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賀歲戲”

話說“賀歲戲”

近幾年來,歲末年初總有幾部風趣幽默、喜劇味濃濃的電視劇或影片推、出,被稱為“賀歲劇”、“賀歲片”。其實,早在六七十年前,京劇界就有春節前後上演“賀歲戲”的傳統,只是當年還沒這一名稱而已。

  早年的京劇“賀歲戲”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吉祥戲”。如有新婚喜慶或大團圓結局的《龍鳳呈祥》、《牛皋招親》、《御碑亭·金榜樂·大團圓》等。《金錢豹》、《釣金龜》、《搖錢樹》這些戲,因劇名中嵌有“金”或“錢”字,故也常在春節演出。武戲,則演不死人的《兩將軍》、《神亭嶺》、《蓮花湖》等,以示吉利。

  二是“反串戲”。舊時農曆年底戲班最後一場叫“封箱戲”,主演們各自拿出看家戲,大軸戲則全體名角反串演出《八蜡廟》、《法門寺》等角色眾多的群戲,生演旦或旦演淨,既自娛自樂又招徠觀眾。1956年農曆除夕夜北京京劇團舉辦本團內部聯歡的迎春晚會,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李世濟、小王玉蓉、李多奎、馬富祿等合作反串《八蜡廟》,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界最盛大、最精彩的一臺反串戲了。

  三是“玩笑戲”。由多才多藝的演員反串學唱各行當、各流派唱段或自拉自唱、戲中串戲的《拾黃金》、《盜魂鈴》、《戲迷傳》等;有的是純粹的輕喜劇、娛樂戲,如《打麵缸》、《小過年》、《打花鼓》等,熱熱鬧鬧,滑稽開心,以博觀眾一笑,增添節日的歡悅和愉快。

  四是“特殊戲”。是指特殊編排成系列或將同一行當名角集中於一場晚會的演出。如把與十二生肖有關的戲《無底洞》(鼠)《小放牛》《武松打虎》……等十二出戏串聯依序演出;或把多位花臉名家集於一臺,各獻拿手好戲;或讓梅程尚荀四大名旦、馬譚楊奚四大鬚生的傳人聯袂合作,各展藝術魅力,各揚流派之長。

  春節前後各地劇團適時推出上列各類“賀歲戲”,既能挖掘、繼承傳統,豐富上演劇目;又能吸引新老觀眾繁榮京劇市場,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