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婆有問題

著名的婚姻學者約翰高特曼根據對幾百對夫妻做的觀察研究結果,向做父母的夫妻提出勸告,他說,很多夫妻在做了父母之後,因為照顧孩子的責任繁重,就有意無意地做了選擇,把夫妻關係先放到一旁,以父母職責為重。他們以為婚姻關係可以象放DVD電影一般,在這裡先行暫停半年,以後只要再按PLAY鍵,就可以毫無間斷的接著下去。不幸的是,在數年之後他們往往會發現關係變質,伴侶已經偷偷地自行更改劇本,彼此無法及時覺察伴侶的改變和成長,而婚姻路也在不知不覺中脫軌了,於是,孩子也就跟著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

我的老婆有問題

因為8歲的女兒半年不上學,一對中年夫妻坐到了諮詢室裡。父親是做銷售工作的,常年都是母親帶孩子。母親一邊上班,一邊帶娃,孩子不好好寫作業,母親就脾氣很大。母親脾氣一大,先生就覺得煩躁。他說:你能心平氣和的和我講,和孩子講,不能急躁,這是最重要的。

太太說:我們平時溝通的點不在一個頻道上。我認為我好好說,你認為我在發脾氣。我們說話在各個方面,都不是在一個層面上。我是很焦慮,但是你有的時候,就是小題大做。

先生說:你現在這樣講話,我們啥問題都沒有。你暴躁的時候,那個氣往外冒。孩子,不出3分鐘,她就會哭。

諮詢師讓太太解釋清楚,她所說的彼此的談話不在同一個頻道上面,具體指什麼。

太太說:“我和孩子講話,孩子還沒啥事,他先動氣了。我和孩子交流沒有問題,是你過來說,你有錯,你怎麼當著孩子面說我。”

先生說:孩子帶的好,你不那麼兇,我就不會說你。

然後,先生補充說,“老婆發起脾氣來,像發神經一樣,很嚇人的。去醫院看過,說是疑似精神分裂和恐怖症。後來換了家醫院,好像又沒這個毛病。”

這句話讓太太大動肝火,“你老說是我有病,我能不生氣嗎?”

這對夫妻就這樣反反覆覆講不下去。老婆的心態是無論我對不對,希望老公站在她這一邊。而先生認為你有道理,我才幫你。

這兩個人實際上在講兩件事。太太強調夫妻是一個陣營的,而先生認為,孩子比老婆更重要,孩子的位置甚至比老婆高。兩個角度的事情是講不到一起去的。

我的老婆有問題


爸爸總是很奇怪的,愛女兒,不愛老婆。而老婆一發脾氣,就覺得她的精神出了毛病。而老婆發脾氣就好像媽媽在和女兒爭寵,但總是爭不贏。

而夫妻沒辦法面對彼此的衝突,就把孩子扯進來。8歲的女兒說:“他們有問題,我也有問題。我的問題使他們可以不用解決他們的問題了,他們就來對付我了。”

孩子說的很經典,她的不上學,使父母不用面對長久以來不能溝通的局面,可以一起聯手來對付孩子。但是,這對父母因為沒有辦法合作,所以,也沒有辦法解決孩子的問題。

於是,孩子的不上學,就把父母帶到了諮詢室,看看諮詢師怎麼解決他們家庭的問題。

父母最大的問題是彼此不能好好說話,他們說話就像兩條平行線,各說各的。這樣的說法方式,小的意見也不能統一,何況是解決女兒上學的問題。

從溝通的理論來講,一是要看夫妻說什麼,也要看夫妻怎麼說。

在諮詢現場,當著諮詢師的面,先生是個聰明人,他學著儘量用平和的語言,溫柔地和老婆溝通,但是很奇怪的是,老婆還是那副氣呼呼的樣子。先生說:我們要把坐在這裡講話的方式帶到家裡,就沒什麼事情。當你看到孩子不順眼,要儘量剋制,不要動不動和小孩吵架或者和我吵。

諮詢師問媽媽,你感覺舒服嗎?媽媽說,我不舒服。

爸爸繼續不依不饒,“你用你的兇巴巴的態度,或者整天陰著一張臉講話,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你要心平氣和地和我談。”

諮詢師問媽媽,“先生那麼溫柔的說話,你為什麼還是不舒服?”

媽媽說,先生的態度比家裡好很多,她是能夠接受的,但是他說的話,聽上去句句在教育我,好像女兒有問題都是我一個人的錯。

難怪,這個先生雖然說的低三下氣的,但是他的說教,讓太太的臉色開始嚴肅起來。而太太的緊繃的臉,也讓先生感覺不爽。夫妻之間的互動就是如此的互補,先生覺得他的態度足夠好了,但是太太不領情,於是,受著太太情緒的影響,他也繃不住了,情緒也開始激動。

這個太太也很有意思,當她聽的不舒服的時候,她也不會好好表達,她只會陰著一張臉,繃不住的時候就任性地發脾氣,甚至大吼大叫。

諮詢師鼓勵太太把自己的感覺講出來,太太說:“我不是有病,我發火,是你把我激怒了。你在這裡態度很好,在家裡,你的火氣也很大,甚至比我還大,我受不了。”

先生說:“你如果不爽的話,要鬥氣了,我怎樣做,能夠安慰到你?”

太太說:“你這樣講,我就不生氣了”

先生說:“這是需要我們互相配合的”

太太說:“家裡的規則都是你制定的。好像都是你是對的。我教女兒,是我的事情,你不用跑來說我不對!”

