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邁不過親密關係的四個坎,愛情只能抱憾

《傷逝》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作為魯迅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傷逝》被改編到電影、歌劇、戲劇等各個領域。1981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了愛情片《傷逝》,影片保持了原小說沉鬱、凝重的藝術風格,並於1982年獲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剪輯獎;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傷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衝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子君選擇了死去,給涓生留下了深深的悔恨。

這部小說最大的特色在於採用了手記的形式和詩意的語言。通過涓生的內心獨白,淋漓盡致地抒寫熱戀中的深情、新婚後的喜悅、失業後的惶恐、感情瀕於破裂時的痛苦、分手後的絕望以及子君死後涓生的悔恨和悲憤的心境,字裡行間充溢著濃郁的感情色彩。

從涓生的內心獨白不難看出,他對子君是有感情的,兩人開始時衝破了重重阻礙,子君更是為此和家庭決裂。子君自殺後,他始終想不明白兩人的關係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涓生的困惑並不是個例,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剛開始愛的轟轟烈烈,非TA不可,最後卻在朝夕相處之中怨懟滋生,留下一地雞毛?

在我看來,涓生和子君從陷入熱戀,到被同居生活消磨掉感情,最終落得一“傷”一“逝”的結局,恰好對應了親密關係的四個坎。今天,我將從親密關係的四個階段來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心路歷程。而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會結合整部小說,尤其是主人公情感變化的過程,來談談我的三點現實思考。

《傷逝》:邁不過親密關係的四個坎,愛情只能抱憾

第一坎:親密關係的絢麗階段,熱戀中的深情,讓彼此看不到對方的缺點

從相識到相愛,涓生和子君無疑是情意綿綿的,他們身處親密關係的絢麗階段,像每一對陷入熱戀的情侶一樣,覺得對方就是自己的命中註定,是此生唯一的伴侶。

那個時候,涓生是愛情中的主動者,他熱烈的向子君展開追求,暢所欲言熱烈的表達著自己的觀點,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破屋裡充滿著他的語聲。

而子君,總是微笑著看著涓生侃侃而談,兩眼裡瀰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脈脈表露著自己對涓生純真而熱烈的愛情。

在我看來,子君對於涓生,是帶著一絲崇拜的,這種崇拜導致她在這段愛情中無形中處於被動的狀態。但恰是這種崇拜和信任,讓涓生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他之於子君,更像一扇通向新世界的窗戶,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涓生回憶向子君求婚時的情景,說自己“在慌張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後來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記憶上卻偏只有這一點永遠留遺,至今還如暗室的孤燈一般,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

單膝跪地求愛,讓子君覺得自己找到了心心相印的愛人,她告訴涓生:“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並不惜和封建舊家庭鬧翻,毫不理會“老東西”、“小東西”和路人的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坦然如入無人之境”,開始了和涓生的同居生活。

在我看來,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本身並沒有錯,但子君的做法太過沖動和草率。她只顧著追求個性的解放,拿叛逆當做真理,一心沉浸在愛情表面的甜蜜之中,吃什麼?穿什麼?到哪裡工作獲得工資維持生活,子君全然不管。

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中說:我們被對方吸引的原因只有兩個字,那就是“需求”。需求才是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

就像子君和涓生,他們渴望獲得一個腦子裡裝著新思想的、有別於傳統的伴侶,所以才被對方吸引,進而追求、相愛。他們愛的並不是對方本身,而是自己內心憧憬的幻影。當有一天,這幻影成真,暴露出對方的真實面目,那註定是愛情幻滅的開始。

《傷逝》:邁不過親密關係的四個坎,愛情只能抱憾

第二坎:親密關係的幻滅階段,同居中的困境,有情不能飲水飽

同居之後,涓生以為子君的愛情仍會如藤花一般永遠生動熱烈,卻不知子君逐漸被家務消磨,開始安於家庭主婦的角色。她樂於做飯做菜餵雞餵狗,為了幾隻油雞和房東太太明爭暗鬥;性格也變得怯弱,昔日的勇敢無畏更是蕩然無存,變得平凡而平庸。

迫於生計,子君宰吃了所飼養的油雞,放掉了所餵養的狗,之後,又為失去油雞和狗無聊而頹唐。涓生也慘被辭職,兩人飢一頓飽一頓,每天渾渾噩噩的。子君“賣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環”,涓生則希望通過向雜誌投稿來維持生計。阿隨、油雞、碗碟、煤煙......生活的庸俗將兩人逼迫的灰頭土臉。

