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宋初年的農民起義談我國造船史上“其行如飛”的車輪船

南宋初年,由於階級矛盾的激化,多次爆發了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公元1180年,鐘相、楊麼領導了洞庭湖畔的農民舉刀起義,鬥爭鋒芒直指南宋封建王朝。

從南宋初年的農民起義談我國造船史上“其行如飛”的車輪船

一、楊麼車船戰官軍

鐘相、楊麼起義軍憑藉洞庭湖地勢險峻,“據陸向水,維舟岸側”,建立了起義根據地。在營地上空,高高飄揚著“等貴賤,均貧富”的金色大旗,洞庭湖一片沸騰。他們怒搗衙門、廟宇和地主莊園,對反動官僚和惡霸地主堅決鎮壓。周圍十多個縣的廣大農村,很快都成了起義軍的天下。反動王朝驚恐萬狀,耍陰謀,施詭計,殺害了起義軍領袖鐘相。年輕的革命將領楊麼繼續領導起義軍進行戰鬥,戰士義憤填膺,同仇敵愾,恨不得馬上將敵人消滅。

洞庭波濤連天湧,戰鬥號角震長空。英勇頑強的起義軍戰士,手握魚叉、鐃鉤等兵器,駕著戰船,日夜巡邏在洞庭湖上;湖岸上,田野裡,刀槍林立,棍棒四舉,警惕地守衛著陣地。因為是正義之師,所以起義將士英勇殺敵,擊敗了以兇殘著稱的老官僚程昌寓為首的南宋軍隊的多次圍剿。起義軍隊伍在戰鬥中不斷髮展壯大,很快就發展到幾十萬人之眾。南宋朝廷屢遭慘敗後,眼看圍剿不成,就施展起他們慣用的招安誘降這套鬼把戲。但楊麼起義軍“屢殺黃榜使臣”,堅心如鐵,決不投降。

從南宋初年的農民起義談我國造船史上“其行如飛”的車輪船

南宋王朝仍不甘心於失敗,又增派王躞率軍馬3萬,崔曾、吳全率水兵1萬,水陸並進,又一次進行反革命圍剿。起義軍早有迎敵戰鬥的準備,採取了誘敵殲滅的戰略。11月的一天,宋軍的偵探發現有三艘大船,“不豎旗槍,亦不見人,交橫放流而下”,就去報告崔、吳二人。敵軍以為這是被上游官兵殺敗了的起義軍船隻,於是,敵船上的頭目個個垂涎三尺,都想搶功得賞,全隊舟船亂次爭先,撐籬拽牽”,向“空船”撲去。那知,未近車船,只聽船上戰鼓雷動,隱蔽在蘆葦蕩中的戰船疾駛而出,以排山倒海之勢,直殺過去,飛箭、石塊如同傾盆大雨,射向敵船,打得官兵無招架之力。

大戰船直逼敵船,只見船樓上令旗一揮,伴隨著轤轆的轉動聲,一塊巨石凌空而下,只聽一聲巨響,早把敵船砸壞。起義軍“踏車迴旋”,直衝敵陣,將敵船“盡碾沒入水”,“一日之間,萬人就死”。把南宋王朝的王牌水軍全部消滅,就連這兩個水師頭子,也難逃溺水厄運。程昌寓因“座船少後”,幸逃性命,王躞也被起義軍的流矢及木老鴉打傷。程、王兩人,損兵折將,

“無功而還”,狼狽不堪。楊麼起義軍用來挫敗官兵的那種高大的新型戰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楊麼車船”

從南宋初年的農民起義談我國造船史上“其行如飛”的車輪船

二、“其行如飛”的楊麼車船

以輪

激水,其行如飛”。這是楊麼車船的一個顯著特點。楊麼起義軍在製造戰船時,大膽改進了造船技術,造了大批車船。這種車船,一般是車輪安置在船的兩舷,左右對稱,也有在船尾再加一輪。“兩邊有護車板,不見其車”,以防敵人襲擊和撞壞。每輪上裝八個葉片,輪與軸連,軸上裝踏腳板,只要一聲令下,猶如踏水車,水手一齊用力踏,軸轉輪動,“以輪激水”,好似許多支槳連續不斷地划動,船行如飛;如果船要向後退,只要向反方向踏就是了,進退自如,很是靈活。

車船有大有小,一種船體較小的名叫“海鰍船”,每船有十一個車輪;楊麼用的“和州載”大船,裝有二十四個車輪。據說,每個車輪有十二個人踩踏,倘若換作槳劃或籬撐,這二、三百人在船的兩舷是難以容納的,更不用說進行划槳和撐籬了。

