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15

因為最近事情比較多,很多時候沒空,關鍵也是沒精力來寫,今天難得浮生半日閒,繼續寫吧。近期事情太多,腦子有點渾渾噩噩了,這種狀態不利於工作和生活,但是也沒辦法,生活所迫嘛。承接上文。

今天將兩節亡徵,分別是第28、29徵。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孫子兵法·軍行篇》

以前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孫子兵法更多的著重於戰略和形勢,對於戰術類的描述很少,這不僅僅是帶兵打仗的將軍需要學習,對於管理者而言,也是一部很好的教材。其實很多時候的失敗,並非在於敵方太強大,而是在於我們自己,所以想贏必須先保證自己不輸,史書上,名將們雖然愛用奇謀,但是都是建立在整體或局部局勢處於相對均勢的情況下的,不做好自身,光憑一腔熱血或指望奇謀妙計那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呢,韓非子在第二十八徵中說道:

無地固,城郭惡,無畜積,財物寡,無守戰之備而輕攻伐者,可亡也。

即無守戰之備卻輕易攻伐者,國家可亡。有的人可能覺得這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毫無關聯,沒人會這麼傻。其實不是的,這一篇應用在生活中的情景其實很常見的,可能我們身邊就有現成的例子。以前段時間很火的各種P2P網貸(套路貸)舉例,有的人為了買一部心愛的手機或者給女朋友/男朋友送禮物(短期利益),在沒有理解網貸的條條框框(不知彼)的情況下,也不考慮自身的償還能力(無守戰之備)就去借取各種利息高昂的“砍頭貸”,最後為了償還分期和利息,不得不在各個平臺上借肉補瘡,最終可能借個一兩千,結果幾個月下來變成幾十萬,最後不得不去做違反的事情,更有甚者,不堪其擾,最終選擇了自我了結。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逝去,雖然很大程度上是網貸公司們缺德掙黑心錢,但是借款人的不自量力卻是讓人攻陷最大的漏洞。倘若他們有點自知之明不超前消費,何至於此?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韓非子》一書對我們的啟迪,小家其實很多時候和大家(國家)是一樣的,只是身在其中的人的定位不一樣。所以很多邏輯還是可以通用的。

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15

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消費,有理想抱負的還會考慮投資,但是切記要量力而行,不可以超越自己的實力去借款消費,網貸毀掉的不止是個人,還有一個個“小家”。

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15

第二十九徵:種類不壽,主數即世,嬰兒為君,大臣專制,樹羈旅以為黨,數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

其實這裡反映出了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一大弊端,因為一方面為了統治秩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身後祭祀的問題,年輕君王去世,基本不會將地位傳給他人,只能傳給兒子,但是兒子年級小,只能設置輔政大臣,這種情況下,輔政大臣是很容易專權的,如魏明帝曹叡的故事。

熟悉三國曆史的同學都知道,魏國事實上只有一王兩帝:開國的魏王曹操,後來曹丕被追為魏武帝;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至於魏明帝指定的接班人養子曹芳,雖然在位十五年,也有兩個年號正始和嘉平,卻沒有皇帝的諡號和廟號,先是被司馬師廢為齊王,後被司馬炎改封昭陵縣公。曹芳之後的曹髦和曹奐,全部都是司馬氏的傀儡,更加得不到承認。那麼問題是,曹叡自己有三個兒子,為何要傳給遠支的曹芳?這事情要先追溯到曹操,曹操的二十五個兒子,除去戰死曹昂的和一個被過繼出去,還有的早夭,成年的有十多個,“損折率”達到驚人的50%!到了曹丕這輩,前後生下十個兒子,其中兩位早殤,除開此後接班的長子曹叡,成人的還有七位,算然不算子嗣太多,可比劉備起只有三個親兒子來說也算枝葉繁茂了。

曹叡於黃初七年繼位,現在的人二十三歲才大學畢業,還要為找工東奔西走作,很多同學的目標是當“打工皇帝”,二十三歲的曹叡卻已經是真正的皇帝了。魏明帝在位十三年,堪稱一代明君,執政期間不但成功抵禦了蜀、吳的多輪攻伐,還能騰出手擺平了鮮卑和遼東。雖然後期熱衷於修建館臺樓閣,耽於酒色,總體還是稱職的,司馬懿再鷹視狼顧在曹叡這個年輕人面前都像耗子見到貓一般。所以還是配稱得上是“明帝”的。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危,到了必須交代後事的時候了,四顧茫然。他的三個親生兒子,清河王曹囧,繁陽王曹穆,安平哀王曹殷,分別於226年、229年、231年死去。親兒子都沒了,好在還有兩個養子:曹詢和曹芳,雖然都為曹氏宗族子弟,可全部生父不詳。據《魏氏春秋》記載,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彰的孫子,曹叡的堂侄。最終齊王曹芳被立為皇太子,當天即皇帝位,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

有人說了,魏明帝為什麼不在兄弟們中間選擇一位兄終弟及呢?道理很簡單啊,曹芳雖然不是親兒子,但是父子名分俱在,自己百年之後,太廟裡那口冷豬肉還是少不了的,要是換成弟弟,你覺得宋太宗的兒子會像祭奠他父親一樣祭奠你這個大伯/叔叔嗎?

且由於之前的爭立世子(曹丕曹植爭寵),曹丕上臺後,對宗室是進行長期的壓制和刻意打壓。即使放上來一個“長君”,剛從“牢裡(軟禁)”放出來,又沒有從政從軍的經驗,誰會聽他的話?況且曹叡去世突然,就是臨死找個“長君”,給他鋪路的時間都不夠。所以最終以曹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至於後來嘛,詳情請搜索:高平陵之變。

所以對於古代封建王朝而言,最危險的時刻就是改朝換代的時候,因為皇位和我們普通人理解的不一樣,其實皇位和官職差不多,很多不懂政治的人以為坐上那個位置便可號令天下,其實是錯誤的,以現代官職來說吧,很多時候升職都需要考試等各方面,最重要的還是看是否合適這個職位。能力足夠強,即使沒有那個位置也可以做很多事情,能力不足,即使坐上了那個位置,充其量也就是個皮章皇帝。所以職位是對能力的肯定,想靠職位來壓人是沒用的,職場更看重的是硬實力(智商,即業務能力)和軟實力(情商,即人脈關係)的雙重組合。單方面條件再優秀,這個“大位”還是不穩固的,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15

講道理,還是老三的曹爽看起來正常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