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木塔:起於遼,存於今

應縣木塔:起於遼,存於今

1

遼道宗清寧二年(1056年)這一年是非常忙碌的一年。

十一月初七,文武百官給皇上上尊號為天佑皇帝,皇后為懿德皇后。

十二月初七,給皇太后上尊號為慈懿仁和文惠孝敬廣愛宗天皇太后。

這一年,應縣的建築工人非常忙碌。

應縣位於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東部,面積1667平方公里,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年均氣溫7℃左右,年降雨量360毫米。

在1000年前,應縣原名應州,隸屬遼國,離戰事不斷的遼宋邊境只有20千米。

而遼興宗皇后蕭氏在應州出生,其父蕭孝穆是活躍於遼聖宗晚期和遼興宗前期的重臣,時稱“國寶臣”。聖宗欽哀皇后是其妹妹,道宗宣懿皇后是其侄女。遼國皇后歷代皆出其宗族蕭氏。

遼國的皇后和中原歷代皇后不同,中原自古有“後宮不能幹政”之說,而遼國的皇后幾乎各個都是政治家,最有名的要數赫赫有名的蕭太后蕭綽,她親理國政40年,更是一位帶兵打仗能手,大敗三路宋軍。

而遼興宗仁懿皇后蕭撻里正是其宗族後代,她也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平定反叛之事。“九年1063年秋,敦睦宮使耶律良將重元與其子魯謀反之事密告於太后,太后將此事說知皇上,並勸其及早謀劃。”

除了是政治家,她還是崇佛者,在應縣建家廟,主廟是三個佛殿,廟前就是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起於遼,存於今

其全稱是佛宮寺釋迦塔。建於遼道宗清寧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59年曆史。塔高67.31米,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瑰寶,世界木構建築的典範。

歷代名人對其稱讚不已。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有詩讚雲:“漯南宮闕盡,一塔掛青天。”在莽莽恆嶽之陰,悠悠漯水(今桑乾河)之陽,在沒有任何高大宮闕參照物的盆地南緣,突兀拔地升起一座擎天巨塔,自是美妙非凡。

中國現代偉大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也說:“這塔真是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裡不知名的大建築師,不知名的匠人。”

2

應縣木塔與比薩斜塔齊名,其一是因為它確實經歷炮轟和地震屹立不倒,其二因為它確實已經傾斜,我曾在一根柱下試著放入一本薄薄的記事本,輕而易舉地塞進去,畢竟釋迦塔已經歷經滄桑。

若粗看塔外,似有五層六簷,但二層以上,每層平座設有暗層,細看,為九層。為何設暗層,因為暗層就像穩定結構中的“金箍”,這種環狀支撐的木結構可有效約束塔身,防止移位變形。

而塔的穩定不僅依靠結構,而且依靠原材料,即柱子,這些木柱用作建築材料之前,都經過幾年藥物浸泡,防腐朽,後形成“筒”狀。而柱子之間的連接方式就是中國古建的特色——斗拱,全塔共用54種斗拱,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層層相疊,以榫卯連結,不用一鐵一釘,如同盛開的蓮花,被稱為“百尺蓮開”。

應縣木塔:起於遼,存於今

八邊形的塔身上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各種匾額。

大門上是清代“萬古觀瞻”。

第一層塔簷下是明代“天柱地軸”,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怒目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

第二層平座外是清代雍正年間懷仁知縣李佳士的“正直”。

第二層塔簷下是清代光緒年間應州知州李恕的“天宮高聳”。

第三層塔簷下是全塔最古老的“釋迦塔”,由金代七品官王獻所書,制匾時間為金明昌五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

第四層塔簷下是明武宗朱厚照御題“天下奇觀”。武宗曾親自統兵與韃靼人大戰應州境,暫時安定了西部邊疆。為了慶祝應州大捷,武宗於正德十三年親臨木塔,即興寫下“天下奇觀”四字,既讚美木塔的勝景,又抒發自己的豪情。

第五層簷下是明代永樂皇帝御題“峻極神功”。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二十一年第五次率兵征伐韃靼人,勝利班師途中經過應州,駐蹕城中,登臨木塔,豪情勃發,文思泉湧,揮筆寫下“峻極神工”四字。

最後,塔頂鐵剎直衝雲霄,鐵剎由迎蓮覆缽、相輪火焰、仰目寶瓶及寶珠組成,天機神意。

3

應縣木塔:起於遼,存於今

進入塔內,底層高11米的釋迦牟尼佛像,端莊慈祥,卻有契丹人風範,兩耳的耳環已被人盜走,胸內中空,被紅衛兵燒燬塔圖,手指微斜,被紅衛兵踩上。但佛祖仍舊凝視大地,洗紅塵的不潔與汙穢。

內壁周圍有6幅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圖遵循《法華經》的儀軌,一一呈現佛理。佛祖基座下設有地宮,但現在無法探知,裡面存有什麼內容。整個環境如同莫高洞窟,不由生出頂禮膜拜之感。。

而塔上面幾層已經被封,只能略觀於此。

資料參考《山西旅遊網》,《遼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