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剧《龙岭迷窟》从小说到网剧经历的三重变。

网剧《龙岭迷窟》改编自同名盗墓题材小说《鬼吹灯之龙岭迷窟》。其和网剧《精绝古城》、网剧《怒晴湘西》都是近些年剧集(包括电视剧、网剧)中难得的精品。

为免碧珠蒙尘,再强调一下:我说的是网剧,不是那几个网大!

网剧《龙岭迷窟》的改编不是单纯的文字内容影视化,还对故事进行了大胆调整。

剧情不多谈,听过看过《鬼吹灯》的观众对于“龙岭迷窟”的故事并不陌生,多谈难免画蛇添足。

今天聊一聊,《龙岭迷窟》从小说到网剧经历的三点变化。

网剧《龙岭迷窟》从小说到网剧经历的三重变。

1、视角的变化

原著故事主要讲述:受一只香鞋的启发,胡八一、王凯旋、大金牙三人组队前往陕西倒斗(盗墓),通过“鱼骨庙”的线索和分金定穴的手段找到一座唐代弃墓,在墓中经历了幽灵冢、悬魂梯、人面黑腄蚃等等悬奇诡异的事件,发现了“眼球印记”,并引起出了“龙骨天书”的惊天秘闻、雪莉杨家族的诡秘命运、鹧鸪哨的传奇往事,也由此引出了“摸金三人组”云南虫谷的全新冒险。

原著故事是以“胡八一”为“眼”,通过其所见、所听、所知、所想、所为带领观众经历一连串诡秘悬疑的奇异冒险。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使故事要按照胡八一的时间轴来演绎,这就注定了故事的线性叙事结构。

但在网剧《龙岭迷窟》中,故事却不再以胡八为唯一故事线,同时增加了雪莉杨、马大胆等故事线,并最终汇集在探索“龙岭迷窟”的主线上。

从第一人称视角到第三人称视角的变化,是《龙岭迷窟》“视听空间”的扩张。

第一人称以“我”为叙述者,这样写的优点是能带领观众随着“我”的身份直接进入故事,有较强的代入感。但有一利就有一弊,“我”的局限性很大,一旦故事脱离“我”的视野,就不得不停止。如此一来,“我”之外的很多故事和信息就无法展现。

小说和评书使用第一人称有利于快速吸引观众,迅速进入故事,并通过连贯的叙事抓住观众眼球。这是因为文字和评书的承载力度有限,信息过大、过杂的话容易产生断裂的感觉,破坏阅读和倾听的体验。

影视是集视听于一体的故事载体,相对于小说和评书而言,影视所构建的“视听空间”更广阔、更真实,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这就使得作品有了展现更多故事和信息的机会,把握住这个机会,就能给观众带来一场“薄皮大馅过瘾”的视听盛宴。

如果网剧依旧保留“第一人称”的话,不仅是对“视听空间”的浪费,更会让观众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如此一来,未免浪费了“龙岭迷窟”这部作品,辜负了观众的期待。

因此,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的改变,不仅是对“视听空间”的充分利用,更是为满足观众观影体验做出的更好选择。

这样的变化,就牵扯出了第二个问题:丰富故事,即填补小说中“胡八一”之外的空白世界。

这也就引出了网剧《龙岭迷窟》的第二个变化。

网剧《龙岭迷窟》从小说到网剧经历的三重变。

2、内容的变化

相比于小说内容,网剧《龙岭迷窟》的内容变化很大。

李春来和马大胆从昙花一现变成了绿叶长青;

胡八一小分队从主动寻龙鱼骨庙变成了逃跑误走土龙岭;

陈瞎子从石碑店的棺材铺提前出现在招待所的臭茅房;

闻香玉、金刚伞、孙教授出现的时间节点和方式...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看网剧的时候会感觉:这是龙岭迷窟!可这剧情和小说的剧情又有很大差别。拆开了都是小说中的情节,但组合的顺序又是不同的故事,但最终它确实就是龙岭迷窟。

用一句啰嗦的话说:这是一个看似像龙岭迷窟却又不完全是龙岭迷窟的龙岭迷窟!

