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2020年庚子鼠年的新年不算太平,因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举国上下陷入人人自危的窘境。病毒因何而来,如何传播扩散这么迅速,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恐怕不是你我小小百姓说得清道得明的,那些心中有数、腹内门清的“明白人”却又不能也不敢说破讲清吧。

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图自网络

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图自网络

客观点儿看,这毕竟是多年不遇的突发事件,先期的场面混沌些也没什么,只要积极响应国家之号召,不再胡吃海塞、满世界瞎逛乱窜,循循度日,就一定能共克时艰。

所以,无论如何,这鼠年新年还是要过的。

可静下心来想想为何又觉得这个中国人传承几千年最骄傲最盛大最无可比拟的节日,味道越来越淡,几近鸡肋了呢?

因为,中国人的新年被悄悄“肢解”了!

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图自网络

以前,我们为什么喜欢过年,因为新年充满了期待感、仪式感。

首先就是吃。民以食为天,这”天“在节日期间就更显得神圣。从进入腊月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罗过年的吃食:买猪肉、宰鸡、杀鱼,炸丸子、炸排骨、炖肉炖鸡炖鱼、蒸年糕、蒸红枣馒头、蒸方子肉......大人们料理食材忙得不乐乎,小孩子负责看锅烧火间或偷吃些零嘴儿更是妙不可言。农家院每日间炊烟不断,香味飘散在街巷胡同,经久不息......快乐和幸福就在这丝丝缕缕的油烟里渲染。


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图自网络

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图自网络

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图自网络

如今,再不是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吃喝不愁更无需动手,平常日子里就翻着花样的琢磨吃什么怎么吃,鸡鸭鱼肉早就腻了。于是爱走点偏锋喜欢来点野味,所以吃着吃着就惹出祸端来也不足为奇......新年也流行网上点餐或者酒楼包桌年夜饭,就图个大家省事。饭菜还是那些饭菜甚至更丰盛更奢华,但是少了那些烧柴添火、家人协作的场面,灵魂既逝,就永远也别想品出哪怕一丝新年的味道了。

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图自网络

其次是仪式感。以前过年,过的是盼头。一身新衣服、一串鞭炮、一封压岁钱,一件件新奇的年货,都是盼头。

大人给买的新衣服,无论贵贱,三十晚上就早早放在床头,就盼着初一一大早穿上,有种“黄袍加身”的自信和荣誉感。母亲总是催促着父亲去放鞭炮,因为初一早晨的饺子只有伴着噼啪的炸响才能下锅。天还没有完全亮透就出发去拜年,父亲在路上总是不厌其烦的指给我,这是三叔家,那是二伯家,村东头还有个本家老奶奶别忘了......拜年是为了记得感恩尊重长辈不忘本。吃完午饭,下午到城里有庙会,什么都新奇什么都值得玩味。

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图自网络

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图自网络

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图自网络

今时今日,穿新衣、看春晚早就没了新鲜感,鞭炮烟花禁止燃放,拜年、走亲戚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参与,许多的庙会也被扣上扰乱社会秩序的大帽子取缔了......当这些承载中国人感情寄托的仪式渐渐消失后,年是什么?年味又在哪里?

更深层次的是,社会观念的深刻变化正在从根源上“杀死”中国新年。快节奏的生活、金钱至上的社会价值观打破了人们对新年的传统继承。小时候盼过年,长大了怕过年。在最长七天的假期里,飞机火车汽车辗转腾挪,聚会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车房、薪资、工作、结婚、孩子......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回家了。


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图自网络

有人说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叫事,可是这世上有99%的事都必须用钱解决,唯一不能解决的就是没钱,何其哀哉!


是什么“肢解”了中国人的新年

图自网络

当新年没了仪式感,没了渴望和期盼,与金钱、压力纠缠不清的时候,年味确实淡了。但我们仍旧不知疲倦的回家,过年!又仿佛年味还在,只是越来越被埋没在心底,埋没在曾经的旧时光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