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Q4看2018年報:優信模式跑通了嗎?

3月14日,優信發佈了2018年四季報和全年財報。收入11億元,虧損3億。媒體的稿件都是“淨虧損大幅收窄”、“迎來拐點”,但截至當日收盤,股價暴跌了17.6%以上,究竟該如何客觀地看待優信的財報?

從Q4看2018年報:優信模式跑通了嗎?

Q4收入增長來自貨幣化率提高,但總費用仍然高企導致持續虧損

客觀的說,和三季度比,優信四季度虧損確實減少了。但是,如果從運營效率看,優信的減虧,主要來自to c的take rate提升帶來營收增長。

我們先來看下優信四季度的總運營費用:

首先是收入成本:cost revenue,3.5億元

市場和銷售費用:sale and marketing 6.88億元

一般行政管理費: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2.7億元

研發: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9600萬元

總的運營費用:Total operating cost and expenses:14.02億元.

而優信三季度的總運營費用多少呢?14.06億。幾乎一樣!從運營成本上,優信的費用率環比基本沒有變化。所謂的大幅減虧,主要是收入上升了。優信花一樣的運營費用,四季度收入比三季度增加了3億。運營成本不變,虧損減少。參照互聯網的規模和網絡效應,優信虧損收窄,是否來自於效率的提升呢?

  • GMV for the 2C business increased to RMB13,058 million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8, representing year-on-year growth of 73.7%.
  • GMV for the 2B business decreased to RMB3,349 million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8, representing year-on-year decline of 40.2%.

上面的兩部分,一是四季度優信B2C的二手車交易額為130億元,B2B的交易額為33億元。GMV一共163億元。而三季度GMV是多少呢?144億元。to c部分100億,to b44億。GMV的環比增速,只有10%多一點。而收入環比漲了30%。原因是什麼呢?

最合理的解釋是,收入提升,源自優信to c的take rate的提升。優信在財報中做了披露:the take rate for 2C transaction facilitation reached 2.4% during the quarter, compared to 1.2% in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As the main driver, the take rate for cross-regional transactions exceeded 5% during the quarter.

三季度到四季度,to c的收入從1.3億猛增到3億元。take rate從1.2%提高到2.4%。而take rate能夠大幅提高,主要來自於優信推出的全國購業務。優信的全國購的貨幣化率超過5% 。

全國購業務,也是管理層本季度重點談論的:“未來,我們將繼續擴展2C業務,特別是全國購跨區域交易服務。”

從Q4看2018年報:優信模式跑通了嗎?

百度搜索了下全國購介紹,比如原來北京的用戶,只買北京以及周邊城市的二手車。現在北京用戶買車,比如二手奧迪。優信可以給你把湖南、江西的二手車調過來。二手車變成異地流通。賣家和買家效率都會提高。作為撮合交易,優信在這過程中,因為服務的流程增多,比如物流調度、過戶等,多收佣金也很正常。

優信在財報中披露,12月單月,通過全國購賣了1萬輛車,過去一個季度賣了22000輛。

總結下來,優信虧損確實減少了。但運營效率上,我覺得並不等同互聯網的網絡效應。因為互聯網燒錢,主要為了獲取用戶。前期大幅投入,是一個買用戶的過程。而獲客後,一旦產品體驗好,用戶留存了,後面變現逐漸釋放。不管是社交產品,騰訊、陌陌,還是工具類的360、獵豹。公司的用戶規模越大,網絡效應越強。而帶寬和服務器並沒有增加多少。

我在前面的文章裡也說了。本質上,優信從收入佔比上,是一家汽車金融公司(四季度金融收入佔比仍然超過55%)。本身的護城河並不強。並且,優信的B2C模式,是做用戶和車商的撮合交易。對上游的控制力較弱。全國購模式雖然是優信首創,但其他二手車公司同樣可以做。對優信的考驗是,未來是否還能維持同樣的運營費用、提升貨幣化效率,來進一步改善目前持續鉅虧的局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優信的模式仍未跑通2019一季度難改鉅虧預期 資金緊張風險將加劇

優信這次同步發佈了2018年年報。從數據上,我們可以更直觀看到優信的生意:

2018年,優信總收入33億元,市場銷售費用高達26.8億,加上行政管理、研發等一共58億元。來自運營的虧損為25.6億。而市場銷售費用,佔收入的比重多少呢?81%!也就是說,優信每100塊錢的收入裡,花在廣告和獲取新客上的費用,高達81塊錢!

可以說二手車的生意,高度依賴燒錢:不僅打燒錢在品牌廣告上,還要花錢買客戶。

中概裡這塊費用比優信高的,只有拼多多一家。拼多多2018年全年的收入131億,sales and marketing 為134億。但拼多多和優信的區別在哪裡呢?

行業不同,對應用戶價值不一樣。拼多多所在行業是電子商務。拼多多的大幅廣告投放,前提是拼多多覺得現在的流量仍然便宜。並且,用戶留存後,一般會有重複購買。因為平臺賣的是商品,用戶可以經常消費。而優信的二手車行業,理論上來說,用戶獲取後,達成交易就走了。很難想象,一個用戶經常來平臺買二手車。拼多多,相對高頻。而二手車,是低頻的生意。

拼多多的用戶,更像公司花錢購買的“資產”。當季、當年花出去的錢,公司希望未來在這些用戶上賺回來。拼多多當前4.1億月活用戶,如果這些用戶可以持續留存,拼多多未來可以大幅削減市場費用。而優信如果收入漲,市場費用就必須投放。和拼多多最大的區別是,優信當季、當年花錢買的用戶,明年基本不會來了。

另外,從商業模式上,我們即使按改善的四季報算,優信的運營虧損率為-23%。在幾項費用率中,除去固定的收入成本(無法再壓縮),行政管理、研發基本都是正常的公司費用,只能壓縮市場和銷售費用。而當前的問題是:如果繼續壓縮市場費用,收入還能否增長?

如果市場營銷費用繼續保持目前水平,一個季度1億美金左右的開支,優信的運營虧損率將會在-20%左右。優信給2019年一季度的收入展望是RMB900 million to RMB950 million,還不到10個億。幾項費用率中,僅市場銷售,加上收入成本,兩項就10億,和收入就打平了。再算行政+研發,固定的3個億。一季度將繼續虧損3億元左右。

這也是我之前文章裡提到的:優信仍然是一家極為早期的公司,公司的成熟度和商業模式,仍然沒有完全跑通。優信,更像是一家一級市場的公司。而公司過早的IPO,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以及燒錢戰爭中,公司消耗的現金會越來越多。一邊燒錢,一邊增長,還要應付同行的價格戰。結果就是公司會越來越缺錢。

優信現在的兩難是,既要做業務,又迫切需要融資。並且,公司作為上市公司,所有的財務報表,被競爭對手一覽無餘。而當前公司的賬上現金只有8億,加上短期投資5.9億元,一共14億。按一個季度3億的虧損速度,並且短期負債6億多元,以及到2019年6月底有11.8億元的可轉債要還。這兩項加起來,就將近18億元。短期的償債壓力,已經超過來14億的現金+短期投資。

短期借款: Short-term borrowings 624,588 (單位:千元)

可轉債:

從Q4看2018年報:優信模式跑通了嗎?

未來一年,優信仍然需要解決錢的問題。總不能錢花完了,才想起融資。而現在賬上的錢,到6月底基本上就捉襟見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