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电光照亮脱贫路 彝家堂屋新标配

人民网-贵州频道

“我们搬迁进城住一年多了,这里夜晚和白天一样,路灯很亮,游客多,很热闹,我们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感谢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在贵州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的牛头山上,新居民冯正才老人感动地说。

三宝彝族乡,原地处贵州晴隆县东南部,是晴隆海拔最高的一个彝苗乡镇,是全省2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人口不足600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9%。2015年底,贵州启动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三宝彝族乡被列入整乡搬迁。

截止2020年初,三宝彝族乡的农户住进县城的阿妹戚托小镇,从此,该乡彝族同胞彻底从封闭落后的民族山村解放出来,顺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一路发展,摆脱了贫困,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记得小时候三宝公路不通,从邻近的鸡场镇运送物资都需要靠马驮、人背,一个来回就天黑了,那时候地方小水电供电不稳,回来天黑就烧柴火照明、煮饭,然后就睡觉了。”该乡镇居民陈代权这样说。

从前的三宝乡,由于地处深山里,乡政府都没有通公路,所有的进出物资都要到几十公里的鸡场镇购买,并且还是人背马驮,脚力好的成年人到鸡场镇一趟也需走一天,生活在这里的大部份彝族和苗族群众,条件十分艰苦,生活都在贫困线以下。

“我们原来的三宝彝族乡,习惯于刀耕火种,封闭落后,生产力低,种粮食只够半年吃。半年要用树木、牲畜、山菌等到街上换米吃,衣服是自已用织麻布缝的,很多老年人都没见过电灯和家用电器。”搬进阿妹戚托小镇一年多的居民金忠云自豪地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异地扶贫搬迁让我们走出深山,成为县城的居民,水电路很方便,政府部门给我们家家户户标配了热水器、洗衣机、电冰箱、电池炉等家用电器,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有门面都可以做生意,日子越老越好起来了。”在他们心里,对今年实现“脱贫摘帽,过上好日子”充满信心。

阿妹戚托小镇位于晴隆县城近郊,一片依山而建的具有彝苗特色的精美民居,这是安置三宝乡搬迁群众的新家园,取名为“阿妹戚托小镇”,2019年被列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阿妹戚托,是彝族的一种传统婚嫁舞蹈,发源于三宝乡。

自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阿妹戚托小镇把发展特色民族旅游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给新居民带来了发展机遇。

此外,阿妹戚托小镇依托南方电网可靠电源的优势,有新居民开起了电动机床生产民族刺绣服饰,发展彝族文化产品,为小镇开启了脱贫路、铺了致富路。

“以前我们都是纯手工刺绣做衣服,绣工好的的人也要二三年做一套,现在我们用电生产,一个月可成批成产几十套,到县城供电稳定,什么生意都好做多了。”绣娘王梅如是说。

小镇开工建设以来,南方电网贵州晴隆供电局就以极高的政治站位提供供电服务,提前介入、及时跟进、优化举措,除了投资191万元建设小镇专线,还建立小镇供电便民服务点,为老百姓和施工单位开通用电报装绿色通道,为迁出群众“搬得出、住得下、有事做、能致富”提供坚实的电力支撑。

电力不仅服务民生,还服务经济发展。在优质供电的助推下,如今已经有30余家个体户、作坊、企业入驻小镇,不仅带动贫困户就业,也给小镇带来了活力。

“供电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绝对不能让供电拖住扶贫的后腿,应该让电成为吸引老百姓搬进来的原因。”晴隆供电局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冉隆金说。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彝族群众的认识提高了,思想解放了,跟进了新时代,走上了搬迁脱贫发展道路。

如今阿妹戚托小镇,一排排独具民族风情、雕栏花窗、古色古香的民居和秀美大气的都市环境,处处呈现着盎然生机和蓬勃朝气,“搬出文化、留住乡愁”,正是这个小镇的真实写照。

“每次外出回家,打看门见到家里亮堂堂,满屋都是家用电器,我就像在做梦一样,我们终于过上了好日子。”阿妹戚托小镇的新市民杨正雄取下墙上原三宝乡老房子照片给笔者看后很有感触地说。(卢关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