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嬉笑怒罵,《一生自在》


季羨林——嬉笑怒罵,《一生自在》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這本書收錄的應該是季羨林在接近90歲時所寫的文章,是對於自己經歷的回顧,也是傳授自己過往所總結出來的經驗。你會發現,其實如此受人尊敬的人,在少年時代,甚至青年時代,心理狀態,生活和經歷與我們沒有太多的別。面對畢業,也是求職艱難;面對留學,也是趨之若鶩,甚至也都是功利的想法,鍍層金回來,更好找工作,與現在別無二致。讀來就好像是身邊發生的事,有參考價值,也很值得深思。

一、書

關於書,裡面提到了季老喜歡看書,更喜歡藏書,而且藏書大部分都沒有讀過。這個一下子就讓我覺得,啊,原來大師跟我們是一樣的。說起來,隨著書看得多了,買得書也就更多了,跟著沒看的書也更多了,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懈怠了,看來藏書不讀這個癖好是天性使然。但是正因為藏書足夠多,所以看書的量也自然上去了,看來這個習慣還是得保持。

二、寫文章

裡面提到寫文章最重要的一點是“文章一起頭,必須立刻就把讀者的注意力姥姥捉住,讓他非讀下去不可,大有欲罷不能之勢。”我一看,這不是我們小學時候教的開門見山嘛。其實最簡單的道理才是最有用的道理。記得以前考試,語文老師就專門訓練我們寫開頭,準備幾個拿得出手的開頭,文章到底也差不到哪裡去。

三、關於對青年的建議

季老在德國哥廷根呆了10年,是最早一批留學生的一員,在德國接受的教育對他的事業大有裨益。為此,他提出了一些建議。

第一點是說他在寫論文時,在導言部分寫了很多華而不實的內容,志得意滿地交給自己的導師。結果導師給的批註只有兩個字那就是重寫。導師告訴他,全篇沒有內容,完全不需要,後面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邏輯的嚴密才是最好的堡壘。”原本我也是個追求華麗的人,可工作之後慢慢感受到,邏輯的嚴密在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地作用,甚至可以說決定了你在職場可以爬得多高,刻意走得多遠。我們有無數厚黑的手段,可是隻要邏輯嚴密,準備充分,那就是一個沒有弱點的堡壘,無堅不摧。

第二點是,能力再強也經不住不負責任這四個字。這可能是比較普遍的一個現象,在生活也很常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有著足夠的能力,可是一句我不感興趣,就早早宣告了自己的投降;以為自己隨隨便便就可以做的比別人好,就可以吊兒郎當。可時間是最好的證人,最後這些人都不會有太好的結果。你付出多少,收穫自然是多少。這讓我想到戚繼光和曾國藩在徵兵時,特意只挑選那些農名或者是居住在鄉下的人,凡是城裡人一概不錄用。對他們來說,態度決定了一切,決定了最終的勝敗。

四、關於愛情

原本關於愛情我想要單獨寫一篇文章,可無奈自己對這兩個字理解太過粗淺。只能將季老的話搬上來,“如果一個人不想終身獨身的話,他必須談戀愛以至結婚。這是‘人間正道’。但是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終日卿卿我我,鬧得神魂顛倒,處心積慮,不時鬧點小別扭,學習不好,工作難成,最終還可能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這真是何苦來!應把更多的時間用到刀刃上,搞點事業,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國家,為了世界。”這個立意自然是相當高的,可說來也甚有道理,似乎激烈的那種愛情,才被稱為愛情,而這種愛情又是極花時間的,可我們不能只依賴著愛情活下去,生活還有其它方方面面。或許平淡如水的愛情才是常態,而時間更應該花在生活的其它方面吧。

五、關於善惡

書中提到了怎樣摒除心中的惡念。有一例子,宋代理學家有一克制私慾的辦法,《學見舉隅》中引朱子的話說:“前輩中有俗澄之後思慮者,於坐處置兩器,每起一善念,則投白豆一粒於器中;每起一惡念,則投黑豆一粒於器中,初時黑豆多,白豆少,後來隨不復有黑豆,最後則驗白豆亦無之矣。這是教自己反思的例子,是一日三省吾身的具體實現的一種方法,只是我們有時很難分辨善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對善惡的分界線。當然到了最後黑豆白豆皆無的境界也就沒關係了,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達到呢?我們所能做的,無非是多思慮自己的行為,渴求多明辨事理一分,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讀罷,其實要真達到一生自在,哪是那麼容易,季老到望九之年,或許能窺得幾分。而我們只能是摸索著前進,以求“過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