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醒的大学(生)

赴南方几座大学演讲,结识热爱研究的同行。离开中国校园14年后,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这个时代的大学生。

到了演讲的尾声,现场的好几位同学问我该如何面对现实困境。说实话,我在伯克利和UBC从未听到过学生这样提问来访者,因为嘉宾讲座对大学生来说是打开思路看世界的窗口,学生们不会错过任何精进个人判断的良机。

睡不醒的大学(生)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对未来忧心忡忡?你是否感到在大学里为了应付各种考评忙得晕头转向,却又时常无所事事?

作为一个经历过类似折磨的过来人,我感到这些细碎忧愁的提问背后,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匮乏。造成这种匮乏当然不全是学生或老师的责任,但诟病社会制度也并非我写本文的真正目的。

思考好几天后我动笔写下这篇文字,希望能通过审视大学生活,帮助年轻的朋友们在苦闷的日子里找到行动起来的理由。

-01- 想象力的贫困是匮乏的根本

我真正在乎的是想象力的贫困,而不是真实生活的贫困。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是一无所有的。如果知道这是年轻人的常态,就会明白年轻本身既无可逃避、又无需炫耀。我们每个人都从这里出发,等多年过后,总有些人从一无所有的青年变成一事无成的老朽。

而一所好大学,她为年轻人提供了一座避风港。在这里,青年们尽可以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在成熟之前免受世俗力量的讽刺打压。

当今社会的确弥漫着一种对知识的轻慢态度,而凡是曾进过大学的人,都有机会看破世俗“金句”与大家风范之间的深刻差别。

睡不醒的大学(生)

我始终相信:知识不只是用来理解世界,而且是能用来改变世界的。

如果你不相信知识能改变世界,就好像有人对你说,现实世界没有另一种可能。大雨滂沱,你只能忍受。

找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是将知识升华到智慧的过程。这很可能会耗掉一个人的整个人生,然而这一路你不必寂寞,因为在大学的几年时光里,你可以借得先人的智慧,点亮你平淡的日子,抚平你内心的伤痕,检讨现世无意义的忧伤,带来心灵的平静。

大学通向一条路,通往伟人会面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平时很少见到的一类人。没有他们,你既不能理解自己的能力,也不会明白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有多美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没有遇到过先哲的灵魂,终不完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芝加哥学派,让欧洲人看不起的美国乡巴佬找到了教育强国的方向。当时的年轻人信奉的是杜威、加缪和米尔斯。他们是现代教育的开创者,是美国学术精神的缔造者。

一座城市,因为大学的存在,而拥有令人向往的气质。芝加哥,因为有了芝加哥大学的存在,这座曾经的、平淡的工业城市、商业城市,变成了美国的智识中心,一座真正对伟大思想有极大渴求的城市。

睡不醒的大学(生)

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作家阿兰布鲁姆,他是美国过去三十年里非常重要的人文学者。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他抨击70年代的美国浅薄、堕落。许知远说他在未名湖畔想起这本书,毫不掩饰他对北大的厌倦之情,他”觉得这所大学[北大]变得越来越世俗, 越来越失去对形而上的渴望和真诚,变得高度的实用化“。

无论是阿兰布鲁姆,还是许知远,他们都坚信社会应该为大学服务,而不是大学为社会服务,因为大学代表着某种更崇高的理念,世俗生活理应是为了追求这种崇高理念而存在,而不是倒过来。

睡不醒的大学(生)

-02- 大学生活给每个人一次重要的机会塑造我是谁

教育的确是我喜爱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从10年前上伯克利的那一天起,我不停的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什么?这个问题使我着迷。

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灵魂,找到那种让你之所以成为你的东西。太多时候,我们都被外界的言语和观念蒙蔽,看不清真相,忽略自我。然而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教我什么是自我,以及成为自我的重要性。大多数人甚至不需要这个自我,只要吻合社会范式对其扮演各种角色的约定,就足够一个人烦恼一生了。

自我是孤独的探索,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出现。而任何一个对此事有兴趣的人都不该错过大学时期探索自我的机会。

我们横跨大洋留学,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在那里,我尝到了自我觉醒的幸福,这种幸福来自与其他尊重知识的同盟者共同求道而不断丰盈蓬勃的内心,而无需求得世俗观念的认可。

所以上大学跟成功没什么关系,在我看来,大学也不应该被当成成功的手段。

大学生活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的重要阶段,但它未必能成为每个人命运转变的时期。谁也不相信还存在着闻所未闻的严肃目的,或者还存在着一种研究人的目的并决定其优劣的方法。如今的人听到哪个人读了哲学,会为她的前程感到可怜。若是听说还有人选择与表演成名无关的文艺,更是觉得她疯了。说简单些,哲学只是一个字眼,文学是一种娱乐方式。这种想法是我们的中学及其气氛造成的。但是一座好大学,应该有另一种气氛:

  • 她告诉我们,有些问题应该被每个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
  • 她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气氛存在。
  • 她给出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区别。
  • 她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提供在极高的水准上进行讨论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真正伟大的理论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存在的活的证明。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有权威,但不是来自权力、金钱或家庭,而是来自能够赢得尊敬的天赋。

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是奉献给纯粹理性的。她使人们从心中唤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观念融为一体的人才会产生这种感情。

睡不醒的大学(生)

我在伯克利大学读书时的同学生日聚会

大学里师生关系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大学蕴含奇迹,预示着分享奇迹中产生的友谊。

大学建立起的师生情谊不同于传统师傅对徒儿恩泽庇佑的长幼秩序,在一座好大学里,青年和长者彼此尊重,师生结成一种良善的关系,互为相长。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

在我天真的想象里,每一位学生在大学时代至少要有想什么就写什么的自由,哪怕没有公开发表的自由;

她还应该怀有对未来世界的各种想象,即使这想象与她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人们认为我们寻求的理想在有生之年不可企及,那么通过大学教育,他们能获得在不完美世界里活着的尊严。

大学的存在,避免了一个因为缺乏想象可能性,而凝固不可改善的世界。

相信我,爱上大学,绝非一件蠢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