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史诗级大片《爱尔兰人》也许并不一定是2019年最成功的电影,但肯定是一部最受人关注的“话题电影”。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和乔·佩西,这些星光灿烂的名字奇迹般地在2019年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之中,而能够同时驾驭这么多好莱坞顶级演员的则是一位更加重量级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这四个伟大的名字几乎构成了全世界观众对于美国黑帮电影的回忆,他们是《教父》,他们是《好家伙》,他们是《美国往事》。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电影最让人感到好奇的问题

这部被媒体炒作了整整一年的史诗电影最终却在今年奥斯卡奖的评选之中颗粒无收,包括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在内的九项提名全部落选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令人颇为尴尬的纪录。电影《爱尔兰人》还入选了其他各大电影评奖的提名名单,结果也几乎同样的全军覆没。事后看来,这样的成绩反映出人们对于这部史诗级电影的关注更多是出于情怀,而非电影本身。

坚持看完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之后,观众们对于这部史诗级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有一个问题几乎让所有人感到好奇。76岁的罗伯特·德尼罗、79岁的阿尔·帕西诺和76岁的乔·佩西,这三位年逾古稀的老演员是如何在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电影中饰演不同年龄阶段的角色?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电影《爱尔兰人》通过一位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帮人物弗兰克·希兰的传奇经历,来展现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有组织犯罪活动对于这个国家所带来的影响。本片改编自一部2004年出版的传记小说《听说你刷房子了》,马丁·斯科塞斯早在2007年便开始计划将这本小说改编成电影。虽然对钟情于黑帮电影的马丁·斯科塞斯来说,这部黑帮版本的“阿甘正传”有着无以伦比的吸引力,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满足导演的严苛要求,使得电影《爱尔兰人》的拍摄计划不得不暂时被搁置。

电影中大部分情节发生在主要角色的中年时代,如果不是由这三位好莱坞传奇巨星亲自表演,那么这次历史性的合作就会显得毫无价值。当时好莱坞流行的是在电影《阿凡达》中所大量运用的动态捕捉技术,但是可以想象如果在这些大师级的演员脸上贴满传感器,肯定会使他们的表演大打折扣。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创造奇迹的“工业光魔”

这个问题使得马丁·斯科塞斯一筹莫展,然而在此期间电脑科技却没有停下脚步,这位伟大的导演终于等到了一家名叫“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ILM)的公司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这家在电影界大名鼎鼎的特效公司隶属于著名的卢卡斯影业,公司创始人乔治·卢卡斯当年为了拍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而创立了这家公司。

正是工业光魔公司所开发的一项神奇的“抗衰老”(De-aging)技术,才使得马丁·斯科塞斯能够如愿以偿地拍摄完成电影《爱尔兰人》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这项技术的关键是一台被称为“三眼怪兽”的摄像机,这台摄像机由一个主镜头和两个使用了红外技术的辅助镜头组成,所有需要进行“抗衰老”处理的画面都是由这套特殊的摄像系统进行拍摄。摄像师控制主镜头来拍摄电影主要场景,辅助镜头则是由特效师负责操作并且运用红外技术来捕捉演员脸部和身体在不同光线下的细节。在部分场景里,演员的脸部和身上会被贴上一种非常轻薄的小贴片,这种贴片只有那两个辅助镜头才能捕捉得到。电影运用了这种特殊的拍摄技术,使得每一幅画面所采集的图像信息远多于一般摄影机所能达到的效果,为后期特效制作提供了充足的数据资源。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工业光魔公司开发了一套被称为“FLUX”的软件,将前期采集的图像数据进行后期处理。这套软件为三个主要演员各自创造了一个虚拟的面具,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化妆技术可以在电影拍摄之后完成。由于前期使用了那套“三眼怪兽”摄像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光影数据,使得电影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得到进行精心的修复和美化。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技术人员甚至还为三个主要演员建立了影像资料库,将他们在历史上不同年龄阶段拍摄的电影画面作为参考依据,来进一步改善后期处理的效果。使得电影《爱尔兰人》中的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和乔·佩西奇迹般地恢复到半个世纪前的模样,那些留在人们记忆之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再一次出现在电影屏幕之上,让不少上了年纪的观众感到激动万分。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相似的技术也可以在另外几部好莱坞大片之中看到,包括2019年李安导演执导的科幻电影《双子杀手》和最新上映的漫威电影《惊奇队长》。这两部电影都需要展示主要角色年轻时代的相貌,使得观众有机会再次看到三十年前威尔·史密斯和塞缪尔·杰克逊的风采。而工业光魔公司这一最新开发的技术成果在电影《爱尔兰人》中的成功应用,使得人们对特效技术在电影工业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关于电影特效的思考

