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均益:不会停止攀爬的脚步

“当我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卡斯特罗共唱《美丽的哈瓦那》时;当我坐在查韦斯对面,听他朗诵他写给子女、类似遗言的诗歌时;当我在加沙,看着阿拉法特用颤抖的手指,比划着他对建立自己国家的坚定信念时;当我看着坐在对面的基辛格,时而纵论他对中美关系的高见,时而又会忽然在采访中突然睡着时……我知道,我在面对一个时代,一个已经渐行渐远的时代。”

水均益:不会停止攀爬的脚步

30多年时间过去,水均益用他对400多位名人政要的成功专访以及无数次硝烟漫天的战地报道,努力记录着一个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围观的心态,看海湾战争、黎巴嫩内战、波黑战争,犹如看待北京三环上的一场车祸,“然后该上哪儿上哪儿,没自己什么事。”水均益说,“作为国际新闻记者,我们那时候写的稿件、做的电视报道,充其量只能算是大餐之后的甜点,点缀而已。但尽管如此,那时候我们没有放弃,而是时刻想着要冲出去、突出去,突出国际报道不受关注的外围。”

水均益:不会停止攀爬的脚步

1998年的伊拉克核查危机,以及当年12月美国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动的“沙漠之狐”打击行动,被水均益看做是自己作为国际新闻记者的一次成功突围。那时,中国观众第一次通过直播在电视上看到戴着钢盔、穿着防弹背心的中国记者,出现在世界头条新闻的现场。那不仅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次成功报道,也是水均益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亮点。

从1998年到2003年,水均益率领伊拉克报道组五次进出伊拉克,但是,撤出伊拉克战争报道让水均益备受争议,网友质疑他是“逃兵”,一时之间将他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水均益:不会停止攀爬的脚步

在《益往直前》这本书中,水均益首次对“逃兵”一说做出正面回应,揭秘撤出伊战报道的原因:出于安全考虑,国家领导人指示中国记者必须从伊拉克撤退。他表示,在这十年间,自己的伊拉克“情结”都融化在这本书中,“纠结”在伊战十年重返伊拉克报道中一一释怀。

“战争报道现场,中国媒体不能缺席。”水均益说,为了能留在伊拉克作现场采访,无论是拒绝撤离时说护照被当地向导拿走,还是为重返伊拉克报道说在伊拉克有可靠关系,实际上都是在“撒谎”。但当看到外国媒体使用中央电视台拍摄到的素材,并在屏幕上注明源自于CCTV时,他觉得一切都值得。

尽管战地报道随时面临危险,但水均益很享受这份工作,“每当我处于新闻中间时,就特别亢奋,这种亢奋让我很舒服。”这份工作很高光,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的收入一定很可观。网上一度传言,水均益月薪达26万。“央视是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有严格的财务制度,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他说,对于这些传言,他不想澄清,可是居然有许多人当真了,“有一次,一个亲戚盖房子向我妈借钱。我妈说没那么多,对方反问,水均益不是月薪26万吗?”弄得他哭笑不得。水均益说,央视记者到外地出差,只能住三星宾馆,伙食费每天80元,坐飞机也只能坐经济舱。自己做这份工作,完全是出于热爱,早已看淡了名利,“我要是为了挣钱的话,我就演电影去了,我长得也不差,只是个头儿矮了点。”水均益调侃。

水均益:不会停止攀爬的脚步

​“我很清楚自己是谁”

LADY: 14年索契冬奥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给了您惊世一抱,这种待遇比较罕见。在这些对高端人物的采访中,您怎么善用自己的角色和身份?

水均益:高端人物采访,是我在电视台无心插柳形成的一个习惯性的做法,当然也有那个年代的优势,比如说会外语、知道点国际的事,自然而然到了电视台之后几乎成了一个“总统采访专业户”。这个资源越积累,其实就像跨国公司一样,资本越积累越雄厚,台里面会更多考虑我做这个东西。中央电视台在中国的电视媒体当中,几乎处于一个垄断的地位,我们面对中国老百姓的人群数还是非常庞大的。外国的国家元首要考虑他们的传播效力,自然会考虑选择中央电视台。国外领导人接受媒体采访,他们的总统府、总理府、首相府会要求递一个主持人的简历,像面试一样。像这次普京也是,他们的总统府给俄罗斯记者站,说你们必须从总部派一个很资深的记者,然后我们台里研究之后让我去,简历递给人家,人家说合适。说到角色,我不是官员,代表不了官方,代表不了外交部,但是我代表中国国家电视台的一个记者,这一点我端得很正。无论哪国的元首,看到中央电视台这个中国几亿人都看的官方电视台,他自然会很重视。他对我无论是彬彬有礼,还是像普京一样给我惊世一抱也好,都是面对中国千千万万的观众。我很清楚这一点,因为我代表的是这样一个媒体,我自己是谁、几斤几两也很清楚。

