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三上三下的悲情皇帝,竟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

1987年,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风靡全球,获得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九项大奖。这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协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

这部影片就是讲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鲜为人知的传奇一生的《末代皇帝》。

历史上唯一三上三下的悲情皇帝,竟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

《末代皇帝》剧照

《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联合出品,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传记电影。

影片的主人公——爱新觉罗·溥仪,他一生三次登基称帝,又三次被迫退位下野,从衔金含玉的人上人,到受人操控的傀儡皇帝,再到劳动改造的阶下囚,最后成为新中国的普通公民,辛酸荣辱,五味杂陈。

溥仪的一生究竟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命运,一切都要从他被选为皇位继承人开始。

初登大宝,不幸成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位皇帝

1908年11月13日,光绪皇帝病危,慈禧下懿旨,由醇亲王载沣长子、当时只有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溥仪第一次见到慈禧就是在这天晚上,接到懿旨的军机大臣把溥仪抬到宫里,带他先到中南海瀛台叩拜光绪皇帝,然后就把他抱到了慈禧那里。

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则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直到1908年光绪帝驾崩,一共被囚禁10年之久。

历史上唯一三上三下的悲情皇帝,竟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

中南海瀛台

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回忆起这仅有的会面时写道:"自己忽然陷入了许多陌生人之间,没有了嬷嬷,也没有了我习惯了的那间屋子,尤其可怕的是在一个阴森森的帷帐中,露出一张瘦削的老太婆的脸,丑的要命。据说我一看见慈禧这副病容,立刻嚎啕大哭,浑身哆嗦不止。慈禧看我哭了,叫人拿冰糖葫芦给我,不料我一把拿过来就摔到地下,弄得慈禧很不痛快,说:这孩子真别扭,抱到哪儿玩去吧。结果第二天下午光绪皇帝就驾崩了,第三天慈禧也去世了。"

驾崩,即帝王去世;薨,即诸侯去世,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昭王薨;卒,即大夫之死,公羊高《公羊传·隐公三年》:大夫曰卒;不禄,士之死的讳称,戴圣《礼记·曲礼下》:"士曰不禄";殁,就是指死亡,韩愈《祭十二郎文》:少者殁而长者存。

半个月后,也就是12月2日,宣统皇帝溥仪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就在这庄严的典礼上,出现了一处颇能引人深思的闹剧。

历史上唯一三上三下的悲情皇帝,竟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

溥仪登基

溥仪三岁登基,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10岁以下"小皇帝"最多的统一王朝,一共有5位,著名的康熙皇帝也是8岁就登基了。但年龄最小的皇帝还要数东汉时期的殇帝,登基时才3个月,而在位时间也极为短暂,只有8个月,同样也是寿命最短的皇帝,只在人世间活了11个月。

从上面可以看出,凡是小皇帝频出的朝代,包括清朝在内,政局多是动荡不稳当的,社会混乱,饥荒连年,人吃人的事情多有发生。而这些小皇帝,当年根本就不知"天子"为何物。不要说天子了,他们连人子都难有命享。

溥仪当时年仅三岁,对他来说,登基大典不过是一场沉闷无比、繁杂冗长的仪式。当时文武百官行的是三跪九叩礼,那磕起头来可是没完没了。坐了几个小时以后,溥仪开始闹腾起来:"我不呆在这!我要回家!"溥仪的父亲,监国摄政王载沣双手扶住小溥仪,哄着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礼结束,文武百官窃窃私语:"王爷怎么能说'快完了'了呢?多不吉利啊。"大家似乎都预感到了一些不祥之兆,人人垂头丧气。

历史上唯一三上三下的悲情皇帝,竟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

武昌起义

也许真是应验了"快完了",1911年10月,刚当皇帝三年的溥仪就面临武昌起义的爆发,18个省相继宣告独立。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隆裕太后于1912年2月12日那天,在乾清宫召开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她宣读了张謇起草的《退位诏书》。同日,民国政府公布《清室优待条件》,承诺保留清帝称号,但他统治的地方只剩一座小小的紫禁城了。

《清室优待条件》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于大清皇帝、大清皇族和满蒙回藏各族。重点看一下关于大清皇帝退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共8条。

1) 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

2) 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

3) 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4) 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