從南宋初年的農民起義談我國造船史上“其行如飛”的車輪船

車船以輪代槳,成為一種半機械裝置的先進戰船,是船上推進裝置方面的一個大改革。雖然仍用人力,但這樣可以充分利用人體重力的作用,提高推進效率,增強進攻能力。它比起以篷帆為動力,也有許多優越的地方。篷帆要受到風力和風向的影響,如果在關鍵時刻風不作美,就會使船陷於進退維谷的境地。車船的輪軸都在底艙,在戰鬥中,水手踏車不受敵方兵器的威脅,不管如何激戰,他們仍然可以安全無恙地踏車,這就保證了戰船的動力。船的動力,有人把它比作人的心臟,真是一點也不過分。人的心臟停止跳動,人就要死;船的動力損壞,船就停滯不前。楊麼車船的“心臟”裝置在甲板以下的船艙內,可以說是想得很周密的。

楊麼車船,在攻擊力和防禦方面,也作了不少的改進。船型繼承了傳統車船的大樓船的基本特點,船身高大,好比水上城堡。一般大車船長二十餘丈,高數丈,有三層,甲板寬大,可載一千多人。各層佈置也各有特點,底層是水手的工作場所;中間一層設有弩樓,有許多窗孔,便於弓箭手尋找目標,準確地射擊敵人;最上層,有半人高的擋板欄杆,居高臨下,是戰士投擊石塊、魚叉、饒鉤和

“木老鴉”的戰鬥崗位。

從南宋初年的農民起義談我國造船史上“其行如飛”的車輪船

每層的沿邊處,都有竹笆、擋板等遮護物。在船頭和船尾的中部,專門設置高大如巨桅的拍杆,多的有六根,上懸巨石,由轆轤操縱,在迫近敵船時,頃刻間,可連桿帶石一股腦兒地倒向敵船,利用石塊的重力作用,如泰山壓頂,砸得敵船無以招架,船沉人亡。在火炮問世之前,拍杆可算是一種非常厲害的戰鬥武器。南宋官兵望而生畏,驚呼:車船“旁置拍杆,官舟迎之輒碎。”

三、造船史上光輝的一頁

關於車船的起源,追溯歷史,公元5世紀南齊時期,祖沖之建造了“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餘里。”這很可能是有關車船的最早記載。世界上最早的明確記載,是唐德宗時李皋(公元783——792年)創造的車輪戰船,不用風帆,船舷兩旁都裝一個車輪,腳踏轉輪,由輪上的槳葉撥水前進。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很少見到車船的記載,說明進展緩慢。

從南宋初年的農民起義談我國造船史上“其行如飛”的車輪船

直到南宋初年,才見車輪船用於實戰中,如宋將李綱曾在長沙造了一些車船。當時有詩云:“車船新制的前規,鼓踏雙輪勢似飛”。又如一次在黃天蕩抗擊金貴族騷擾的戰鬥中,也記有車船參戰:“飛輪八楫,踏車槃回江面”。但這些車船的製造和使用規模都不大,只有到了楊麼起義時,車船才得到進一步發展。

由於農民革命戰爭的需要,起義軍中廣大農民、漁民和工匠,群策群力,大造車船,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使車船的設計和製造等方面提高到一個新的成熟階段。不但大型化,而且裝備齊全,成了水師中的主力。也只有在這個時候,車船才真正成了我國造船史上一種著名的船型,因而史書上有較多的記載,在我國的造船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從南宋初年的農民起義談我國造船史上“其行如飛”的車輪船

楊麼起義以後,南宋水師也大量仿造楊麼車船。公元1161年,宋將虞允文在採石磯反擊北方女真王族發動的戰爭中,也曾憑藉這種車船的威力和靈活機動,取得了勝利。當時侵入長江流域的女真王族,從未見過這樣大的戰船,目睹這龐然大物,且能“迴轉如流”,嚇得倉皇逃竄。

到了南宋末年,朝廷專事逸樂,花天酒地,車船技術僅用來製作統治階級玩樂的遊船。如“賈秋壑府車船,船棚上無人撐駕,但用車輪,腳踏如行,其速如飛。”而車輪戰船卻越造越小,越造越少。車船在動力裝置方面雖有了重大改進,但畢竟還要大量的人力,因而在用作長途運輸和一般民用方面,就有很大的侷限性。在動力未能從人力中解放出來之前,進一步發展就有困難。特別是到了南宋末期,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社會生產力發展受到阻礙,車船當然更不可能得到進一步發展,最後也瀕於失傳了。

從南宋初年的農民起義談我國造船史上“其行如飛”的車輪船

四、結語:

我國古代製造的車輪船,是世界上最早的明輪船,也是機器明輪船的錐形。據記載,歐洲在14世紀曾有過車輪船的設想,是以人力搖曲柄轉動槳輪,使船前進;到了15世紀,還出現了企圖以牛為動力的車輪戰船的設想。歐洲實際使用的車輪船到了16世紀才出現,比起楊麼車船來,要晚400多年,比起李皋車輪戰船要晚800多年。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元・脫脫《宋史・岳飛傳》

清・方以智《物理小識》

《夢梁錄》卷12

《南齊書》

《楊麼事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