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有望繼續回升 「補血」壓力依然突出

伴隨著首份銀行業半年度業績快報的出爐,上市銀行2018年上半年經營狀況也即將浮出水面。杭州銀行7月5日晚間發佈的業績快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3.23億元,同比增長26.39%;實現淨利30.15億元,同比增長19.12%;基本每股收益0.59元。

今年上半年,銀行業監管政策密集出臺: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銀行股權辦理辦法、資本補充工具創新、撥備覆蓋率調整等涵蓋銀行業務的方方面面。在監管從嚴的環境下,銀行亂象得到遏制,業務開展更加合規,不良暴露後銀行資產得以清洗,銀行業正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2018年,上市銀行利息收入可能高達七成以上,但各行將採取更多措施增加收入來源,提升非息收入佔比。而隨著不良貸款對淨利潤侵蝕持續緩解、‘營改增’不利影響消除以及淨息差的改善,銀行業淨利潤將繼續小幅回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淨利潤增速回暖趨勢有望持續

2017年下半年以來,上市銀行淨利潤開始出現回升跡象。從今年一季報數據來看,多數銀行經營態勢良好,淨利潤增速持續回升,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大行經營狀況依然穩健,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淨利潤更是保持了兩位數增長。

杭州銀行業績快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杭州銀行總資產規模為8581.7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98%;各項存款為4943.2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19%;各項貸款為3133.0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38%。

在營收方面,2018年上半年,杭州銀行實現營業收入83.2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6.3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0.1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12%;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每股淨資產為8.64元,較上年末增長5.88%。

一位內業分析師表示:“從杭州銀行半年業績來看,其經營較穩健、業績向好,值得期待。”

而放眼整個銀行業,業內人士也認為,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整體上有望延續淨息差回升,淨利潤增速改善的態勢。

“由於銀行負債端普遍承壓,資產端利率仍然在上行,但斜率趨緩,將至瓶頸期,預計二季度行業息差環比將走平,但同比改善仍然較為顯著,對營收同比增速提升形成正向貢獻。”安信證券分析師黃守宏分析稱。

黃守宏同時表示,去年以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受到“減費讓利”等因素的影響,逐季下滑,但今年以來,中間業務收入發展進入相對平穩的時期,且去年同期基數較低,預計銀行中報中間業務收入同比增速將有所提高。

資產擴張增速繼續放緩

在金融去槓桿和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銀行業正在由過去的快速粗放式發展升級為精細化高質量發展,不再以規模擴張為核心訴求,資產擴張增速明顯放緩。

銀保監會5月份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56萬億元,同比增長7.4%。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95萬億元,佔比37.2%,資產總額同比增長6.2%;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45萬億元,佔比17.7%,資產總額同比增長3.0%。

分析人士認為,早些年由於利率市場化、存貸比息差縮小等帶來的環境變化,銀行資產規模擴張已開始減速,在2017年以來的強監管共振下,這一趨勢更為明顯。預計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資產規模增速將進一步放緩。

“消費增長升級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等因素,將推動非金融部門的貸款需求增長,這是支撐銀行業規模能夠保持較快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更多的銀行已逐步摒棄‘規模依賴’和‘速度情結’,邁向輕資產、輕資本、輕成本發展。”董希淼表示。

董希淼預計,對於大型銀行來講,以往資產和負債規模基數較高,2018年,增速將延續2017年前三季度所表現的個位數增長;中小型銀行此前資產和負債的規模擴張較大程度上源於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的規模增長,但在2017年以來監管趨嚴的環境下,規模擴張的動能減弱,2018年,中小型銀行資產與負債規模增速預計將維持在10%左右。2018年將是中小型銀行規模增長進行動能轉換的關鍵年。

業內專家還表示,今年下半年,表內信貸規模將成為銀行資產規模增長的主力,非標資產、同業理財規模將進一步壓縮。

資本補充壓力猶存

依據資本充足率要求,2018年末,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應分別達到8.5%、9.5%和11.5%,同期,其他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應分別達到7.5%、8.5%和10.5%。

業績快報顯示,截至6月末,杭州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3.53%,較上年末下降0.77個百分點。而據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3.64%、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28%、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72%。

從目前情況看,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均滿足監管要求,但強監管下,業務回表給銀行帶來資本補充壓力,銀行的“補血”動力依然強勁。

今年2月,央行發佈3號公告,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具有創新損失吸收機制或觸發事件的新型資本補充債券。

3月份,監管部門發佈《關於進一步支持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意見》,支持銀行補充資本工具創新,從擴寬資本工具發行渠道、增加資本工具種類、擴大投資者群體、簡化資本工具發行的審批程序四方面給出建議。

“在2018年對同業業務、表外業務、理財業務等加強整治的過程中,銀行資本佔用的需求會加大,在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之下,資本補充壓力會加大。所以,上述兩個文件均支持銀行資本工具創新,實質上也是配合銀行資產由表外迴歸表內。”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卿認為。

趙卿告訴《金融時報》記者,考慮到2018年信貸業務是銀行發展的重點,新增貸款的增加,加之表外資產迴歸表內,銀行資本將承壓。

一方面,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諸多中小銀行排隊IPO,特別是城商行和農商行,IPO補充資本需求較大。此外,近期農行公佈千億元定增計劃,也從側面反映出銀行補充資本的需求。

另一方面,銀行也加大對可轉債、創新型資本補充工具的應用,多家上市農商行可轉債獲批。對於上市時間較短、定增受限的上市銀行而言,可轉債也是不錯的資本補充工具。但目前銀行IPO審批進度較慢,銀行還需加強資本補充工具創新。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