諮詢師問爸爸怎麼回應太太的話,先生說,儘量不去幹涉她和孩子

媽媽也在附和,“我希望他不要參與我和孩子的講話。”

諮詢師說:我聽的見的。其實你在和他說,你幫女兒比幫我多。是不是這樣?

媽媽說是的。諮詢師讓媽媽清清楚楚地和先生講一遍,媽媽氣鼓鼓的說,你就是愛孩子比愛我多。

爸爸說,我聽了好不是滋味。因為我對老婆的感覺,和女兒的感覺是一樣的,我盡全力在生活,掙錢養家。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老婆經常發脾氣,她的情緒會讓我和孩子遠離。

這個爸爸的前半句話在說,他覺得老婆和女兒都是一樣的。實際上,父母和孩子是屬於不同輩分的,如果把孩子的位置放到和媽媽同一輩份上去,媽媽就失去管教孩子的權威了。

爸爸後半句話說,他需要保護他的女兒,似乎想要把孩子從媽媽的壞脾氣當中拯救出來。當爸爸這樣說,就越是在說,媽媽是你有問題,女兒才變成這樣的,我才會這樣。

所以,無論爸爸怎麼態度溫和,他總希望媽媽去改變的思考邏輯,只會讓媽媽更加反感,媽媽就會反擊說,女兒自己不上學,是女兒自己有問題,而且爸爸,你也有問題。

而諮詢師看到的是,夫妻兩個不面對自己的問題,往往希望對方去改變,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因為無效,所以,他們不願意再多說一句,就都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女兒身上,把女兒拉進父母的關係中,也就維持了孩子的問題。

我的老婆有問題

先生反思說,女兒的問題就是我們倆的問題。諮詢師問他,你們倆有什麼問題?他說,我們說話容易責怪對方。

先生說的很對,做一對成功的父母,就是雙方都不能太任性。雙方談話要遵守一些規矩。比如:定下來第一條規則:溝通的時候,不要指責對方。

一味地責怪對方,孩子就會很不愉快,因為兩個都是孩子最親的人,他們彼此責怪,就想分裂這個孩子一樣。當諮詢師問,你們能遵守著這個規矩嗎?

爸爸的反應是對媽媽說,你能記住嗎?

雖然,爸爸腦子裡覺得他們都有問題,但是爸爸本能的反應還是覺得媽媽有問題。這就是日常夫妻溝通中常有的現象,看別人的問題看的很透,要看自己,就那麼不清不楚了。而且腦子裡想的是對的,一出口就是變了味道。

諮詢師說,不能再說對方了。父親顯色有點不好意思。

諮詢師又問他們,第二個規則是什麼。先生回答,愛對方。

這是一個很籠統的答案。有時候,愛和怪,總是分不開的。因為愛你,所以,我要批評你。所以,這種表達愛的方式有些奇怪。媽媽說:“他老是以老師的面孔自居,總覺得他是對的,我是錯的,總想要教育我。而這個讓我很不舒服,我不舒服的時候就發脾氣。”

所以,第二個規則就是,溝通的時候,不要教育對方。

對先生來說,他屬於那種比較細膩,察言觀色的類型,只是他的問題在於他很喜歡和老婆講很多道理,喜歡教育妻子。實際上,在夫妻相處的時候,女性是最不喜歡聽道理的人。因為那樣的溝通模式只會讓妻子覺得她是不懂道理的,位置上要比先生低一等。

媽媽說,他希望和我講道理,其實他是最不講道理。爸爸招架不住的時候,說:這樣,這樣,我們不要互相指責對方。我們要共同解決問題。然後,我們也不要指責孩子。

雖然在談夫妻的事情,先生時時刻刻把孩子帶了進來。媽媽說,他一談孩子,就是我不對。我對孩子怎樣,他總是覺得我不對。我搞的像一個後媽。

爸爸:你對孩子很好。但是,一開口,就是指責。我能忍受,孩子還小,她不能。

媽媽說:“你又在指責我,我也有脾氣,我也有不開心的事情。”

一個人在婚姻裡不愉快,也沒辦法心情好,心情不好,遭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可惜,天下的爸爸大多都喜歡自己的女兒,但是他喜歡女兒的方式就是指責老婆不對,這樣的做法是沒有辦法讓老婆有好心情對女兒好的。所以,爸爸要讓孩子過得幸福,就要愛他的媽媽,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道理。老婆開心,家裡安樂。老婆不開心,家裡也夠你受的。可惜,爸爸做起來就不太容易,

對於媽媽來說,你要愛孩子,還是需要尊重你的老公。老公總是講大道理,但是我還是喜歡這個老公的。你沒有尊重對方,孩子就不會尊重爸爸。同樣,媽媽也不能因為爸爸說話不好聽,就任性地讓自己發脾氣。

父母作為成年人,多看看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多多調整自己。

媽媽說,這半年,有爸爸的參與管理,孩子變了很多。因為我脾氣急,我說話,我女兒就不容易聽進去,爸爸參與管理,女孩就好很多。

爸爸說,我還做的很不夠,革命尚未成功,我還要更努力,說話不說教,不指責老婆。

當媽媽和爸爸都能反省自己,大家都在說自己能改進的地方,同時對對方的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謝的時候,兩個人才能一句一句講下去,而不是重複又重複以前互相指責,互相講不進去的毛病。

當夫妻兩個都能好好說話,女兒突然拍著手說,真好,真好!

當家裡的氣氛確實真正的在改善,兩週以後,孩子去上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