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楊沫(1914-1995),當代女作家。原名楊成業,筆名楊君默、楊默。原籍湖南湘陰。生於北京。是第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四屆中國作協主席團成員;曾任中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北京文學》主編等職務。其代表作是描寫一個知識女性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著名畫家侯一民插圖。書中鮮明、生動地刻畫了林道靜等一系列青年知識分子形象。

《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形象和成長命運的優秀長篇小說。小說故事情節真實感人,文字流暢優美。自1958年出版單行本以來,常銷不衰,深受不同年代青年的歡迎。累計發行500萬冊,已有10多種文字的譯本,並被拍攝成同名影片,曾影響幾代青年。楊沫的作品還有中篇小說《葦塘紀事》,短篇小說選《紅紅的山丹花》,《楊沫散文選》,長篇小說《東方欲曉》、《芳菲之歌》、《英華之歌》,長篇報告文學《不是日記的日記》、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記》,以及《楊沫文集》等。

《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6年第一版。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青春之歌》英文版護封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青春之歌》英文版封面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青春之歌》英文版扉頁

《青春之歌》小說中描寫的是自 “九一八”至“一二九”這一歷史大風暴中,北京的一批青年學生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所進行的頑強鬥爭。刻畫了林道靜、盧嘉川、江華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這些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的道路,對當代青年亦不無啟迪。

小說講述了林道靜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餘敬唐卻陰謀地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著她的北大學生餘永澤搭救。

“詩人兼騎士”的餘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餘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後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

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餘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餘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青春之歌》插圖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青春之歌》侯一民插圖

著名畫家、雕塑家、美術教育家 候一民

侯一民

1930年出生,河北高陽人,蒙古族,著名畫家、雕塑家、美術教育家。擅長油畫、壁畫、中國畫、陶藝、雕塑及考古鑑定。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油畫系副主任、壁畫系主任、第一副院長等職。

曾為中國壁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壁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理事長。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是新中國第一代美術家、美術教育家,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富於開拓精神,是新壁畫運動的開拓者之一。在藝術創作上涉獵廣泛,追求中西藝術的融合,作品具有現實主義的宏大氣勢。是第三、四套人民幣的設計者之一。近年參予大型園林工程的策劃,任深圳華僑城“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藝術總顧問。

代表作品:插圖有《青春之歌》(英文版)。油畫有《青年地下工作者》、《劉少奇與安源礦工》、《毛主席與安源礦工》、《六億神州盡舜堯》、《清水江畔》、《跨過鴨綠江》。壁畫有《百花齊放》(陶板高溫釉)、《五千年文化》(陶浮雕)、《絲綢之路》(毛織)、《血肉長城》(陶釉高浮雕及白雪花石,國家博物館收藏)、《華夏之歌》(毛織)、《東方文明世界之窗廣場壁雕》(紅砂石,10m×80m)。雕塑有《后羿射日》、《雙面雙身觀音》、《環宇傳書》(以上青銅)、《錦繡中華及世界之窗景點陶瓷鬥彩民俗小人十萬餘件》(合作)。中國畫有《逐日圖》(1999,17m×2.4m)、《古寓言三十篇》、《泰山日出》等。有多篇文字發表於各美術刊物,有《美術作品集》問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