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撒旦探戈》: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毫无意义的等待

不要放弃希望,是戏剧、电影、小说常常展现的精神。透过动人的故事,作品提醒人们尽管生活不尽完美,但只要好好生活、等待,终会迎来美好的结局。然而,匈牙利作家——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Krasznahorkai László)1985年发表的小说——《撒旦探戈》,却露骨地提出质疑:怀抱希望是否真的让人感到救赎?还是那不过是让期待的心理成为一场在人内心里持续不断的酷刑?一会儿让人绝望,一会儿又让人振奋。

仿佛希望不过是撒旦为了玩弄人们所设下的陷阱,而人们在其中不但不自知地跳着探戈,还甘之如饴地任由自己被深深期盼的想像给操弄。


浅谈《撒旦探戈》: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毫无意义的等待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1985年发表小说——《撒旦探戈》

那种持续酷刑的感觉,反映在拉斯洛漫长、难以阅读却又充满魅力的文风。举书中的第一页的文字为例:


十月末的一个清晨,就在冷酷无情的漫长秋雨在村子西边干涸龟裂的盐碱地上落下第一粒雨滴前不久(从那之后直到第一次霜冻,臭气熏天的泥沙海洋使逶迤的小径变得无法行走,城市也变得无法靠近),弗塔基被一阵钟声惊醒。

你会发现书中每一行的句子,几乎都像是一条条蜿蜒细长又崎岖难行的小路,并且不分段落。仿佛他们被一种文字的狂热所点燃,变为一发不可收拾的话语,如一片大火漫烧书中一页一页的原野。而不分段落的书写,常常让我们有种迷失的感觉,一方面我们难以分清场景的转换,另一方面拉斯洛一旦提到角色的名字,接下来皆用代名词:他或她,去描述后面的一系列行为,使我们很容易在不分段落的「他」跟「她」的对话,还有杂乱的风景、行为描述中迷失。只能重新回头看看原初的人物指涉,才能明白角色后来面临的情境跟他们的互动状态。


浅谈《撒旦探戈》: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毫无意义的等待

小说《撒旦探戈》


这样的风格,使《撒旦探戈》虽然不厚,阅读起来却很漫长。仿佛透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间接感受到文中人们漫长、煎熬的等待跟期盼。同时,不好阅读的文风,有时却让人欲罢不能。因为要把文句写地如此之长,却又通顺、动人,需要非常精准的文字运用。你可以看到拉斯洛的语言尽管难以下咽,但只要定睛一瞧,却不得不赞叹每一句话都是如此清晰,仿佛文字从日常片段化、不清晰、需要依赖当下情境的语言中给解放了。像一幅精致的银版画一样,在长长的句子里以无限的组合,一次精准地把书中的场景、声音、动作勾勒出非常完整、深刻的轮廓。《撒旦探戈》的译者——余泽民更这么说:


这本书于我,是一种虐读,全新的体验,折磨加享受,窒息式的快感;快感之后,是更持久的窒息。

刚开始阅读《撒旦探戈》时,很容易联想到《动物庄园》或是《一九八四》。

因为《撒旦探戈》就像一部欧威尔式的政治寓言,批评、揭露政治的谎言,并讽刺人们遭到操控的无知。里面描述的人们就像一个个卑微、心灵空洞却无法做出改变的愚昧大众,渴望某个「救世主」能在遥远的未来拯救他们,脱离充满虚无的苦海。然而,孰不知他们一直等待并引颈期盼的那个人,其实不过是个骗子。单纯想要利用他们的绝望来为自己树立权威。


他们是失掉了主子的奴隶,但并不能脱离所谓的骄傲、尊严与勇敢活着。这些东西支撑着他们的灵魂,即便他们在愚笨的大脑深处感觉到,这一切特质并不属于他们自己,他们之所以这样,只不过是喜欢活在他们的阴影里罢了……

书中的伊里米亚斯是人们以为前几年死去的领导,但有天忽然带着伙伴回到村子,告诉人们他们要重新振作,发展新的计划建立新的乌托邦。这使原本放弃希望的村民重获新生,把他们的储蓄交给首领,并毁坏带不走的家当,认为他们可以从此和过去告别,远走高飞,在另一个地方和伊里米亚斯会合,组建新的未来。


浅谈《撒旦探戈》: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毫无意义的等待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Krasznahorkai László)


看到这里早就知道伊里米亚斯是骗子的读者们,大概都会认为这个「会合」大概只是幌子。伊里米亚斯不但不会出现,还早就带着骗来的钱财卷款而逃。但是,当村民们正因为伊里米亚斯迟迟没有出现而陷入愤怒、绝望的争斗时,伊里米亚斯却出乎我们读者意料地,于黎明时刻,在阳光的照耀下,从废墟庄园的门口出现了……。


