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或環比上升

多家機構最近發佈了對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和社會融資規模的預測。大部分機構以及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將在1.4萬億元左右,而對新增社融的預期則出現差別,大致在1.35萬億元至2萬億元之間。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前期多項政策的落地,金融對實體支持力度上升。展望未來,穩健貨幣政策基調不變,在強調逆週期調節的同時也會保持定力,不會“大水漫灌”。

  機構預測9月新增信貸環比上升

  根據央行此前公佈的數據,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為1.21萬億元。大部分人士認為,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將環比出現回升。華泰證券李超團隊預測,新增人民幣貸款估計保持在1.2萬億至1.4萬億元之間。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則表示,按照信貸投放的規律來說,9月的信貸投放量會高於8月,他預計9月新增信貸達1.4萬億元。光大證券研究所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也表示,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或達1.4萬億元以上。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也表示,9月普遍降準落地和季末效應會帶動信貸環比多增。由此估計,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有望達到1.4萬億元,比上月多增2000億左右,較上年同期也會有小幅多增。

  8月新增社融為1.98萬億元。而業內人士對9月新增社融的預期不盡相同,不少人認為9月地方專項債和企業債券淨融資額的下降會對社會融資增量形成拖累。興業研究宏觀團隊預計,9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為1.54萬億元,較上月下降約4400億,9月會呈現新增貸款規模上升但新增社融規模下降的局面。國泰君安也發佈報告稱,9月新增社融預計維持在1.9萬億元左右,增速小幅放緩。不過,王青表示,9月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融資規模和企業債券融資都出現不同程度下降,但信貸或將改善,而且在政策支持小微企業票據融資、以及委託和信託貸款收縮幅度放緩等因素作用下,新增表外融資將轉正,估計當月新增社融規模有望達到2.1萬億元,較上月多增約1000億。趙慶明也預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將達到2.2萬億元。

  廣義貨幣供應量M2方面,王青表示,在當前信貸整體平穩背景下,9月財政支出力度將會明顯加大,對M2增速會有一定支撐作用,但考慮到上年同期基數較高,估計當月M2增速會達到8.2%,與上月基本持平。趙慶明預計,M2增速將小幅回升至8.3%。申萬宏源和民生證券也預計,9月M2增速將回升至8.3%。

  金融支持實體力度將進一步提升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諸多金融支持實體政策的落地,9月的信貸數據將在結構上出現一些變化,資金將更為“精準滴灌”,體現出政策引導的意圖。

  王青表示,當前政策推動金融加大對製造業、民營及小微企業支持力度,結構性特徵明顯,難以帶來“大水漫灌”效應,因此宏觀金融指標會保持基本穩定,政策效應將主要體現在企業中長期信貸規模、普惠金融口徑下小微企業信貸增速等結構性指標上。“預計9月以上數據將延續改善局面。”他說。

  王一峰也表示,信貸結構會出現積極的改善,在各項政策的引導下,企業貸款增長預計出現回暖。“一是與監管政策引導有關,如監管部門要求金融機構加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並將其納入MPA考核,同時在市場化法制化原則下也加大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置換力度;二是,金融機構在信貸投放方面開始適度向製造業領域傾斜,不僅安排專項額度用於製造業投放,而且在存量到期貸款回收後,重新分配額度時,也會優先考慮符合國家戰略的製造業領域。三是,在基建“補短板”持續推進的情況下,無論是債務置換形成的新增基建領域信貸還是基建託底效應所體現出的信貸增長,都有利於對公、尤其是對公中長期貸款的回暖。”他說,另外,未來政策性銀行在支持實體經濟穩增長、進一步做好經濟薄弱領域的信貸支持預計將發揮更大作用。“以上這些信貸結構調整優化,都有利於製造業和基建領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企穩,從而對經濟形成一定的託底作用。”王一峰說。

  國泰君安也發佈報告稱,從需求端看,9月企業景氣度小幅改善,PMI小幅回升0.3個點至49.8%,中國企業經營狀況指數(BCI)回升近1個點至48.1%,其中融資環境指數回升近1.4個點至40.8%。綜合看,9月的企業貸款同比增量較8月有望改善。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也表示,在政策作用下,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可能也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王青說,8月新LPR出臺後,其中主要針對企業信貸的1年期LPR連續小幅走低,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預計三季度銀行一般貸款利率將會加速下行。

  貨幣政策穩健基調不變

  金融數據等也成為未來貨幣政策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展望未來的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在《經濟參考報》撰文指出,貨幣政策空間充分,是否降息仍待觀察。他還表示,降準的效果仍待觀察,要繼續關注三季度的經濟數據。“貨幣政策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對抑制短期內經濟的急劇下滑有較大作用,但對於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作用有限。通過貨幣政策進行逆週期調控也並非沒有代價,應儘可能避免過度使用。除了容易導致通脹高企、資產價格承壓外,過度依賴貨幣政策甚至可能阻礙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這也是多年來我國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根本原因。”盛松成指出。

  王青認為,從三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來看,更加強調逆週期調節,但新增關於物價的表述,提出要“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由此,四季度貨幣政策操作基調沒有出現顯著變化,表明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並未驅動貨幣政策明顯放鬆,降息或進一步延後。下一步央行將主要通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等措施,促進實際利率水平明顯降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對小微、民營企業及製造業的支持力度。

  他表示,接下來監管層有可能採取以下措施提升貨幣政策傳導效率:首先,督促銀行加大新發放貸款參考LPR定價比例;其次,通過降準、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等手段,降低銀行資金成本,促使其在MLF利率保持不變的背景下調低LPR報價加點;第三,擇機下調MLF利率,帶動1年期LPR較快下行,而5年期以上LPR則保持穩定,即實施“結構性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