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四個結合”把“就業扶貧車間” 建到少數民族群眾家門口

玉溪市充分發揮就業在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針對山區民族地區特點,把“就業扶貧車間”建到了鄉鎮村寨,各族群眾在家門口找到了脫貧致富路。

民族村與貧困戶結合,點對點精準幫扶。

針對貧困人口分佈實際情況,突出11少數民族聚居鄉鎮,結合當地產業特色,支持“玉溪市橋龍水泥有限公司”“玉溪瑞珀花卉貿易有限公司”等企業建成了19個“扶貧車間”,生產項目涵蓋水果、花卉、茶葉種植加工,建築材料和勞保用品生產等多個行業,對少數民族村寨,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精準就業幫扶,吸納漢族、彝族、哈尼族、回族等各族群眾2257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31人。

新模式與組合拳結合,走造血式扶貧新路。

緊扣脫貧攻堅主線,立足各地資源優勢,建設廠房式、合作社式、產業基地式、“互聯網+”式、種養式、貿易流通式及鄉村旅遊式等多種類型的“就業扶貧車間”;採取“政府+企業+農戶”的方法運作,打好資金支持、技能培訓、政策幫扶三位一體“組合拳”支持發展,企業每吸納1名貧困勞動力,便給予1000元一次性獎補。注重調動就業積極性、傳授生產知識,組織群眾進行就業技能培訓,對培訓合格的發放職業培訓補貼,培養和激發了貧困群眾依靠勞動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邊務工與邊務農結合,拓展群眾收入渠道。

降低就業門檻,群眾平時到“扶貧車間”務工,做領工資的“上班族”,月工資在1500元以上,多數車間達到2000元,部分車間超過了3500元;農忙時回田地裡務農,在工資之外又增加農業生產收入,各項報酬結合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

邊掙錢與邊顧家結合,兼顧經濟社會效益。

針對少數民族群眾安土重遷觀念比較濃厚,且部分群眾還要照顧老人和子女,扶貧車間試點了靈活方便的就業方式,通過培訓向務工群眾傳授作業技能,允許群眾在自願繳納保證金後,將生產設備和原材料領回家中工作,為家庭負擔重的群眾開啟了“居家式”就業模式,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又減少了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

原標題:玉溪市“四個結合”把“就業扶貧車間” 建到少數民族群眾家門口

審核:李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