便是文人相轻的根源吧。“臣子当颂”,在大汉王朝很是盛行,包括那位写就恢宏巨篇《史记》的太史公司马迁,也未能免除媚君之俗,明白写下“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之,则见蛟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这样的荒唐事。是太史公为赞高祖为龙子而故意杜撰?还是暗示高祖之母曾经出轨而生下了刘邦,不敢明言,借龙说之?为证帝王得天下符合天意,总会有神化帝王之说,历代封建王朝都会有颇善此道之人,帝王也需要有这样的人和将自己神化的操作。常见褒扬奏章,常闻赞美诗颂,帝王们心中愉悦,便大行赏赐,臣子们再赞其德。于是,有了四十篇的颂,也有了凤凰、麒麟、灵芝和龙等诸多祥瑞不时出现的故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上)

二、

从汉武帝开始,儒学便成为了大汉王朝的极品学说,儒者更是受宠有加,儒者怎能说汉朝无圣明帝王?孔子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孔子如何知尧?知尧“则天”?王充称儒者是“涉圣世不知圣主”,貌似他本人甚是知帝圣,献媚于皇家可谓极致。也难怪,不尽力捧着当朝皇帝,此《论衡》大作如何能得以面世?况且王充还是有些唯物主义思想的,这在封建神论盛行的时代,很容易受到质疑和攻击。极力尊崇汉朝历代皇帝有圣德,当朝皇帝心中必喜,如此便成全了《论衡》的出世。皇帝的功德如何,庶民的评判准确性远胜于人臣和文人,因为庶民求食,人臣和文人皆为图利,庶民对朝廷的施政最有切肤之感。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上)

三、

作诗吟赋,歌功颂德,汉朝并不缺少如此文人。世人常称上古帝君为圣者,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伟人,为何?上古流传,载事极略,或为石壁上的简易刻画,或为贝壳上晦涩难懂的甲骨文字,世间所闻知,皆为后人凭揣测而做出的解析,真实性如何,无以确证。殷末周初,渐以文字为主记载世事,笔著经传现于世间,至秦朝,天下一统,文字归一且愈发丰富,到了汉朝鼎盛时期,国泰民安,以诗词歌赋为主要代表的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更出现了司马迁这样的鸿笔巨匠,完成了恢宏巨著《史记》。秦始皇统一天下,汉高祖完成了灭秦兴汉的奇功,二者皆创下伟业,却也在这个过程中杀伐无数,故可称之为伟人,而不能为圣人。依人们所能理解的标准,圣者应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说世间当无圣者。人们偏偏要创造出圣者,以供世人敬仰、崇拜。被赞功德至伟、被尊为圣王者,其自身当然有超过常人太多的本事,而能成为世人心目中的“圣”,“鸿笔”之颂居功至伟,尽管很多经传巨篇中的赞语不乏荒谬。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上)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