5) 光绪陵寝如制妥修,民国政府支付实用经费;

6) 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阉人;

7) 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8) 原禁卫军归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禄仍如其旧。

历史上唯一三上三下的悲情皇帝,竟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

《清室优待条件》

就这样,中国大地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对孤儿寡母的哭声中走到了尽头。第一次当皇帝,溥仪甚至都没机会搞清楚什么是皇帝就被迫退位了。

张勋复辟,只持续了12天的闹剧

溥仪退位后,清朝的遗老们无时不刻在想着复辟,他们把复辟的希望寄托在新兴起的军阀身上。

1916年,经历称帝后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忧愤成疾,最终在当了83天之后暴病而亡。没有了袁世凯,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逐渐显露,安徽督军张勋于是利用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的矛盾,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清室复辟计划。1917年6月,张勋亲率5000"辫子军"进京,与清朝遗老们商议复辟大计。计定之后,溥仪的三位师父陈宝琛、梁鼎芬、朱益藩出面,力劝溥仪登基。年少的溥仪意外获知,自己又要当皇帝了。

历史上唯一三上三下的悲情皇帝,竟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

张勋

府院之争,即黎元洪的总统府与段祺瑞的国务院,因是否对德国宣战产生的争执。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但无意中方直接参于对德宣战。而日本的意图是要中国参与进来,更能拉近两国关系。将来有利可图。这也正是美国不愿看到的。段祺瑞决心追随日本对德宣战。黎元洪与一些国会议员却持反对的意见。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以北洋老大自居,对黎元洪是看不在眼里的,这次黎元洪不合作,岂能善罢甘休呢,借口裁兵节饷召集军事会议,关键时候不妨向黎总统施压。各省的督军被段祺瑞邀请至北京,这些督军没事便去总统府大闹一通,闹到最后甚至宣告"自本日始,与中央脱离关系",并声言到天津设临时政府。

适有安徽督军张勋有意调停,常言道"病笃乱投医"。无计可施的黎总统立即发电"盼即迅速来京,共商国是"。于是给了张勋复辟的契机。

7月1日凌晨,12岁的溥仪在养心殿召见了张勋,讲了几句师傅早就交代好的话,最后表态:"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随后,清朝遗老们跪拜在地,高呼万岁,复辟仪式正式举行。

当天,各大报馆都出了复辟消息的号外,到处可以听到报贩叫卖"宣统上谕"的声音:"六个子儿买古董,这玩意儿过不了几天就变古董咧。"

应对复辟,民国政府立即成立了讨逆军,讨逆军总司令正是段祺瑞。为了迫使溥仪退位,讨逆军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袭,向紫禁城里投下了三枚炸弹,虽然没有造成大的伤亡损失,但是已经把宫里的那些遗老们还有溥仪吓得半死不活的了。

历史上唯一三上三下的悲情皇帝,竟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

青年溥仪

1917年7月12日,复辟仅11天的溥仪再次宣布退位,一场复辟丑剧就这样匆匆结束。受到了惊吓的溥仪仍然只能躲在这个永远出不去的紫禁城里,当着他的关门皇帝。

进步青年,却最终被扫地出门

溥仪虽然被"软禁"在紫禁城中,却从未停止过对外界的探索。他14岁开始学习英文,老师是英国人庄士敦。庄士敦不仅教授溥仪英文,还把英国人的礼节也都统统教给溥仪,要把溥仪培养成一个具有英国绅士风度,有理想、有作为、有知识的青年皇帝。他给溥仪带来最新的《欧洲画报》,上面都是反映欧洲社会生活的图片,包括刚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溥仪能够更深一步了解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格局。

庄士敦,在1898年的时候来到香港工作,后来溥仪即位退位的时候,依然生活在皇宫之中,他需要一个懂汉语的英文老师。于是庄士敦就被调到了北京,成为了溥仪的老师。

溥仪对庄士敦非常尊重,给他加官进爵,甚至还给了他一个顶戴花翎。而对于庄士敦来讲,这已经是无上的荣耀了,他很自豪自己有这么一个学生。但是好景不长,在1924年溥仪直接被赶出了皇宫,庄士敦也辞职了,临别之际,溥仪给老师送了不少价值不菲的东西。他离开北京以后继续在中国教书,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英格兰,在爱丁堡买了一座小岛,而买小岛的钱庄士敦是掏不出来的,全部是溥仪临别前送的,他为了感谢溥仪,于是每天坚持在自己的屋前升清朝的青龙旗。

