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家庭教育只做四件事--替、教、陪、讓,很重要!

很多人說做父母很難,家庭教育很複雜,而我們自己又不是專職父母,還要生活,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哪裡能夠花那麼多心思和時間放在家庭教育上面。這些都是事實,但是家庭教育很重要,如果父母沒有辦法專心專意只做這件事情,那怎麼辦?各位只要記住一句話,自然就會化解掉這個矛盾。家庭教育其實只做四件事,只要把這四件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第一,替子女做些什麼。

人跟動物非常不一樣,動物一生出來就能活,就算它的父母跑掉也可以,但是人就是不行,父母把子女生下來,只要不管不理,子女只有死路一條。家庭教育要階段性的調整,一歲以前通通要替孩子做,因為這個時候,孩子什麼都不會做,所以父母一定要替他做些事情。

當你替小孩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讓他感覺到你很喜歡他。孩子是非常懂事的,他只是不會用大人的那種方式反應出來而已,所以你不要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其實什麼都懂,只是你覺得他不懂而已。他知道你在想什麼,你為什麼做這件事情。父母最好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第二,教子女做些什麼。

如果父母一直替子女做事情,他自己就永遠不會做,永遠無法長大。所以,先替他做,等到合適的時候,就要開始教他做,然後讓他自己做,他就慢慢學會做了。

比如孩子到了三歲,馬上要去幼兒園了,如果他還不會自己大小便的話,人家就會很討厭,你必須得教會他。到了六歲,就要進小學了。小學一個班人數比較多,老師不能每個人照顧到,所以就得提前訓練你的孩子,基本的事情都能自己做,才有資格進學校。

在教的時候,還要注意視孩子的年齡、成長速度、接受情況而定,天底下幾乎沒有教一遍就會的小孩,如果人人都是天才那還了得,所以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要不耐煩,多教幾遍,就好了。

第三,陪子女做些什麼。

人都是這樣的,自己會做的事情就不想別人插手了。子女也是一樣,不會做希望別人幫忙,會做的就不願意別人管。很多時候他不需要你管,但是卻需要你陪,有人陪總比較安心吧,尤其是小孩,所以父母在一邊陪著就好了。但是不要過分熱心,過分熱心會惹得他很討厭。比如他一個人正玩得很有興趣,你在一邊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他反而覺得你是在干預,乾脆不玩了。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陪孩子的時候,最好不要做別的事情。現在很多父母邊陪孩子,邊做自己的事情,這都是形式上而不是實際上陪他。孩子是會感覺出來的,他感覺你在做自己的事,還說陪他。他將來長大後也會用這種方式陪你的,那你不倒黴了?想想將來你生病的時候,小孩坐在你旁邊打電腦,你會是什麼感覺?

第四,讓子女做些什麼。

人都會有自己的主張,子女也不會百分之百地受控於父母。樣樣都對父母百依百順,將來就是典型的奴才性格。所以父母在經過了替他做些什麼、教他做些什麼、陪他做些什麼之後,還要讓子女自己做主張,讓他學會自己主動做事情,不要限制這限制那。前面三個是過程,最後一個是結果。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答案是一樣重要。但是我們要認識到,想要有良好的結果,必須先有合理的過程。

替、教、陪、讓,有一個原則,叫做適時適度,父母要用心去拿捏。在替的方面,父母替子女做得太少,子女得不到周全的照顧,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意,這是做父母的失職;做得太多,子女的依賴性就會過強,長大以後可能難以自立。在教的方面,父母對子女教得太少,子女得不到及時輔導,容易貽誤教導時機;教得太多,子女完全來不及接受,反而產生厭學心理。在陪的方面,父母陪子女太少,缺乏對子女必要的瞭解,就無法合理地去調整教育方法;陪子女太多,子女缺乏應有的主見,甚至會膽小怕事,不敢自己做決定。在讓的方面,父母讓子女做得太多,容易養成他無法無天的放縱習慣;讓子女做的太少,甚至完全不讓他嘗試,將來子女就缺乏自主性,做事也難有創作力。所以最難的就是如何掌握這個“度”。

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不能一概而亂。這四部分,要做多少,都需要父母針對子女的個性,自己去拿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