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流緊張 險企發債急補血

本報記者 陳晶晶 北京報道

保費收入大幅下滑之下,險企補充資本金需求在提升。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由於審批快、流動性高、融資成本低,資本補充債券近年來受到保險公司“追捧”,僅2020年3月份單月就有6家險企成功發債,發行規模已經超過去年一半的規模。

業內人士表示,轉型過程中退保支出增加是部分保險公司發債的重要原因,由於中小保險公司存量中短期產品退保已經達到相對峰值,退保給其現金流帶來壓力,急需增厚資本金抵抗風險。

此外,對大型上市險企而言,轉型長期保障型業務對其銷售渠道、後端運營等方面要求更高,也需要持續資金投入。這意味著,2020年險企發行資本補充債券規模或將持續增加。

單月發債374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3月份,6家險企共發行資本補充債券373.5億元,超過2019年發行資本補充債券566.5億元的一半。其中,平安人壽發行票面利率最低,為3.58%,珠江人壽6.25%最高,6家公司資本補充債券目前均已成功發行。

據瞭解,並非所有的保險公司均能發債補充資本金,而是需要滿足中國人民銀行與原保監會於2015年初聯合下發的《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有關事宜》。該文件對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規模、發行條件、償還方式等方面有明確規定。

在准入“門檻”上,保險公司必須滿足: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連續經營超3年;上年末和最近一季度淨資產不低於10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最近3年沒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等五項條件,絕大部分保險公司均能滿足要求。但也有極個別償付能力不足的險企,只能依靠股東借款。另外,成立未滿3年的新公司,如果資金緊張,也只能依靠股東增資。同時,保險公司發行的資本補充債及符合監管規定的次級債之和不得超過淨資產的100%。發行規模與淨資產有直接聯繫。

據瞭解,2016年~2019年,發行資本補充債券規模分別為295億元、170億元、495億元、566.5億元,總體規模在提升,尤其近兩年,發行資本補充債規模高於股東增資和次級債券。

對於上述現象,業內人士分析稱,主要由三個方面因素綜合影響:首先,資本補充債券和次級債雖然都屬於債權性質的資本補充工具,但是對比次級債無法交易、認購的活躍程度低而言,資本補充債券更有優勢。因為一些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費用約為發行規模的6%,總成本不超過次級債券的單位資金成本,融資成本相對較低。再加上其能進行二級市場交易,流動性高,交易靈活,投資者認購更活躍,便於成功發行。

其次是在強監管的大背景下,監管層對保險公司增資和股權轉讓更為審慎和嚴格,對股東資質和經營等方面要求均有所提升。同時,一部分現有股東自身資金實力、經營情況已經下滑,有的甚至出現流動性危機正在破產清償,已沒有能力再對保險公司持續注資。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四季度,存在股權質押或凍結情況的險企數量達到32家,其中壽險公司20家,財險公司12家。

最後,股權融資並不是“免費的午餐”,按照“資本成本=股本佔比×股本要求的收益率+債佔比×債成本”的公式,發債成本普遍低於股本要求的收益率,因此發債能夠優化保險公司資本結構,降低資本成本率。

不過,也有發行失敗的險企案例。例如一家老牌財險公司早在2017年便獲得批覆發行60億元的資本補充債券,其未能在批覆有效期內完成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事宜,導致發行權益自動失效。

26家險企現金流為負

業內人士認為,保險行業近兩年發行資本補充債券規模持續走高,主要原因是部分保險公司轉型過程中存在集中退保壓力,需要補充資本金提高抗風險能力。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人身險行業保戶儲金投資款新增繳費總規模達到1.18萬億元的高峰值,而這些業務期限大多在2~3年,除了2018年以外,部分人身險公司還將在2019年、2020年進入退保期。