随着人类电脑科技在21世纪取得重大突破,电影工业从胶片时代迈入数字化时代,好莱坞几乎成为了特效电影的天下。从九十年代末的《黑客帝国》开始,包括《哈利波特》、《指环王》在内的一系列视觉效果大片牢牢占据着全世界各国的电影票房前列。随着以漫威和DC为代表的漫画改编电影的兴起,世界各国有限的电影资源逐渐被这种类型的作品所侵蚀。几乎所有的好莱坞一线导演和演员都热衷于此类电影,各大电影公司的预算也毫无疑问地优先考虑这些票房收入巨大的项目。与此同时,高投入必然要求着高回报,这也导致全球电影市场被这些投入巨资打造的商业大片所占据,直接后果便是挤压了非商业电影原本就十分狭小的市场空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影工业在票房上的突飞猛进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多少经典作品,更没有出现1994年那样大师级作品层出不穷的黄金年份。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特效技术已经开始被广泛运用在大量传统的剧情类电影之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200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本杰明·巴顿奇事》。电影中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之间发生了一场时空交错的旷世之恋,特效技术为情节的推动和演员的表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在电影里堆砌着与情节无关的视觉效果。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如今的电脑特效技术到了马丁·斯科塞斯这样的大师级导演手里又有了新的意义,他可以面对真实的演员和环境来实现更加大胆的创作,并且不必为了特效而在艺术上做任何的妥协。由于采用了工业光魔公司开发的“抗衰老”技术,使得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这样级别的演员可以不被繁琐的化妆或者复杂的技术所打扰,而专心致志地发挥着他们的表演天分。就像圣经中著名的一句话,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当然我们也同时要看到,即使在这样一部没有大场面的剧情类电影之中,由于仅仅使用了一项“抗衰老”特效技术而导致了制作周期和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电影《爱尔兰人》拍摄时间长达106天,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生涯中拍摄时间最长的电影。电影的制作预算也高达1.6亿美元,基本接近于一部漫威电影的成本支出。更加令人感到担忧的是,由于技术上的垄断而导致其他国家的电影工业发展进一步受到好莱坞的打压,这种现象甚至将会从商业大片延伸到其他类型的电影之中。而对于那些好不容易熬到前辈退休的年轻演员来说,将会因为这一项“返老还童”的电影特效技术而导致他们更加难以出人头地。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结语

在IT行业被奉为圭皋的“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就会提高一倍。可以想象,电影特效技术在“摩尔定律”的间接驱动下,将会以多么惊人的速度向前飞跃。在《爱尔兰人》中令人惊叹的特效技术还只是仅限于演员容貌和体型的修饰,还并没有涉及演员表演中最基本的动作和语言。但是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运算能力更加强劲的电脑出现,特效技术对于电影工业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

尽管马丁·斯科塞斯在电影《爱尔兰人》中的电影特效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他依然对这一技术抱有戒心。马丁·斯科塞斯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电影特效应该是对演员表演的“再加工”,而不应该是凭空创造。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他也严格坚持着电影特效必须基于演员真实的表演,所有的后期制作都是基于实际拍摄的画面来进行。可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样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全世界电影行业也迟早将会面对这样的两难问题,电影特效是否可以代替演员的表演?

《爱尔兰人》,真正大获成功的是马丁·斯科塞斯背后的这家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