在我看來,子君與涓生誰都沒有變,不過相愛時被距離美化的彼此恢復了個字的本來面目而已。子君並不像涓生想象中的那樣思想進步,涓生也不像子君想象裡的那樣有一副能夠為自己遮風擋雨的偉岸肩膀。

當理想中的愛情和殘酷的現實遭遇,涓生和子君面臨著物質上的巨大考驗,而這些柴米油鹽醬醋茶,又反過來摧毀了他們的愛情。

在親密關係的幻滅期,他們發現對方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期望落空,伴隨而來的就是無盡的爭吵和怨懟。巨大的生活困境放大了兩人的陰暗面,各自變得面目全非。

《傷逝》:邁不過親密關係的四個坎,愛情只能抱憾

第三坎:親密關係的內省階段,發現對方並非自己真愛的兩人分道揚鑣

子君認真準備著一日三餐,涓生卻感慨“使她明白了我的做工不能受規定的吃飯的束縛,就費去五星期。”他忘記子君為他承擔了生活中那些瑣碎的艱辛和重擔,無法理解自己的改變,認為她變成了庸俗墮落的人,內心產生了埋怨和不滿。兩人至此已經喪失了可以正常交流的機會,同床異夢,漸生嫌隙。

子君希冀靠著一次次的重溫往事和複述誓言來獲得關於愛情的慰藉,涓生卻在一日一日的反覆回應裡感到厭煩,躲去了書店,留下一個冷冰冰的,沒有錢買煤生活的出租屋給子君胡思亂想。

在我看來,涓生認為他們的愛情應該“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但在沒有解決溫飽的前提下,一切所謂的愛都不過是空話。愛情固然重要,卻難以充飢和禦寒。子君的心正是在這越來越多的冷遇裡垂死掙扎。

或許在此之前,子君和涓生以為愛情至上,重於生命,然而直到此刻,他們才明白了自己當初一腔熱血的無知。在親密關係的內省期,他們擺脫了不切實際的憧憬,開始真正的思考對方是否是自己的知心愛人,不再被錯覺和假象迷惑。

《傷逝》:邁不過親密關係的四個坎,愛情只能抱憾

第四坎:親密關係的啟示階段,涓生與子君分手,子君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同居時時間越長,涓生對子君的碌碌無為就越不滿,他認為不嗯給你時時更新,生長,創造的愛情會使安寧和幸福凝固,並且在失業後很快的認識到“人必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他將之的事業轉向社會中去,發奮地寫小品、譯書。

但涓生又覺得自己難以擺脫眼前的困境是因為子君“捶著自己的衣角”,他將子君和兩人之間的愛情當做了負累,認為雙方想要找到新的出路,就只能分手。

愛情裂痕逐漸擴大,終於,涓生對子君坦露自己不再愛她的真實想法。於是子君便被其父親領回了家,並在旁人的冷眼下默默死去。

在我看來,在兩人親密關係的最後階段,啟示階段,涓生雖然有自己的想法,卻搞錯了努力的方向。對於子君來說,自己不惜與家庭割裂也要在一起的良人最終卻拋棄了自己,她為了這段感情筋疲力盡,羽翼已折,再難高飛。

在面對愛情時,男人往往比女人更容易清醒。在這個階段,假如涓生和子君都能夠勇敢一些,坦誠相待,解開心結,或許他們是可以在經歷生活的苦痛後攜手一生的。但恰恰是因為時代和各自的侷限性,涓生和子君都未能領悟愛的真諦,最終兩敗俱傷。

《傷逝》:邁不過親密關係的四個坎,愛情只能抱憾

結合整部小說,尤其是主人公情感變化的過程,來談談我的兩點現實思考

縱觀整部《傷逝》,知識分子涓生和與追求個性解放的子君無視封建社會的藩籬自由結合,兩人從相愛到同居,遭受殘酷的現實洗禮,這段不夠成熟的愛情,也逐漸變得黯淡無光。

涓生最先醒悟要去尋求新的生活道路,子君卻仍止步不前,對涓生的變化充滿疑懼,不停地試探,最終兩人分道揚鑣,子君受此致命的打擊,在旁人的冷眼下死去。而涓生也因對子君的去世感到強烈自責和無比哀傷,悔不當初。

涓生和子君從相愛到同居,再從相守到分開,整個過程令人不勝唏噓。魯迅先生的這部小說,放在當下,也足以發人深思。接下來,我將談談我對《傷逝》這部小說的思考。

《傷逝》:邁不過親密關係的四個坎,愛情只能抱憾

①親密關係的建立應該有前提:沒有面包的愛情只是空中的樓閣,水中的幻影

涓生和子君在相識之初,滿心滿眼看見的都是對方的優點,他們愛那個近乎完美的形象,絲毫不考慮將要面臨的困境,他們明知自己的結合不被祝福,卻僅憑一腔愛意就敢與全世界對抗。

