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醒的大學(生)

赴南方几座大學演講,結識熱愛研究的同行。離開中國校園14年後,我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這個時代的大學生。

到了演講的尾聲,現場的好幾位同學問我該如何面對現實困境。說實話,我在伯克利和UBC從未聽到過學生這樣提問來訪者,因為嘉賓講座對大學生來說是打開思路看世界的窗口,學生們不會錯過任何精進個人判斷的良機。

睡不醒的大學(生)


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生對未來憂心忡忡?你是否感到在大學裡為了應付各種考評忙得暈頭轉向,卻又時常無所事事?

作為一個經歷過類似折磨的過來人,我感到這些細碎憂愁的提問背後,反映出一個人內心的匱乏。造成這種匱乏當然不全是學生或老師的責任,但詬病社會制度也並非我寫本文的真正目的。

思考好幾天後我動筆寫下這篇文字,希望能通過審視大學生活,幫助年輕的朋友們在苦悶的日子裡找到行動起來的理由。

-01- 想象力的貧困是匱乏的根本

我真正在乎的是想象力的貧困,而不是真實生活的貧困。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是一無所有的。如果知道這是年輕人的常態,就會明白年輕本身既無可逃避、又無需炫耀。我們每個人都從這裡出發,等多年過後,總有些人從一無所有的青年變成一事無成的老朽。

而一所好大學,她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座避風港。在這裡,青年們儘可以發展自己的思想體系,並在成熟之前免受世俗力量的諷刺打壓。

當今社會的確瀰漫著一種對知識的輕慢態度,而凡是曾進過大學的人,都有機會看破世俗“金句”與大家風範之間的深刻差別。

睡不醒的大學(生)

我始終相信:知識不只是用來理解世界,而且是能用來改變世界的。

如果你不相信知識能改變世界,就好像有人對你說,現實世界沒有另一種可能。大雨滂沱,你只能忍受。

找到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是將知識昇華到智慧的過程。這很可能會耗掉一個人的整個人生,然而這一路你不必寂寞,因為在大學的幾年時光裡,你可以借得先人的智慧,點亮你平淡的日子,撫平你內心的傷痕,檢討現世無意義的憂傷,帶來心靈的平靜。

大學通向一條路,通往偉人會面的地方。在那裡你可以看到平時很少見到的一類人。沒有他們,你既不能理解自己的能力,也不會明白作為人類的一份子有多美好。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沒有遇到過先哲的靈魂,終不完滿。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轟轟烈烈的芝加哥學派,讓歐洲人看不起的美國鄉巴佬找到了教育強國的方向。當時的年輕人信奉的是杜威、加繆和米爾斯。他們是現代教育的開創者,是美國學術精神的締造者。

一座城市,因為大學的存在,而擁有令人嚮往的氣質。芝加哥,因為有了芝加哥大學的存在,這座曾經的、平淡的工業城市、商業城市,變成了美國的智識中心,一座真正對偉大思想有極大渴求的城市。

睡不醒的大學(生)

這裡我不得不提到作家阿蘭布魯姆,他是美國過去三十年裡非常重要的人文學者。在《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中,他抨擊70年代的美國淺薄、墮落。許知遠說他在未名湖畔想起這本書,毫不掩飾他對北大的厭倦之情,他”覺得這所大學[北大]變得越來越世俗, 越來越失去對形而上的渴望和真誠,變得高度的實用化“。

無論是阿蘭布魯姆,還是許知遠,他們都堅信社會應該為大學服務,而不是大學為社會服務,因為大學代表著某種更崇高的理念,世俗生活理應是為了追求這種崇高理念而存在,而不是倒過來。

睡不醒的大學(生)

-02- 大學生活給每個人一次重要的機會塑造我是誰

教育的確是我喜愛美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從10年前上伯克利的那一天起,我不停的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是什麼?這個問題使我著迷。

認識自己就是認識自己的靈魂,找到那種讓你之所以成為你的東西。太多時候,我們都被外界的言語和觀念矇蔽,看不清真相,忽略自我。然而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教我什麼是自我,以及成為自我的重要性。大多數人甚至不需要這個自我,只要吻合社會範式對其扮演各種角色的約定,就足夠一個人煩惱一生了。

自我是孤獨的探索,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可能出現。而任何一個對此事有興趣的人都不該錯過大學時期探索自我的機會。

我們橫跨大洋留學,當然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在那裡,我嚐到了自我覺醒的幸福,這種幸福來自與其他尊重知識的同盟者共同求道而不斷豐盈蓬勃的內心,而無需求得世俗觀念的認可。

所以上大學跟成功沒什麼關係,在我看來,大學也不應該被當成成功的手段。

大學生活是一個人長大成人的重要階段,但它未必能成為每個人命運轉變的時期。誰也不相信還存在著聞所未聞的嚴肅目的,或者還存在著一種研究人的目的並決定其優劣的方法。如今的人聽到哪個人讀了哲學,會為她的前程感到可憐。若是聽說還有人選擇與表演成名無關的文藝,更是覺得她瘋了。說簡單些,哲學只是一個字眼,文學是一種娛樂方式。這種想法是我們的中學及其氣氛造成的。但是一座好大學,應該有另一種氣氛:

  • 她告訴我們,有些問題應該被每個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沒有人問,也不可能有答案。
  • 她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氣,不允許不利於或者妨礙自由探索的氣氛存在。
  • 她給出重要與不重要之間的區別。
  • 她保護傳統,不是因為傳統就是傳統,而是因為傳統提供在極高的水準上進行討論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這裡有真正偉大的理論思想家,他們是理論生活存在的活的證明。他們的動機不會流於低俗,雖然人們以為低俗的動機是無所不在的。他們有權威,但不是來自權力、金錢或家庭,而是來自能夠贏得尊敬的天賦。

大學是一個以理智為基石的國家的神殿,是奉獻給純粹理性的。她使人們從心中喚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觀念融為一體的人才會產生這種感情。

睡不醒的大學(生)

我在伯克利大學讀書時的同學生日聚會

大學裡師生關係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大學蘊含奇蹟,預示著分享奇蹟中產生的友誼。

大學建立起的師生情誼不同於傳統師傅對徒兒恩澤庇佑的長幼秩序,在一座好大學裡,青年和長者彼此尊重,師生結成一種良善的關係,互為相長。教授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使人們看到一個真正的共同利益為宗旨的團體。

在我天真的想象裡,每一位學生在大學時代至少要有想什麼就寫什麼的自由,哪怕沒有公開發表的自由;

她還應該懷有對未來世界的各種想象,即使這想象與她畢業後的第一份職業沒有任何關係。

如果人們認為我們尋求的理想在有生之年不可企及,那麼通過大學教育,他們能獲得在不完美世界裡活著的尊嚴。

大學的存在,避免了一個因為缺乏想象可能性,而凝固不可改善的世界。

相信我,愛上大學,絕非一件蠢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