历史上唯一三上三下的悲情皇帝,竟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

庄士敦与溥仪

接触并崇尚西方生活方式的溥仪,感到自己身边的一切都是落后的。在庄士敦的影响下,他穿西装、戴眼镜、安电话、打网球、骑自行车,甚至为了骑车方便,叫人把几百年没人敢动的祖宗留下的门槛给锯掉了。他的每一次举动都在宫里引起轩然大波,其中最为轰动的当属剪辫子。

进宫后,庄士敦经常同溥仪议论中国人脑后的辫子,他告诉溥仪,中国人的辫子是非常难看的,是一种落后生活习俗的象征,宫外已经没有人留辫子了,西方人把中国人的辫子讥讽为"猪尾巴"。

历史上唯一三上三下的悲情皇帝,竟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

清朝发型变化

满清起于塞北,其祖先是女真人,就是剃发蓄辫的民族,所有满人很早就有了结辫的习惯。1645年,清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满清统治者将剃发视为汉人归顺的标志,而汉人世代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影响,也坚决抵抗,于是酿成了"江阴十日,嘉定三屠"的人间惨剧。

不过,清朝的辫子头在入关之后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刚刚入关时,发型叫"金钱鼠尾",就是需要留的辫子需要比小拇指还细,能穿过钱币中间的孔方能算数;到了清乾隆年间,"金钱鼠尾"发型才做了改良,头顶留的头发一巴掌打,辫子可以加粗,名为"蛇尾辫";到了清朝晚期,发型才又有了新的变化,头部的头发可以留得更多,也就是现在影视剧中常看到的"牛尾辨"。

庄士敦的这些话对溥仪影响非常大,他甚至动了剪辫子的念头。但是,此事遭到各方面的强烈反对。大清皇帝怎么能没有辫子?大臣们苦苦劝谏,妃子们更是百般阻挠。可是,他们越是不许,溥仪越是要剪,他自己拿起剪刀,亲手把辫子剪了。

大清皇帝把辫子剪了,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外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报道。国外媒体纷纷赞扬溥仪思想进步,而国内当时最大的报纸《申报》只刊登了六个字的新闻:"溥仪昨剃辫子。"《申报》这么写,背后恐怕是多方势力角力的结果。

但是进步青年-溥仪的悠哉生活在两年后被打破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决定修改《清室优待条件》,驱逐溥仪出宫。11月5日,当时的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率40名军警直接收缴了清室守卫警察的枪械,并且威胁溥仪如果不立马出宫,就要炮轰紫禁城。无奈之下,溥仪又只能接受条件,离开皇宫。在离别之时,鹿钟麟问溥仪:"溥仪,今后你还称皇帝,还是以平民自居呢?"溥仪回答:"我已接受修正后的清室优待条件,当然废去帝号,愿做一个中华民国的平民。"我想溥仪当时的这句话一定是违心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在这样的命运面前做到淡然处之,更别说他是皇帝了。

心怀不满,甘愿做日本人的傀儡

溥仪怀着不满的情绪搬到了自己父亲的府邸,结果不久之后就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出逃天津,并最终落脚东北。1932年9月,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加上自己不甘心做普通老百姓的心理作用下,溥仪第三次登基,于长春宣布成立"满洲国",年号"大同",成为日军控制下的傀儡皇帝,对外言论全要由拟稿,连走出宫的自由都没有。

历史上唯一三上三下的悲情皇帝,竟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

伪满时期的溥仪

就这样,溥仪在东北当了13年的皇帝,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溥仪第三次退位,之后被苏联红军当成战犯俘虏。直到1950年6月,苏联驻华大使罗申通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准备移交日满战俘,5年之后溥仪才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经过新中国的改造,溥仪真正由万人之上的真龙天子变成靠双手吃饭的普通老百姓,在服刑期间还写出了自传《我的前半生》,真正为过去的日子画上了句号。

《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

溥仪虽说是少年天子,但实际上这一生都处在无法自己决定命运的牢笼之中,没有君临天下的威严,也无法享受普通人家的天伦之乐,悲剧——也许是他人生最好的注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