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造血”!梅州梅縣區這樣答好脫貧考卷

春光正好,在梅縣區廣闊的田間地頭又現莊稼人忙碌的身影。

“疫情期間,駐村扶貧工作隊指導我們科學復耕,春耕基本沒有受到影響。”梅縣區松源鎮灣溪村貧困戶何利玲正在地裡忙前忙後,下個月她的菸葉就能陸續收成了。

精準“造血”!梅州梅縣區這樣答好脫貧考卷

2019年,梅縣區按照“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總要求,細化工作任務,落實幫扶措施,因地制宜幫助貧困戶發展種養產業,多措並舉謀劃產業幫扶項目,讓許多貧困戶走上了“造血式”的脫貧路。

眼下,梅縣區上下正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查缺補漏,對剩餘貧困戶實行“掛牌督戰”,完善“一戶一策”工作方案,不折不扣完成剩餘脫貧攻堅任務,同時切實鞏固產業扶貧成果,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咬緊牙關、奮力衝刺,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搶抓農時

防疫與春耕號角同時吹響

清明前後,雨水連綿。何利玲趁午後停雨的間隙到屋外去放牛。比起幾年前,現在的她忙碌了許多,一年到頭,她不僅種菸葉、水稻,養牛,每到農閒時她還會到附近打些零工。

筆者瞭解到,何利玲的丈夫陳柏榮早年因病導致行動不便,加上前幾年家中還有殘疾的婆婆和正在上學的兒子,一家四口人的生活重擔落到了何利玲的身上。

“那時家裡只有我一個勞動力,靠耕田和打零工來補貼家用。”何利玲說,後來婆婆過世,兒子完成了學業在外務工,自己也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開始種植菸葉。

“政策好!政府不僅給我們送種苗,還送來肥料和技術。”如今,何利玲家的8畝地裡,成片綠油油的菸葉隨風搖曳,不久後就將迎來豐收。

精準“造血”!梅州梅縣區這樣答好脫貧考卷

今年春節,疫情防控形勢嚴峻,此時也正是菸葉管理的關鍵時期,灣溪村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積極引導貧困戶搶抓農時,確保今年的農業生產開好局、起好步。

近年來,梅縣區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的要求,加強菸葉標準化種植管理,加大煙葉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菸葉產業做強做大,打造梅縣“生態特色”菸葉品牌,增加農民收入,助推鄉村振興。

松源鎮是全區的菸葉種植大鎮,駐灣溪村扶貧工作隊一直結合具體情況以及貧困戶的意願,鼓勵他們發展菸葉種植。

“扶貧幹部們做過調查,菸葉在當地的產銷鏈比較成熟,經濟效益相比其他產業也較高,我們以此基礎為依託,發動貧困戶加入到種植菸葉的產業當中。”廣藥集團光華公司駐灣溪村第一書記巫小錦說,對於種植菸葉的貧困戶,松源鎮採取農資幫扶方式,用幫扶資金補貼貧困戶的肥料和地膜費用,併發放由菸草公司配好專門的肥料,同時對他們進行技術指導和管理培訓。

為了增加貧困戶的收入,自2016年起,該村扶貧工作隊還陸續給村裡的貧困戶發放種牛並教授養殖技巧,多措並舉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精準“造血”!梅州梅縣區這樣答好脫貧考卷

“這幾年家裡分到了5頭種牛,剛開始養牛時,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和村裡、扶貧工作隊反映,會有專家來指導,去年賣了一頭牛,家裡也多了一份收入。”何利玲笑呵呵地說,這兩年家裡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今年準備把自家滲水的房子修整一下。

2019年12月,梅縣區32個省定貧困村達到退出標準,灣溪村便是其中的一個。目前,該村種植菸葉約300畝,其中5戶貧困戶加入到了菸葉種植隊伍中,種植規模約28畝。

因地制宜

多形式走出精準致富新路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因此,產業的選擇至關重要。

自2018年起,經過調查研究,梅縣區決定把食用菌種植作為扶貧新產業在全區進行推廣種植。

在摸底調查的基礎上,該區遴選了適合梅縣區種植的木耳、靈芝3個品種,在城東、鬆口、桃堯、畲江、梅西等9個鎮分片開展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班,對18個鎮的省定貧困村和分散村建檔立卡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畜禽養殖業汙染整治行動中的原養殖戶進行培訓,培訓學員近1000名,同時以廣東僑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市佳誠食用菌有限公司為依託,採取“公司+貧困戶”的方式發展訂單種植,由企業回收產品。