这感觉就像雮尘珠:似眼非眼而又是眼。

这是由视角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前面说过,因为视角的变化,观众可以看到更大的空间,而那些空间都是原故事的空白,需要二次加工丰富。

既要丰富故事,又不能脱离小说的原有风貌。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组合原小说的故事内容,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手段引发化学反应,诱发变化,完善空间。

这也就出现了马大胆指使李春来骗胡八一三人来到陕西,以及雪莉杨提前到北京等等故事。

这就像把花瓶打碎之后按照另一种顺序拼接,在得到一个新花瓶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空缺和缝隙,这些空缺和缝隙需要填补才能完整。

而填补这些空白和缝隙的工作是一项挑战。

普通的选手随便抹上两把腻子就完事,看似完整,却少了光彩。

真正的高手则会根据瓷片的花纹重新勾勒设计,呈现基于原有风采之上更为丰富丰满的全新设计。

网剧《龙岭迷窟》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虽说有些细节还不够完美,但呈现的结果已经是限制下的最佳状态了。当然,所谓的完美也只是见仁见智的说法。

打碎重组就足够填补空间了吗?

当然不。

打碎重组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排列组合,还是从精神上进行再塑。

这就是网剧《龙岭迷窟》的第三个变化。

网剧《龙岭迷窟》从小说到网剧经历的三重变。

3、动机的变化

盗墓题材作品以其惊险的剧情、刺激的场面、脑洞大开的想象力以及玄学的神秘诡异来挑逗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在提心吊胆汗毛炸立的氛围中享受那份猎奇的劲爽,更通过人类在生死绝境下的选择来展现善良勇敢团结的精神,或者揭露自私贪婪的丑态。

但是,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有一个最为人诟病之处,即:盗墓的罪大恶极。

网剧《龙岭迷窟》从小说到网剧经历的三重变。

按照法律来看,摸金校尉足够枪毙俩钟头了。

自《鬼吹灯》系列大火之后,跟风而来的各类作品层出不穷,“摸金校尉”也成了机智勇敢的冒险者!

这些作品,不论是小说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几乎都在着重突出摸金的“险、酷、勇、智”。

它们将盗墓贼英雄化、偶像化,让盗墓时尚化。而这样的时尚也让盗墓这一在法律、道德、伦理上都是丑恶的职业抹上了一层“冒险勇士”的光环。

盗墓贼变成了冒险家,这就好比说强奸犯变成了英雄,是对于文化、法律、道德是极大的侮辱。

有人说,不能随意的扣帽子。

但文化产业本身除了承载着娱乐性之外,更多的是满足精神需求。所谓满足,一则是观众的猎奇体验,另一则则是“正能量”的劝导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叫: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说的就是文艺作品要有劝人行善、激励人心、弘扬正能量的作用!如果一味的在利益驱动下去博眼球的话,那和教唆犯罪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有关部门才会设置规则对该类作品进行严格审查,对数量和内容进行严格管理。

这绝对不是“多此一举!”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摸金校尉”轮着铁铲去挖坟头!

千不要拿美国电影《国家宝藏》《木乃伊》《夺宝奇兵》举例子。

美国那么多电影,挖坟掘墓的一共才有几部?

而且,那些人就不是考古学家!考古学家不会破坏古墓、王陵,并且也不会把别国的东西拿回自己的博物馆!那不是考古,是盗窃和抢劫,和八国联军抢劫圆明园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

网剧《龙岭迷窟》的第三个变化“动机变化”就是要规避这一问题。

剧中,胡八一的“倒斗”动机也从:主动寻龙鱼骨庙变成了逃跑误走土龙岭,最终被迫倒斗。

这一变化除了审查的需要之外,还有保留胡八一正面形象的考虑。

故此将“盗墓”的主动性转移到“马大胆”的身上,这算是“甩锅”,保证了主要角色的“正面”和故事的顺利发展。

网剧《龙岭迷窟》从小说到网剧经历的三重变。

当然,就算是“被动”也不能掩饰盗墓身份的负面性。只是能够在保留原作味道、通过审查规则的条件下尽量实现呈现一部完美作品的结果。

从这一点上看,网剧《龙岭迷窟》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如果说这样的变化,单纯的是为了过审的话就有些以偏概全了。

过审方法千千万,尽量不要动主线!

一旦动了故事主线,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面目全非(不信看那个同名网大)!

网剧《龙岭迷窟》大费周章的动了主线,更多的原因应该是主创团队的良心使然。

监制管虎、导演费振翔,这对师徒配合多年,二人的作品有文艺工作者“劝人方”的责任感。讲究、正气、不教条、还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这样的品质再配合上强大的编剧团队,想不成功都难。


结语:同时期上映的还有《鬼吹灯》改编的其他作品。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改编,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网剧《龙岭迷窟》的成功不在于“变”,而在于那份认真和良心。

多叨叨一句:文娱创作应该兼容并蓄不断创新,但善恶美丑正邪的规则必须要遵守。盗墓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不必完全禁绝,但也绝不应该在影视行业呈现“蔚然成风”的态势。精品多一点,打酱油蹭热度的烂片少一点!审查不仅要在内容上有所管理,更应该在数量和品质上有所把控,这才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