水均益:不会停止攀爬的脚步

LADY:马航失联报道中,中国媒体转载比较多,网友会质疑中国媒体的软实力,跟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作为国际报道元老级的人物,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水均益:中国媒体软实力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基本上是事实,因为我们中国媒体虽然说这些年发展得也很快,但是咱们新闻团队和世界领先新闻团队是有一定差距,这是事实,不用藏着掖着。毕竟我们新闻起步时间相对比较短,我们真正在国际平台上跟西方的媒体同台竞技时间也是不长的,如果非要给自己脸上贴点金的话,在我的记忆里,差不多跟我做伊拉克战争报道,这样的事情才开始的。就事论事,马航事件,我们中国媒体在拼搏精神以及挖掘新闻的力度、不同角度的人文关注,包括事件的追踪,还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没有办法,在马航报道中,首先中国媒体也是一个外人,这件事情毕竟是马来西亚的航空公司,出事也是在我们国家之外,整个这件事情的报道、调查、协调,包括搜寻主体上还是以马来西亚和国际的一些相关的国家和相关的机构来做的。在这方面我们中国媒体没有任何优势,无论是传统的优势还是我们的软实力的优势。这个问题可以回想一下汶川地震时,中国媒体非常尽职尽责,而且中国媒体的垄断性,中国媒体对新闻对线索对资源整个的覆盖,是外国媒体无法比拟的。而在马航这件事情上,我们占有线索占有资源的优势并不多。国际空难的调查,中国本来就不是强国,我们本来就不是一个绝对的权威,相反美国、英国,飞机是波音公司的,卫星又是英国的、欧盟的,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对CNN来讲他请一个美国航空安全局的人,或请一个内线比我们先天优势多得多,英国媒体去联系也没有问题,而相反我们没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中国媒体承认这样一种现状,安于这样一种现状,不是的,作为一个媒体,首先需要去开发你的资源优势,就是要交朋友。任何一个驻外记者,你要有广泛的各种各样的线人。你要和这些所谓的线人成为很好的朋友,也许你长时间利用不上这样的价值线索,但有一次可能就是价值的体现。这也是新闻领域的追求和职业素质的拼搏。

水均益:不会停止攀爬的脚步

​“即便白发苍苍,我也准备随时冲上新闻第一线”

LADY:您怎么看待央视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与追求?

水均益:首先,我觉得任何一个媒体,无论是央视还是什么,你的生存、你的发展和你的追求一定是市场的推动,说白了也是广大的观众,也就是中国老百姓的兴趣使然,使得你必须满足这样一个东西。其实你说央视是什么,在我个人理解我们就是一个厂家,我们就是要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为了满足读者,要加大市场覆盖面满足这个东西,这是一个必然。现在还没有完全覆盖到位,现在既有中文体系的覆盖面,也有英语频道外语频道的覆盖面。严格来讲,我觉得它的覆盖面不能说满意,甚至对整个运行机制也是如此。因为一个电视台的覆盖,完全就像一台运转非常复杂的机器,这是一个严密的协调机制。所以我很希望看到我们媒体,更多地按照新闻的客观规律办事。欣慰的是,虽然现在可能还磕磕绊绊,不尽如人意,但我们整个的趋势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水均益:不会停止攀爬的脚步

LADY:14年4月开始,您开了微博。作为一个传统媒体出身的人,您怎么看待并且利用微博、微信这种新的传播工具?

水均益:随着网络发展,自媒体的发展也是时代的必然,我还不算太老,一直还是一个紧跟时代的人,我希望能抓住时代发展的脉络。之前没有开是因为不知道要写什么,正好这次出了书,出版社也做了很多工作,也鼓励我还是要开一个,因为什么呢?这个领域是庞大的领域,而且我毕竟做国际的,学英语的,我对Facebook等社交工具印象深刻,比如利比亚、叙利亚、伊朗,Facebook起了多大的作用,包括埃及的“阿拉伯之春”,已经让传统媒体如CNN、BBC黯然失色,我作为传统媒体的记者难道不知道这个吗?我感受到它们强大的力量,我能接受而且是心悦诚服地接受,同时把它融化到了职业思维当中。我和白岩松他们做《东方时空》的时候,每天能接到一麻袋一麻袋的读者来信,现在大家已经不写信了。我们跟读者的所谓互动来自于哪里呢?微博和微信。它可以给你提供的东西是你在电视台坐在摄像机后面、坐在演播室里边你得不到的。开微博这一个多月,我觉得挺享受的,从微博上我看到很多东西,获得了一个新的信息平台。有的时候,我每天发几篇微博,也和我的职业有关,我从中能够判断出这一个选题是不是观众喜欢,或者想要了解的选题。比如说,当我发一些涉及日本、涉及中日钓鱼岛争端话题的时候,粉丝的热情和踊跃度就很高,而发个乌克兰问题好像没人关注。这个其实给了我挺好的一个借鉴,当然我也没有做网上调查,但我能够通过自己的这种判断有了一种认识,我觉得挺好。

水均益:不会停止攀爬的脚步

LADY:对待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您有什么信仰?

水均益:我采访美国维亚康姆集团总裁雷石东时,这位八十多岁的传奇人物对我说,他坚信自己一直是四十岁,并且还在做四十岁时能做的事。他说,这是他的信仰。同样,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在我心里,也一直葆有冲锋在伊拉克战地采访时的激情,即便白发苍苍,我也准备随时冲上新闻第一线。“不会停止攀爬的脚步,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座山峰。”这是我的信仰。

水均益:不会停止攀爬的脚步


LADY人物专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