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一个陷阱,佩奇纳。我们总是永远不断地坠入其中。我们以为自己获得了解放,其实我们只是摆弄了一下枷锁。一切都做地滴水不漏。

这句话中的「我们」讲得好像是那些听从伊里米亚斯而走入陷阱的人们,然而,说出这句话的却是同时代表希望和骗子的伊里米亚斯。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伊里米亚斯这个角色在书中的意义是否仅仅只是一个骗子,而相信他的村民是否也仅仅是愚昧、荒谬的大众、信徒。因为这句话让我们明白或许不是只有相信救赎的人们在踏入自己相信的陷阱。同时想要解放人们的希望、改革者,本身也在陷入自己所相信的陷阱。

从这观点来看,《撒旦探戈》并不只是一部探讨希望和假象之间关系的作品,他透过伊里米亚斯的矛盾也探讨了领导跟群众之间永远难以解开的纠结。不是只有群众得相信带领他们的人,带领他们的人也得相信追随他的信徒。他们同时都是彼此相信的希望,也同时都是彼此即将踏入的陷阱。而或许伊里米亚斯根本不想当一个骗子,只是他没有自信能让那些追随他的村民在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理想后,仍然愿意追随自己。

这种想法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历史,有着莫大的关联。当时的改革者都坚信自己能够改变社会,带来新的解放。然而,他们很快发现,群众和自己想像的差异十分巨大,反过来,群众也慢慢地发现自己所支持的改革,本意或许也和自己原本所期许的未来有着根本的不同。就像每次选举过后,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惊讶自己选出的政治人物,怎么会做出和自己预料夸张、相反的政策、行为。


浅谈《撒旦探戈》: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毫无意义的等待

同名电影《撒旦探戈》剧照

我们会愈来愈发现《撒旦探戈》并不单纯只是一部为了揭穿、批评政治谎言而生的作品。比起暗喻改革的失落,拉斯洛更多的是想借着这部作品去描述等待、希望在破灭以后,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失落,以及如何从失落中,重新恢复生活的信任。

不论是谁,其实都是希望的奴隶(或者我们甚至希望我们能有个希望能够被他所奴隶,因为这似乎是个已经没有任何希望的世界)。而人们总是相信让生活会有所改变的事物是存在的,只要努力、认真地等待和实践。但最可怕的事情是……就像尼采所说的:「人害怕的其实不是受苦,而是受苦的无意义。」人害怕的其实不是等待,而是等待的无意义。

当伊里米亚斯依约出现在村民们的眼前时,大部分的读者不但会很讶异,大概也会真的相信原来「希望」真的出现了,尤其拉斯洛把伊里米亚斯登场的时刻写地非常壮观,充满力量。然而,原本最相信、期待伊里米亚斯来临的村民——弗塔基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想法:


就在那一刻,当伊里米亚斯出现在「庄园」的大门时,他对他的信任动摇了……也许,如果他没有回来,还可以留下一丝希望……

弗塔基失望了。因为他发现原来自己长久等待的东西并不像自己在等待中所期望的。在这种状况下,他甚至宁愿自己等待的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出现的事物,如此心中所想像的奇迹虽不会发生,但却可以一直留在自己的心中不会破灭,并安慰自己继续好好生活、好好「等待」……。

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到底是期待本身的幸福感使我们相信等待的事物能够带来救赎,还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所期待的东西真的能解救我们,所以才愿意等待、才愿意相信呢?


浅谈《撒旦探戈》: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毫无意义的等待

同名电影《撒旦探戈》剧照

小说的结局十分苍凉。镜头回到当初没有和伊里米亚斯离开,留在家中的医生身上。在书中,这个医生有着神奇的能力,能让他在家里看见许多在外面发生的事情,并用笔记录下来。而此时,他产生一个冲动决定书写「不是蒙人的东西」。而我们却惊讶地发现医生所写下的那一长串的文字却是这本书开头的剧情:「十月末的一个清晨,就在冷酷无情的漫长秋雨在村子西边干涸龟裂的盐碱地上落下第一粒雨滴前不久……」

一切又开始轮回了。对拉斯洛来说,任何新的希望或是改变,或是所谓的未来,都只是某种「永恒动力的奴隶」,「只是将一个旧陷阱换成新陷阱」。

我们不经问道,若拉斯洛是这样认为,那么等待、活着还有意义吗?

「从这面看是喜剧,那面看是悲剧。我们东欧人对这矛盾的两面格外敏感。实话实说,我不认为《撒旦探戈》是部黑暗作品,他不是悲剧,而是一部关于没有根据的信仰的悲喜剧。」——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或许最重要的不是在于等待的事物能否真的实现。而是永远能够在绝望中对不确定的未来保持期待,同时又在希望落空时,能够勇于承受人生的毅然态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