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淝水之戰》:既忠於歷史,又用文學手筆描寫這場虛戰

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萬字,把上起戰國,下至五代共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按編年作了記載。神宗認為這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取名為,“資治通鑑”。司馬光自己也說是“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這部書吸取了“紀傳”體的優點,對敘述的歷史事件,不僅脈絡清楚,簡明扼要,剪裁得當。而且文學簡潔流暢,描寫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具有相當濃厚的文學色彩,所以這部書也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的名著。我們今天選取其中的《淝水之戰》進行品讀。

司馬光《淝水之戰》:既忠於歷史,又用文學手筆描寫這場虛戰

創作背景

《淝水之戰》這篇文章是摘錄《資治通鑑·晉紀》中有有關淝水之戰的段落連綴而成的。公元316年,匈奴兵打進長安,西晉最後的一個皇帝憋帝司馬業投降,維持了五十二年的西晉王朝就滅亡了。這樣一來,當時生活在中國北部的鮮卑,氏、羌等少數民族紛紛起兵,各自為王,使北部中國陷入了混亂的局面。氏族建立的前秦政權,在公元357年待堅奪權即位後,先後消滅了前燕、前涼、代國,逐步統一了我國北方地區。在中國南方,琅邪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歷史上稱為東晉。當時中國就出現了南北分裂的對峙局面。

司馬光《淝水之戰》:既忠於歷史,又用文學手筆描寫這場虛戰

荷堅統一北方後,不斷向南擴展、進犯,首先奪取了東晉的梁、益二州,接著又攻佔了襄陽、彭城兩大重鎮。公元383年,秦晉兩軍在泥水擺開陣勢,進行決戰。當時堅有步兵六十多萬,騎兵二十七方、衛隊禁衛軍三萬,而東晉只有水陸軍八萬。在兩軍隔溼水對峙的時候,晉軍將領利用了敵軍的驕傲自恃,要求水以北的秦軍讓出一片戰場來,以便晉軍渡水決戰。秦軍應允,但一退即不可遏止,晉軍乘機渡水攻擊,大敗秦軍。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有名戰例之一,《淝水之戰》這篇散文客觀地記載了這個歷史事件,同時也向我們深刻地揭示了這場戰爭勝敗原因的根本所在,給人以啟迪。

司馬光《淝水之戰》:既忠於歷史,又用文學手筆描寫這場虛戰

基本內容

前一部分記述荷堅一意東征伐晉,不聽眾人勸阻的情況;後一部分記述秦晉交戰,待堅打了敗仗,落荒而逃的情況。後一部分的第一段,敘述了待堅出兵伐晉的部署,進一步講待堅特強驕傲,剛拒諫。同時還揭示出堅軍隊中的種種矛盾。後一部分的第二段,先敘待堅軍容之盛和東晉在軍事上所處的劣勢地位,然後筆鋒一轉寫晉人的驚恐和肩負征討大都督重任的謝縷的鎮定從容。後一部分的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寫視水之戰的戰役經過。這段的開頭,作者繼續寫秦強、晉弱,兩軍交戰之初,案一舉攻下了壽陽,這時晉軍將領還沒有必勝的信念。然後寫秦軍在洛潤附近大敗,戰爭初有轉機。荷堅雖見“晉兵部陣嚴整”,但驕矜之氣未減,仍允許晉軍渡視水決勝負之請,終於慘敗不可收拾。

司馬光《淝水之戰》:既忠於歷史,又用文學手筆描寫這場虛戰

《淝水之戰》這篇文章是對歷史的記載,不同於文藝小說,但司馬光不愧是散文大家,文章老手,在描寫這場戰爭時,既忠於歷史,又恰如其分地用文學手筆描寫了這場虛戰,為我們留下了傳誦千古的“投鞭斷流”,“草木皆兵”等。在文章中,作者對在淝水戰場上進行激烈的戰鬥場面,所用文字並不多,“謝玄,謝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陣,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唉,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休,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什七、八”寥寥幾筆,就把晉軍抓住有利戰機,指揮有方,晉軍將領身先士卒,晉軍勇猛頑強,戰場上的激烈程度,秦兵傷亡慘重,狼狽逃竄等戰鬥中的激戰場景寫得有聲有色,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一幅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畫卷。

司馬光《淝水之戰》:既忠於歷史,又用文學手筆描寫這場虛戰

文章特色

首先是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好。它用事實說明:決定戰爭勝負,應當取決於人心的向背以及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等因素,並不單純取決於軍事力量的強弱。從軍事上來說,晉軍顯然處於劣勢;但晉軍進行的戰爭是抵抗異族的壓迫,是反對掠奪的正義戰爭,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戰鬥意密品揚,士氣振作,又採取了正確的戰略防禦中的戰役進攻的具體方針,集中優勢兵力首先摧折了對方先鋒的銳氣,因此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勝利。.而待堅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驕做自恃,指揮、判斷都犯了錯誤,結果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帶著殘兵敗將逃走了。

司馬光《淝水之戰》:既忠於歷史,又用文學手筆描寫這場虛戰

其次是,這篇散文在藝術上頗有成就,這裡主要講三點。第一點是善於根據主題思想的需要去剪裁材料,安排材料。這是一篇寫淝水大戰的文章,從淝水之戰這個歷史事件來說,兩方總共投入了百萬的兵力,戰爭場面之大,涉及人之多,矛盾之錯綜複雜,是可想而知的,自然值得寫的東西很多。但作者很善於剪裁,緊緊圍繞主題思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寫堅的驕傲自大,寫他伐晉的主張遭到舉國上下的反對;另一方面又接二連三地寫謝安面對強敵所表現出來的從容鎮定。從而向人們揭示了得道多助,失道寨助,驕兵必敗的真理。作者這樣圍繞主題精心安排材料,而且一層比一層深入,最後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堅的失敗,東晉的勝利就不會顯得突然,而是順理成章,成其必然了。

司馬光《淝水之戰》:既忠於歷史,又用文學手筆描寫這場虛戰

第二點是文字簡潔流暢,樸實自然,準確生動。這篇文章僅用了三千多字,就把一場前後用了二年時間,從準備發動到整個大戰結束描繪得有聲有色。整個文章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把這場大戰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寫得清清楚楚,樸樸實實。而對秦兵打了敗仗時狼狽逃跑時的情景,寫得又是那樣生動,留下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唉”膾炙人口的佳句。

第三點是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堅和謝安這兩個歷史人物的形象,真是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作者以細膩的筆法,不僅介紹了他們的思想、個性,也生動地刻畫了他們的言談行動和音容笑貌。

司馬光《淝水之戰》:既忠於歷史,又用文學手筆描寫這場虛戰

《淝水之戰》不愧是傳誦不衰的名作,這篇優秀的古典散文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