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侍尧案:乾隆反腐不彻底的典型,本已定为死刑,却复起为总督

导读

李侍尧出身显赫,家族自努尔哈赤起便世代为官,乾隆元年,李侍尧因其显贵的家世就被授予六品荫生,其后历任湖广、云贵等数地总督及中央高官,

乾隆皇帝对李侍尧宠信有加,把他称为“最能办事之人”

不料乾隆四十五年,李侍尧在云贵总督任上爆发贪污受贿案,钦差大臣和珅与大学士廷议分别做出了“斩监候”和“斩立决”的审理结果。

然而乾隆皇帝却原谅了李侍尧,不到半年,便将李侍尧复起为陕甘总督。李侍尧一案充分体现了乾隆所谓“宽严相济”的假象,是乾隆朝反腐肃贪不彻底的典型案例。


李侍尧案:乾隆反腐不彻底的典型,本已定为死刑,却复起为总督

李侍尧


乾隆问出的贪污案

乾隆四十五年,原云南粮储道道员海宁,升任按察使进京谢恩,期间海宁将会拜见皇帝。

此时的乾隆已经风闻了一些关于李侍尧贪污受贿的传言,根据历史档案记载,乾隆在接见海宁时,向海宁质询李侍尧的情况,海宁在乾隆的质问中,开始奏报李侍尧贪污受贿的事实。史料记载:

“逮朕有所问,召伊两次面询,海宁始终隐匿,不肯奏出贪婪之绩。且谓李侍尧能办事也,待传旨严询,始据开呈各款”

乾隆皇帝听闻海宁的奏报,当即决定成立专案组,前往贵州查处李侍尧,专案组由帝国的新星户部侍郎和珅领衔,刑部侍郎喀宁阿辅佐

李侍尧案:乾隆反腐不彻底的典型,本已定为死刑,却复起为总督

影视剧中的乾隆与和珅

与此同时,福长安、英廉等中央的军机大臣也成立了在京专案组,调查李侍尧的家族亲戚,以配合和珅的调查。

乾隆皇帝这一系列迅速的动作,可以看出乾隆对此事的重视和惩治贪污的决心。

和珅查处李侍尧

和珅到达云南之后,即开始对李侍尧进行查处,按照海宁提供的线索,对以李侍尧为中心的周围涉案人员逐一审问排查。李侍尧的一些同伙在听闻和珅到来,便想提前逃跑,也被和珅一网打尽。

和珅对涉案人员的审判起到了效果,据李侍尧同伙的供词,李侍尧共贪污索贿三万一千两。对于审理结果,李侍尧也没有异议


李侍尧案:乾隆反腐不彻底的典型,本已定为死刑,却复起为总督

影视剧的和珅


从乾隆皇帝下旨任命和珅查办,到李侍尧认罪,仅用时两个月,可见乾隆的决心与和珅的干练。

李侍尧应该定什么罪?

  • 钦差和珅的定“斩监候”

和珅回京途中在给乾隆的奏折中这样写道:

依侵盗钱粮一千两以上例斩监候,素尔方阿拟斩监候。

和珅显然是依律办事,根据贪污钱粮一千两以上就判处斩监候的条文,判处李侍尧为“斩监候”。


  • 大学士廷议定罪“斩立决”。

中央各高官、大学士们认为李侍尧数十年来深受皇恩,却贪婪腐败,

有负圣上一片苦心,应该从重处理,决议将“斩监候”改为“斩立决”。

李侍尧历任封疆用为大学士,数十年来沐恩最重,乃敢败检,丧心婪赃至盈千累万,较鄂善等受恩更优婪赃更甚,自应速正刑章以彰国宪。

  • 乾隆的裁决

乾隆皇帝在参考了钦差和珅与大学士廷议的意见之后,将李侍尧定罪为“斩监候,秋后处决”。这一判决驳回了大学士廷议的结果,实际上是对李侍尧从宽处理


李侍尧案:乾隆反腐不彻底的典型,本已定为死刑,却复起为总督

影视剧中的乾隆


乾隆也对自己的判决做出解释:

  • 第一,当前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李侍尧乃国家重臣,不可轻易斩杀。
  • 第二,李侍尧为官多年,乾隆对李侍尧非常了解,认为李侍尧是忠于朝廷,忠于自己的。

“廷议大辟,上终怜其才,故缓其狱”。

因此,李侍尧能够暂时的活下来。

李侍尧的复出

乾隆对李侍尧的从宽判决,为李后续的免罪复出埋下了伏笔。

果然不到半年时间,乾隆就下旨,要重新启用李侍尧,乾隆的圣旨是这样说的:

因思李侍尧前经获罪,但其才识可用。此时需人之际不能复拘常格,已传旨免其前罪,赏给三品顶戴花翎,令前往甘肃”总办军务。

李侍尧去甘肃的目的是查办“甘肃监粮冒赈案”,以贪官来查贪官,这虽说有些讽刺,但李侍尧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案件查办的是干净利索。


李侍尧案:乾隆反腐不彻底的典型,本已定为死刑,却复起为总督

影视剧中的甘肃王亶望案

乾隆四十七年,朝廷充分认可李侍尧复出之后的表现,因此

正式授予李侍尧陕甘总督一职,并加太子太保衔。

乾隆五十年,李侍尧改任湖广总督。五十二年,又调任闽浙总督,其后又被“命图形紫光阁列前二十功臣”,登上仕途的巅峰

可以说不到两年的时间,李侍尧从待决的死囚摇身一变重新成为了大清朝炙手可热的人物。

为什么说李侍尧案是乾隆反腐不彻底的典型?

纵观李侍尧案,乾隆皇帝的个人意志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李侍尧贪污腐败,乾隆却罔顾实情,百般袒护,是一个反腐不彻底的典型案例

同时李侍尧这个典型案例暴露出乾隆朝惩治贪污种种问题:

一是惩治贪污的执法标准不一致,因人立法,包庇亲信。皇帝完全依据好恶来制定法律,对于自己的亲信,是百般开脱。对于不中意之人,则唯恐惩处太轻。

二是统治者在执法过程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李侍尧案这种反腐不彻底的现象如“蝴蝶效应”般给乾隆朝后期的吏治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结语

乾隆中后期以来,官员贪墨腐败之风愈演愈烈,上至督抚,下至胥吏,几乎无官不贪。

这种日趋腐败的官场现象固然是封建官僚制度下的必然产物,但是也与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作风、个性爱好有很大的关联

乾隆皇帝所谓的反腐只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来判决,其吏治的腐败与惩治贪污没有一致性、一惯性有直接的关系。在这种政治大环境下,官员们纷纷以成为皇帝亲信为立身之基,或搜刮民脂民膏进贡,或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完全忽视社会治理和百姓民生问题

于是政治环境的恶化不可逆转,社会风气恶化与官场腐败也就逐渐加剧,乾隆中叶以来是大清王朝的转折点,

王朝进入了由盛转衰的拐点


参考:

《清史稿》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