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检先锋】朱建中:初心不变逐梦前行

不论是在什么岗位,他都选择逆流而上、勇攀高峰,将别人眼中枯燥无味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他办理的案件被央视报道、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生态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他带领的宿城区人民检察院民行(民事、行政检察)团队,各项业务领跑全市。


【宿检先锋】朱建中:初心不变逐梦前行

朱建中,宿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第五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从事检察工作16年来,他秉持勤奋、敬业、奉献的工作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业绩:6次被评为宿城区“优秀公务员”,3次被宿迁市人民检察院荣记个人三等功,今年3月被江苏省人民检察院荣记个人三等功;他带领的民行团队获评全省“执行监督先进集体”、宿城区“人民满意政法单位”,3次被市人民检察院荣记集体三等功。

岗位虽变,初心未变

2003年年底,朱建中从英语教师的岗位考入宿城区人民检察院。那时的他,认为自己距离梦想——成为一名检察官、走上公诉岗位仅差一步。

2004年年初,在新岗位从事文字工作的朱建中从零起步,尝试撰写工作信息、调研文章、宣传稿件。虽说心中有些不情愿,但他知道,想要成为检察官,就必须熟悉检察业务,文字工作涉及检察机关方方面面,恰好能提供帮助。可是,隔行如隔山。从未写过文字材料的他,连各类公文文体都不了解,拿起笔来却不知如何着手。

学习,上班时见缝插针学,下班后抓紧时间学,不仅学业务知识,更学法律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间,朱建中不仅成为文字工作的行家里手,熟悉掌握各项检察业务,更通过了司法考试,信心满满地准备走上公诉岗位,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时因为工作需要,组织安排我继续从事文字工作。”朱建中说,既然做,那就要做好。在这个岗位,他整整工作了十年,编发和撰写的工作信息获市委领导和省人民检察院领导批示,撰写的调研文章、宣传稿件刊发在《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新华日报》《江苏法制报》,他还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的《方圆》杂志和省人民检察院主管的《清风苑》杂志的特约撰稿人。


【宿检先锋】朱建中:初心不变逐梦前行

2014年,朱建中的梦想终于实现,走上了业务性极强的民行岗位。岗位虽变,但他矢志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初心未变,仅用四年时间就成长为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行家里手。他发挥头雁领航作用,在科室内常态化开展“周五学堂”和“这案我来审——规范司法练兵场”活动,带领同事学流程、讲规范,抓质量、防风险,带出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的民行团队。

换位思考,案结人和

“如果你是案件申诉人,会怎么想?”

……

在办理民行案件中,朱建中坚持设身处地从申诉人角度看问题、想办法,努力让群众从案件办理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程序是看得见的正义,不管申请监督有无道理、有无证据,都要先做好三项工作:疏导申请人情绪、引导当事人依法举证、有效告知诉讼风险。”朱建中要求同事对符合监督条件的案件,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更要监督出成效;对于不受理、不提请抗诉、不支持监督的案件,要通过情理、事理耐心细致地做好息诉服判工作。

2018年,被申请人张某因为检察机关提请抗诉,原本胜诉的民间借贷案被重审改判,更被法院司法处罚10万元。张某不服,也到检察机关申诉。朱建中不仅耐心地给张某解释改判原因,还就法院司法处罚的依据和幅度进行分析,指出申请复议途径,支持他依法维权。最终,这起案件在法律框架内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双方当事人都给朱建中送来了锦旗。

提起这起案件,朱建中说:“还有什么比双方当事人都认可更能让人感受到工作价值的呢?”

动真碰硬,一案多赢

近两年,随着司法改革不断深入,基层民行部门职能逐步拓展,工作难度不断增加。但这对于朱建中来说,恰好是发挥专业特长的更大舞台。

开展行政公益诉讼试点期间,他带着民行团队,主动根据试点方案排查案件线索,经省人民检察院指定,办理了7件诉前程序案件,其中跨省倾倒污泥案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跨区域、跨级别发送检察建议的螺蛳案被评为试点期间全省典型案例。

行政公益诉讼从线索发现、立案评估、公益调查、诉前建议,到出庭辩论、执行监督,全流程与行政机关“过招”,需要过硬的法律功底和沟通能力。在朱建中和同事的推动下,宿城区人民检察院与监察机关出台协作意见,督促协同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保护公众权益。


【宿检先锋】朱建中:初心不变逐梦前行

2018年,朱建中作为案件主办人,提起全市首例行政公益诉讼,并把庭审现场作为普法课堂,邀请行政机关代表等180人旁听,取得“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的效果。2019年,围绕生态环保、食药安全两大重点领域,朱建中和同事办理诉前程序案件27件,其中3件被央视《今日说法》《社会与法》等栏目播报。其后,朱建中的团队与行政机关召开诉前圆桌会议,推动信息共享、问题共治,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办案实现公益保护的双赢、多赢、共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