在隨後的同居生活中,當生活暴露了本來面目,他們突然發現對方和自己的理想伴侶差距甚大,甚至連自己本身也並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樣勇敢,這時候,所謂的愛情在麵包面前敗下陣來。

在我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著能擁有一份完美的感情,對方知你所想,愛你所愛,解你之憂,無所不能。在一段愛情的親密關係建立之初,每個人的情感力量都要遠遠大於理智的力量。

但是親密關係的建立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見鍾情,或者尋常世俗的日久生情。每一段健康的感情,都應該有個健康的前提,那就是想要一段穩定的感情,首先要擁有能獨立生存的能力。不管男性還是女性,都不能指望僅靠對方付出,而自己坐享其成。

沒有面包的愛情只是空中樓閣,水中幻影。但沒有愛情,我們也要有獲得麵包謀生的能力。當你有了麵包,才能有選擇愛情的能力。

《傷逝》:邁不過親密關係的四個坎,愛情只能抱憾

②親密關係的維護需要我們自省:自己是否真的愛這個人,包括TA的缺點

涓生和子君的愛情,矛盾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對方愛上的都是想象中的那個人。當生活的磨難加身,涓生在反覆的抱怨子君變成了另一個人,他希望子君“變得更好”,更符合他心中的樣子。子君也在生活的磋磨中,對涓生逐漸喪失信心,認為涓生和以前那個甜言蜜語的愛人判若兩人。

涓生和子君都在對方身上尋找錯誤,而沒有反省自己在這段親密關係中做錯了什麼。涓生無法理解子君為什麼被家務磋磨,變成了一個整日關注雞狗的庸俗婦人;子君也無法理解為什麼涓生突然對自己變得冷淡和疏離,寧願整體待在書店裡也不肯回家。

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一書中指出:“我們希望伴侶做些什麼或改變什麼,其實是為發滿足自己某些情緒上的需求。需求不能完全滿足,就會感到失望,甚至憤恨。”

在我看來,當自己或者對方的完美形象在現實中幻滅,那麼只有深刻的自省才能真正的拯救這段感情。你要深刻的反省,自己是真的愛這個人嗎?在愛情的最開始,我愛的是對方的哪一點?是不是因為我的期望過高了,才導致人還是這個人,卻讓自己變得無法忍受。

薩特曾這樣詮釋愛情:“人的本質是自己選擇的,選擇以自由為前提,人被判定為自由,必須獨自承擔選擇的後果。”當你選擇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愛人時,你需要做的,不光是愛TA的優點,還要連TA的缺點都全盤接受。

《傷逝》:邁不過親密關係的四個坎,愛情只能抱憾

③親密關係的實質是明確雙方的需要:你需要找到感情的平衡點

涓生在反覆思考後,認為只有和子君分手,擺脫子君,自己才可以開始新生活,卻從來沒有想過,子君當時為了和自己在一起,已經和家人決裂,一旦兩人分手,她將面臨怎樣的閒言碎語和輕蔑指責。

因為不懂子君的需要,因為只想逃離糟糕的生活環境,涓生一意孤行選擇了拋棄子君,卻在最後聽說子君含怨而終時覺得傷心難抑。從今後,他再也碰不到一個同子君一模一樣的,讓自己單膝求婚的女子。

在我看來,親密關係的實質是明確雙方的需要,而明確雙方的需要又需要你能夠對自己的需求有個清晰的認知。當你明白了自己的需求,你才可能找到雙方關係的平衡點,放下不切實際的期望,接受這段感情中的不完美,穿越問題的表現,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

你會發現,你自己內心真正缺少的東西,並不應該由別人來給予。當你“內向”的尋找到自己的問題,才能更持久的與愛人維持穩定的親密關係,在愛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傷逝》:邁不過親密關係的四個坎,愛情只能抱憾

結語:

《傷逝》看完,既讓人感到當時社會的複雜,又讓人感到愛情的飄搖。當狹隘自私的愛情遭遇生活,終究無法走到最後。子君在愛中失去了自我,在柴米油鹽中漸趨庸俗,忘記了自我更新,最終失去了愛情,也失去了生命。

在現實中,想要獲得一段真正親密的關係,就必須放下一己之私,正視問題,昇華自己的靈魂,愛自己,然後愛人。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的邁過親密關係的四個坎,明白愛的真諦,獲得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