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上万言奏章,为何令朱元璋大怒?还将大臣毒打一顿?

自古以来,公文写作历来都是为人下属的一大考验,它不仅要求写作者要言之有物、叙之有理,更为重要的是,所写出来的材料还要能够迎合领导的口味,抛开文章质量暂且不说,单就文章的格式、风格,就是一大难题,因为有的领导喜欢文章行云流水、朗朗上口,有的则喜欢言简意赅、单刀直入切中主题,写作者如果不能准确把握领导的喜好,所写出来的材料别说是受到领导的重视了,相反地,还有可能让领导心生反感而弃之不用,甚至还有可能会招致横祸!

明朝洪武年间,大臣茹太素就因为没有准确把握太祖皇帝朱元璋的阅读喜好,导致自己所呈上的万言奏章令朱元璋勃然大怒,还招致了一顿毒打!

大臣上万言奏章,为何令朱元璋大怒?还将大臣毒打一顿?

洪武八年(1375年)十二月,时任刑部主事的茹太素向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章,奏章内容针砭时政、言辞犀利而又见解独到、有理有据,而朱元璋也算是一位励精图治、雄才伟略的盛世君王,一般来说,这种见解独到,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奏章是很有可能得到他的赏识的,可茹太素这封奏章终究还是没能入朱元璋的法眼,因为他的奏章中的一个特点恰恰是朱元璋最反感厌恶的!

大臣上万言奏章,为何令朱元璋大怒?还将大臣毒打一顿?

茹太素的这封奏章令朱元璋反感厌恶特点就是文章过于冗长、废话连篇,俗称太啰嗦!

据相关记载,茹太素这封奏章废话实在是太多,洋洋洒洒竟然有17000多字,要知道,奏章并不是用来消遣的小说,而是广开言路、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手段,内容相对枯燥无味,这样的文章,只要把事情说清楚、问题讲明白即可,是不必、也不该有过多的铺垫、渲染和烘托的,更何况,文章过于冗长,还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抓不住重点。茹太素的这封奏章正是触到了这类文章的忌讳。

大臣上万言奏章,为何令朱元璋大怒?还将大臣毒打一顿?

朱元璋看到茹太素所呈上来的奏章长篇累牍,当场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快,他并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他最反感的就是这类文章,因此,他懒得自己看,于是便叫来了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没成想,越听越气,最后勃然大怒!

大臣上万言奏章,为何令朱元璋大怒?还将大臣毒打一顿?

这倒也不能全怪朱元璋涵养不够,听茹太素这类奏章,估计是个人都会生气!前面说到,这封奏章废话太多,那是不对的,应该是相当非常异常地多!总共17000多字的一篇文章,前面16000多字竟然都是废话!最苦的要数负责念给朱元璋听的王敏了,口干舌燥的,念了半天,竟然还没有步入正题!而朱元璋也是越听越气,大怒道:"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同时,立刻宣茹太素进宫,劈头盖脸地训了一顿不说,还命人当场打了人家一顿板子。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这类文章确实是深恶痛绝到了极点!

大臣上万言奏章,为何令朱元璋大怒?还将大臣毒打一顿?

当然了,茹太素的奏章废话虽多,但干货还是有的,在事后,朱元璋也在宋濂的劝说下,又重新拾起了茹太素的这封奏章,细细地读了一遍,当中发现有五条建议切实可行,于是便命人抄了下来,一一执行。这也体现了朱元璋一代明君该有的气度与胸怀!

时至今日,茹太素这种写作风格依然还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成为了形式主义的一种典型代表,令广大文字工作者和阅文领导痛苦不堪!对此,还是不得不感叹一句:形式主义害死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