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折騰”對抗危機

用“折騰”對抗危機

到了27歲這個年紀,“中年危機”這個詞一下子蹦了出來,中年危機好像離27歲很遙遠。其實差距已經在慢慢拉開,學歷上的、工作上的、生活上的“雪花”一片一片堆積,壓在身上感覺輕飄飄嘛,好像不足為患呀。雪崩之前,也是這樣輕飄飄地下著雪的。

25歲左右,雖然是人生事業的萌芽期,但這個時候父母沒有老去、甚至買房的事父母還能幫一把,相比起40歲左右上有老下有小肩揹著車貸、房貸要輕鬆得多。網絡盛傳一句話:“你可以嚴厲批評上有老下有小的老員工,但是你不能讓職場新人受委屈,因為職場新人沒有車貸、房貸、老人、小孩等負擔,一個不高興拍拍屁股就走人。”現實夠殘酷吧。

再說招聘吧,現在不管什麼工作,大部分都會要求35週歲以上,你以為你資歷越老越吃香,實際上職場萌新價格便宜又好教。現在就要提出一個問題:35週歲以後,我們能幹什麼?要麼就在原單位不要輕易離職,要麼就回家創業,還有就是我們成為行業垂直細分領域的專家,也就是行家。

危機感常常伴隨著安逸而生,在單位裡幹得太舒服時,千萬不要放鬆對個人的要求。職場就是一場利益交換,你沒有了價值,公司何必養你。還有3年是一個模樣、5年還是一個模樣,工資見漲、能力未長。公司招個新人價格比你低、幹活跟你一樣,你要是老闆,你怎麼選?

說白了,一般公司關注的是你的產出價值,極少會關注你的個人成長。在高度精細分工的今天,即使是腦力工作者,也避免不了流水線作業。流水線工作對你的眼界會有侷限,因此我們要思考如何突圍,衝出一條路來。這個社會依然稀缺系統性資源配置的高級人才,這類人才具備極其有效的組織管理能力,但是培養資源是有限的,我們並不能把希望寄託在他人或組織上,靠自己是唯一可靠且有效的出路。

前面提到的“太舒服”一定是一個危機的開始,提升自身能力、尋找機會突圍是顛撲不破的方法。作者在工作上的要求是,首先把工作認真完成;其次對工作進行階段覆盤總結;最後對於回報就是錢可以少賺,能力必須提升。說白了,作者沒有以酬勞去衡量付出是否值得,而是以能力提升為首要追求。當然不是不差錢,而是能力比職業前期的高薪重要得多。

作者的一個閨蜜非常善於提升自己,她從一個三本大學考上了一個好學校的研究生,又從一個研究生成功留校成為老師。作者見證了她一步一步逆襲的過程,感到振奮和欽佩。現在她又在折騰,當上讓人羨慕的高校老師,在別人心目中這個時候就可以安心地養孩子了。沒想到的是,她不滿於安逸生活,不僅提升能力,還勇於推銷自己。前不久她告訴作者,她最近嘗試寫軟文,還成功地與一家公司簽約合作。

至於她的中年會不會危機呢?我想一定不會,成長的慣性給她的能力提升提供了一片良好的土壤。可能啊,有些人不以為然地覺得:她不就是愛折騰嗎?我要是學會了也不會差的。是的,你學會了是不會差,但是你壓根沒有去學啊。說有什麼用呢,不去做等於零。愛折騰能折騰出價值,但是不折騰始終原地。

昨天是3月8日,公司放了半天假,作者去宜家購置了一些簡單的傢俱,到家後一邊打掃一邊在想:空想著家裡要乾淨,想了那麼多天有什麼用,覺得該做什麼就去做就好了,想那麼多沒用的幹什麼。缺架子就去買,髒了就去打掃,感到不足就去學習……不管是生活的出路、學習的出路、工作的出路,這些都是愛折騰、愛行動的人才能創造的。

中年危機的到來就像是期末考試,每一次學習不到位,留下了隱患,最終在期末考試中顯現。25、28、30歲,你什麼也不願意學,5年荒廢了。你以為35歲是人生轉折,還不是因為前面10年的積累而帶來的變化嗎?25歲一事無成,35歲就能鹹魚翻身?眼高手低是多少人不能察覺的錯誤,請記住手比眼高、手比眼高、手比眼高,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最後,請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每一次“折騰”都是正向邁進,就像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一樣,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敗。想要更好地活,那就努力“折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