記者統計發現,2019年保險業務收入排名前五的一家大型壽險公司,受存量中短期產品到期兌付影響,2019年退保金激增,2019年前三個季度退保支出達到了224.96億元,比2018年全年退保支出大幅增長207.86%。不僅如此,其保戶儲金及投資款存量規模仍達上千億元。除此以外,也有中型壽險公司在2019年出現單季度集中退保的現象,例如民生人壽。根據其董事會決議資料和償付能力報告,新業務保費下降及集中退保風險增加,預計民生人壽將出現兩次大規模集體退保,第一次出現在2019年四季度和2020年一季度,第二次則將在2022年四季度。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民生人壽保戶儲金和投資款為123.58億元,三個月內到達約定支取年限規模為38.64億元,即在2019年第四季度形成超30億元的實質性退保。

需要關注的是,部分“銀行系”險企退保期已經持續了近兩年時間,退保率還在持續走高。

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撰文指出,2018年“銀行系”壽險公司流量退保率達46.43%,其中有一家退保金支出超過當期的保費收入249.07億元,流量退保率已經高達112.16%。工銀安盛人壽、農銀人壽等四家保險公司流量退保率均超過50%。截至2018年,“銀行系”壽險公司的退保率為46.43%,而壽險行業的退保率為27.46%,“銀行系”壽險公司退保率與壽險行業退保率之間的差額存在逐年擴大的趨勢。

與上述中小險企高退保率存在兩級分化的是,上市險企轉型較早,極大壓縮了中短期產品,目前業務結構質量更高。

數據顯示,2019年,五大上市險企退保規模支出累計同比下滑15.2%,退保率已顯著改善,有四家公司已經將退保率控制在2%以下。

需要注意的是,高額退保金支出,已經對部分中小保險公司現金流產生了較大影響。

本報記者統計63家非上市壽險公司2019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摘要發現,除去4家未披露實際淨現金流數據,已有26家淨現金流為負數,其中2019年三季度、四季度連續淨現金流均為負值的壽險公司有5家,個別險企在第四季度出現了55.39億元的淨現金流流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院保險副主任朱儁生認為,“保險公司現金流的狀況能夠反映流動性風險。在當前人身險行業轉型背景下,一些險企收縮中短期業務之後,保險收入大幅減少,但同時退保支出、滿期給付並沒有減少,就會出現現金流缺口。”

轉型倒逼資金加碼

現金流問題背後,人身險行業轉型已步入深水區。

某壽險公司個險渠道負責人和總精算師對記者表示,對中小壽險而言轉型難度增大,主要原因在於“消化”退保支出的方式已經變了。原來銷售短期產品收益高,時間短,受消費者歡迎,短期理財型業務消化短期退保並無壓力,但是現在主要是長期保障業務消化短期退保,而長期保障型業務不管是在網銷渠道還是銀保渠道均銷售難度大,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大規模的新單保費,因此未能對存量中短期產品退保現金流出實現覆蓋,造成險企資金緊張。

為了緩解部分中小險企流動性壓力,2019年12月監管出臺《 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規範兩全保險產品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保險公司可以根據流動性管理或資產負債匹配管理的需要,開發3年期以上、5年期以下的兩全保險產品。保險公司5年期以下兩全保險產品的年度規模保費應控制在公司上年度末投入資本和淨資產較大者的1倍以內,且佔公司年度規模保費比例不得超過20%。

“在轉型承壓之下,保險公司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提高承保能力、償付能力後,能夠安排一定規模的兩全險產品,充實現金流,抵禦退保壓力。資本補充債券是可以平衡轉型和業務規模下滑矛盾的。”上述壽險公司個險渠道負責人進一步表示。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認為,從大型險企轉型角度來看,在產品方面,保險公司的產品策略和創新模式方面需要形成自身差異化體系。在營銷方面,長期業務條款複雜,對銷售隊伍能力的要求更高,培育和管理高產能的代理人隊伍也更難。後端運營方面,保障型業務對保險公司的承保理賠、客戶服務、質量風控方面的標準更高,對運營體系壓力大。

“保險公司的轉型,實際是從產品銷售為主的模式,升級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保障與服務。既要整合前端獲客與後端運營能力,又要配套建立內部的客戶共享與團隊協同機制,建立專業化的營銷與服務團隊,利用先進的大數據技術,多維度多層次的研究和分析,賦能代理人以高效發掘客戶價值,提升險企的核心競爭能力。因此,轉型對保險公司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資金持續投入和培育。”周瑾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