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侍堯案:乾隆反腐不徹底的典型,本已定為死刑,卻復起為總督

導讀

李侍堯出身顯赫,家族自努爾哈赤起便世代為官,乾隆元年,李侍堯因其顯貴的家世就被授予六品廕生,其後歷任湖廣、雲貴等數地總督及中央高官,

乾隆皇帝對李侍堯寵信有加,把他稱為“最能辦事之人”

不料乾隆四十五年,李侍堯在雲貴總督任上爆發貪汙受賄案,欽差大臣和珅與大學士廷議分別做出了“斬監候”和“斬立決”的審理結果。

然而乾隆皇帝卻原諒了李侍堯,不到半年,便將李侍堯復起為陝甘總督。李侍堯一案充分體現了乾隆所謂“寬嚴相濟”的假象,是乾隆朝反腐肅貪不徹底的典型案例。


李侍堯案:乾隆反腐不徹底的典型,本已定為死刑,卻復起為總督

李侍堯


乾隆問出的貪汙案

乾隆四十五年,原雲南糧儲道道員海寧,升任按察使進京謝恩,期間海寧將會拜見皇帝。

此時的乾隆已經風聞了一些關於李侍堯貪汙受賄的傳言,根據歷史檔案記載,乾隆在接見海寧時,向海寧質詢李侍堯的情況,海寧在乾隆的質問中,開始奏報李侍堯貪汙受賄的事實。史料記載:

“逮朕有所問,召伊兩次面詢,海寧始終隱匿,不肯奏出貪婪之績。且謂李侍堯能辦事也,待傳旨嚴詢,始據開呈各款”

乾隆皇帝聽聞海寧的奏報,當即決定成立專案組,前往貴州查處李侍堯,專案組由帝國的新星戶部侍郎和珅領銜,刑部侍郎喀寧阿輔佐

李侍堯案:乾隆反腐不徹底的典型,本已定為死刑,卻復起為總督

影視劇中的乾隆與和珅

與此同時,福長安、英廉等中央的軍機大臣也成立了在京專案組,調查李侍堯的家族親戚,以配合和珅的調查。

乾隆皇帝這一系列迅速的動作,可以看出乾隆對此事的重視和懲治貪汙的決心。

和珅查處李侍堯

和珅到達雲南之後,即開始對李侍堯進行查處,按照海寧提供的線索,對以李侍堯為中心的周圍涉案人員逐一審問排查。李侍堯的一些同夥在聽聞和珅到來,便想提前逃跑,也被和珅一網打盡。

和珅對涉案人員的審判起到了效果,據李侍堯同夥的供詞,李侍堯共貪汙索賄三萬一千兩。對於審理結果,李侍堯也沒有異議


李侍堯案:乾隆反腐不徹底的典型,本已定為死刑,卻復起為總督

影視劇的和珅


從乾隆皇帝下旨任命和珅查辦,到李侍堯認罪,僅用時兩個月,可見乾隆的決心與和珅的幹練。

李侍堯應該定什麼罪?

  • 欽差和珅的定“斬監候”

和珅回京途中在給乾隆的奏摺中這樣寫道:

依侵盜錢糧一千兩以上例斬監候,素爾方阿擬斬監候。

和珅顯然是依律辦事,根據貪汙錢糧一千兩以上就判處斬監候的條文,判處李侍堯為“斬監候”。


  • 大學士廷議定罪“斬立決”。

中央各高官、大學士們認為李侍堯數十年來深受皇恩,卻貪婪腐敗,

有負聖上一片苦心,應該從重處理,決議將“斬監候”改為“斬立決”。

李侍堯歷任封疆用為大學士,數十年來沐恩最重,乃敢敗檢,喪心婪贓至盈千累萬,較鄂善等受恩更優婪贓更甚,自應速正刑章以彰國憲。

  • 乾隆的裁決

乾隆皇帝在參考了欽差和珅與大學士廷議的意見之後,將李侍堯定罪為“斬監候,秋後處決”。這一判決駁回了大學士廷議的結果,實際上是對李侍堯從寬處理


李侍堯案:乾隆反腐不徹底的典型,本已定為死刑,卻復起為總督

影視劇中的乾隆


乾隆也對自己的判決做出解釋:

  • 第一,當前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李侍堯乃國家重臣,不可輕易斬殺。
  • 第二,李侍堯為官多年,乾隆對李侍堯非常瞭解,認為李侍堯是忠於朝廷,忠於自己的。

“廷議大辟,上終憐其才,故緩其獄”。

因此,李侍堯能夠暫時的活下來。

李侍堯的復出

乾隆對李侍堯的從寬判決,為李後續的免罪復出埋下了伏筆。

果然不到半年時間,乾隆就下旨,要重新啟用李侍堯,乾隆的聖旨是這樣說的:

因思李侍堯前經獲罪,但其才識可用。此時需人之際不能復拘常格,已傳旨免其前罪,賞給三品頂戴花翎,令前往甘肅”總辦軍務。

李侍堯去甘肅的目的是查辦“甘肅監糧冒賑案”,以貪官來查貪官,這雖說有些諷刺,但李侍堯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案件查辦的是乾淨利索。


李侍堯案:乾隆反腐不徹底的典型,本已定為死刑,卻復起為總督

影視劇中的甘肅王亶望案

乾隆四十七年,朝廷充分認可李侍堯復出之後的表現,因此

正式授予李侍堯陝甘總督一職,並加太子太保銜。

乾隆五十年,李侍堯改任湖廣總督。五十二年,又調任閩浙總督,其後又被“命圖形紫光閣列前二十功臣”,登上仕途的巔峰

可以說不到兩年的時間,李侍堯從待決的死囚搖身一變重新成為了大清朝炙手可熱的人物。

為什麼說李侍堯案是乾隆反腐不徹底的典型?

縱觀李侍堯案,乾隆皇帝的個人意志完全凌駕於法律之上,李侍堯貪汙腐敗,乾隆卻罔顧實情,百般袒護,是一個反腐不徹底的典型案例

同時李侍堯這個典型案例暴露出乾隆朝懲治貪汙種種問題:

一是懲治貪汙的執法標準不一致,因人立法,包庇親信。皇帝完全依據好惡來制定法律,對於自己的親信,是百般開脫。對於不中意之人,則唯恐懲處太輕。

二是統治者在執法過程中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個人意志凌駕於法律之上。

李侍堯案這種反腐不徹底的現象如“蝴蝶效應”般給乾隆朝後期的吏治帶來很不利的影響。

結語

乾隆中後期以來,官員貪墨腐敗之風愈演愈烈,上至督撫,下至胥吏,幾乎無官不貪。

這種日趨腐敗的官場現象固然是封建官僚制度下的必然產物,但是也與最高統治者的政治作風、個性愛好有很大的關聯

乾隆皇帝所謂的反腐只是根據個人的好惡來判決,其吏治的腐敗與懲治貪汙沒有一致性、一慣性有直接的關係。在這種政治大環境下,官員們紛紛以成為皇帝親信為立身之基,或搜刮民脂民膏進貢,或阿諛奉承無所不用其極,完全忽視社會治理和百姓民生問題

於是政治環境的惡化不可逆轉,社會風氣惡化與官場腐敗也就逐漸加劇,乾隆中葉以來是大清王朝的轉折點,

王朝進入了由盛轉衰的拐點


參考:

《清史稿》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朝懲辦貪汙檔案選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