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中醫學家王叔和,一部中醫著作影響至今,成為一門中醫學科

王叔和,西晉醫學家,高平(今山東濟寧東南)人。王叔和幼年時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貧寒中度過的。嚴酷的生活現實,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奮好學,謙虛沉靜的個性。他王叔和特別喜愛醫學,讀了不少古代醫學典籍,並漸漸學會了診脈治病的醫術。

西晉中醫學家王叔和,一部中醫著作影響至今,成為一門中醫學科

王叔和畫像

王叔和在開始行醫的時候,因為家境貧窮,衣衫破舊,人們瞧不起他。他只好揹著藥箱四處流浪,常常食宿無著。由於他對脈學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許多疑難病人,請他看病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他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逐漸傳遍了整個洛陽城。

西晉中醫學家王叔和,一部中醫著作影響至今,成為一門中醫學科

洛陽城

由於其醫術高明,公元208年,當曹操南下征戰荊州劉表,王叔和被推選為曹操的隨軍醫生。其後任王府侍醫、皇室御醫等職。後又被提升為太醫令。他不但精通中醫經典方書,而且於脈學頗有研究。

脈學在我國起源很早,扁鵲就常用切脈方法診斷疾病了。切脈是祖國醫學診斷學之“望、聞、問、切”四診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當時仍不為一般醫家所重視,如張仲景《傷寒論》自序中指出,有一些醫生缺乏脈學知識的掌握,或者對於脈學不大講求,這樣臨床診斷不明,對於病患者說來是很危險的。

西晉中醫學家王叔和,一部中醫著作影響至今,成為一門中醫學科

脈經封面

因此,為了解決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正確應用脈診診斷的問題,迫切需要一部脈學專著。王叔和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終於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完整而系統的脈學專著——《脈經》,計10萬多字,10卷,98篇。《脈經》總結髮展了西晉以前的脈學經驗,將脈的生理、病理變化類列為脈象24種,使脈學正式成為中醫診斷疾病的一門科學。

西晉中醫學家王叔和,一部中醫著作影響至今,成為一門中醫學科

人手上的穴位

《脈經》作為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共十卷九十八篇。書中“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訣”,分類引錄大量《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原文及扁鵲與華王叔和脈經佗的論述,詳析脈理,陳述脈法,細辨脈象,明其主病。

西晉中醫學家王叔和,一部中醫著作影響至今,成為一門中醫學科

王叔和畫像

並明確地在手腕橈側動脈(寸口脈)診候處規定了寸、關、尺的三部分法,將古代診候此脈僅以“查胃氣之有無”,“以決死生”的說法,發展成以局部候全身的寸口脈理論體系。王叔和集西晉以前脈學之大成,形成診斷學中獨立的一個分支,促進了後世脈學的研究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