2019年以來,梅縣區水車鎮鵝峰村在幫扶單位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的協助和水車鎮黨委政府的主導下,因地制宜,發展木耳、靈芝、金銀花等現代立體農業,打造產業幫扶示範園助農增收,不僅實現了貧困戶全部脫貧的目標,還逐步探索出一條“一地多用、一地多產”致富新路。

在鵝峰村,貧困戶曹偉強種木耳已有一年多的時間。“種植木耳強度不大,收入不少,非常適合我們這樣的家庭。”曹偉強說,幾年前他在一場意外中摔斷了鎖骨,至今體內仍鑲嵌著鋼板,不能進行高強度的勞作,家裡失去了唯一的勞動力,因而致貧。2018年,他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種起了木耳。

這是鵝峰村做強特色產業,帶動村民致富的一個縮影。駐鵝峰村第一書記李冬豔分析,發展木耳種植產業,具有四大優勢:一是投入小回報快,二是技術門檻低,三是管理成本低,四是對勞動強度要求不高。“每個菌包至少可以採摘3次以上,同時企業還承諾保價回收木耳,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李冬豔說。

自2018年起,該村引進企業聯手發展靈芝種植產業,採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新建10個大棚,種植食用紫靈芝和鹿角靈芝。通過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該村21戶貧困戶達到“八有”標準,全部脫貧,脫貧率100%。

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帶動農村在家勞動力實現增收,水車鎮立足實際,聯手企業投資120萬元在鵝峰村打造了佔地110畝的水車鎮產業幫扶示範園,發展木耳、靈芝、金銀花、鐵皮石斛、百香果種植和魚苗、甲魚養殖等立體農業,實現“一地多用、一地多產”,為村民創造更多增收點。

截至目前,水車、石坑、畲江、梅西、松源等多個鄉鎮的相對貧困村、面上村700多戶貧困戶已開展了木耳、靈芝種植。

巧借外力

依託優勢打造特色產業鏈

走進梅縣區城東鎮玉水村,村道旁嶄新的蔬菜大棚映入眼簾,採摘工作正在棚內有序進行著。這是玉水村在去年底全新引進的扶貧產業——“廚鄉”蔬菜大棚。

精準“造血”!梅州梅縣區這樣答好脫貧考卷

據悉,這一佔地5畝的蔬菜大棚種植基地由該村扶貧企業廣東省小蠻牛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2019年投資建設。

今年春節後,經過全面的消毒殺菌,蔬菜種植工作便陸續開始了。“我們聘請的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和貧困戶,疫情期間,農產品通過同城配送的方式進行銷售,疫情結束後,廣大市民就能到玉水廚鄉體驗採摘樂趣。”公司法人代表楊揚說。

精準“造血”!梅州梅縣區這樣答好脫貧考卷

“我們提前宣傳復工復產防護知識,也從多個渠道籌集了5000個口罩發放給各家各戶,目前村裡的木耳、柚子、水稻的種植工作都在有序進行中。”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人民政府駐玉水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羅明翔說,大年初一,村裡的扶貧幹部便趕回玉水村和當地黨員幹部一起開展防疫工作,同時積極組織扶貧企業和村民有序復產,確保防疫脫貧兩不誤。

在梅州,玉水村是遠近聞名的廚師村。為了激活名廚資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玉水村以“廚師之鄉”為抓手,以“客家菜師傅”鄉土人才培養工程為切入點,探索構建“客家菜師傅培養、綠色農家樂旅遊、特色農產品產銷”等產業鏈,解決就業問題。

巧借外力,玉水村在近幾年裡完成了從“採煤村”到“廚師村”的蝶變。

近年來,梅縣區全力以赴打好脫貧攻堅戰,取得了積極成效。至2019年底,全區累計籌集扶貧開發資金超過5億元,組織實施各類扶貧項目2.8萬個,脫貧率達99.89%。其中32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退出相對貧困村行列。針對未脫貧群眾,該區實行“掛牌督戰”,確保脫貧路上不落一戶、不少一人。

“接下來,梅縣區將繼續同步抓好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創新幫扶模式,開展技術服務,打造特色品牌,增強‘造血’功能,千方百計為貧困群眾穩就業、保增收。”梅縣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陳永徵表示,今年不僅要確保所有的貧困戶、貧困村退出,還要將脫貧工作與鄉村振興融合銜接,抓黨建、產業、鄉風文明建設,進行全面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