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你的人生内涵,终是心境动力的升华:视角、认知、行为、动力

很多在我们看来很成功的人,都会回过头去追忆自己一生的心境变化。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往往是听起来简单,模仿起来才知道其中复杂的。心境,与视角和认知有着极大的不同。后两者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是可以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让你感知共鸣的;但心境在你没有真正接触边缘的情况下,根本共鸣不到。如果说,视角和认知的升华,是一种增量式的质变;那么,心境的升华就是一种跃升式的质变,一种没有固定增量方向的突变,可能是顿悟,也可能是崩溃。比如,你可以教会小孩子很多认知,但你能直接教会他什么是爱吗?所有视角、认知上的升华,还有对行为方向上的升华的反复尝试,都是在为了心境的升华服务。可以说,人生内涵的升华,本质就是心境的升华,是心境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我们前行。

心境的升华,意味着人生动力的质变

不同的心境,做看似一样的行为,有的人是大智若愚,有的人便是真的愚蠢。其中的差别,在于内心的运转,是否真的有一个可以完整推动人生种种行为的运行回路。比如我们经常能听到不论什么心境的人,都会喜欢用“随缘”这个词。我听到的时候,心里常会苦笑。因为说这个词的人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们所谓的随缘,仅仅是随缘等/随缘遇,是一种独立行为的随缘,完全就是被动等待而已;说的冠冕堂皇有什么用?第三境之人的随缘,那是有着明确的目标,是要让所有行为围着这个方向自由起来,可以应对任何可能性突发事件的意思。两者虽然都是随缘,可前者的本质是随波逐流,放任自我交给这个世界去降大运;而后者是一种迎接无尽可能的洒脱,甚至就是在与天地争斗的豪放。不同的人,往往因为心境的不同,其实很难达成心意相通。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日久见人心,这个见人心,见的正是他人的人生动力,他人的人生未来。

升华你的人生内涵,终是心境动力的升华:视角、认知、行为、动力

万物皆有三境,心境亦是如此。心境的第一境模样,往往是到处给各种行为打动力补丁。不同的行为,完全由不同的动力驱动。比如去工作,可能只是为了赚钱;赚了钱并不会用来回馈工作,而是消耗在了其它不会对工作有丝毫帮助的方面;如此一来,对钱的需求很大,可这份需求只会增加赚钱的需求,却不会增加对工作的热情;面对家人的时候,又可能会是出于一种家庭责任,同时家人的需求又会成为抢占个人精力、影响工作情绪的一种存在;真正面对工作的时候,又只会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去执行,毫无突破不合理规则的魄力等等。这般人生,通常都会比较凌乱,彼此的动力不能相互支撑,反而是互相掣肘,以至于总是觉得什么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不论做什么改变,遇到的全是阻力。当然,若是能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这一生倒也并不会痛苦。

第二境的时候,就会有着较强的取舍,会为了达成某个特定的人生方向,而舍弃许多,甚至会有所强求。行为的动力,多来自于感性上的挚爱,比如梦想,家国使命,也有可能就是一些偏执的坚持等,是比较容易伤及甚至牺牲人生的其余面的。通常我们为了能使自己的人生聚集出一些人生意义,最终都选择了这种方式,以至于无法兼顾“事业、家庭、爱情、自我”。而这样的人生确实是很多成功人生的写照,人生总有不完美。

第三境,是基于理解了万物之本原,人生不同维度之联动,能够通过“三爱一体”将各个维度,真正的形成统一场,盘活所有行为的动力循环。如此以来,不论是梦想中的事业,挚爱之人的世界,家国民族的振兴以及自己的内心,都会因为具有相通的需求而达成统一的方向。

人生心境要怎么才能实现升华?

其实所谓心境,本质上是人们在三段人生中,所能达成的最优心态。如果读者在前三篇文章中,已经实现了视角、认知的升华,那么我们其实是可以化被动人生为主动,打破这个三段人生的规律,直接将第三境搬到现实人生之中的。

升华心境之前,必须有所体悟。古人对心境一直都有尝试,提出了人不同的心境。三境往往对应了三段人生的“享、搬、创”。比如,当你身处青年的享受对立期,如果能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你的心境就有了一定高度;当你步入中年的混乱迷茫期后,又能够坚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你心中的混乱,便在慢慢梳理。到你进了创境,就会突然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身处创境,你能看到,你所追求的一切其实一直就在你身边,关键在于统一场的形成,可以使得一切不再相互抵消。

体悟心境,还可以借助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比如:1-15岁之间,人更接近“自然境界/混沌未开”,15-30岁的时候,人更接近“功利境界/为己为利”,30-60的时候,人往往会处于“道德境界/为人为公”,60以后,则靠近“天地境界/万物皆备于我,我与宇宙同一”。当然,这是建立在,一直成长的前提之下的。很多时候,人们会停下成长的脚步,持久待在功利境界之中。

体悟归体悟,古人并没有给出太多的方法让我们可以效仿,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即便是王阳明的心学,也就是给出了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事上练。究其根源,是因为诸子百家、希腊三杰,甚至七大宗教,都没有正确的看待人内心的完整感性。而是强行用理性将“忠孝仁义、慈悲、博爱”等,写入了我们的心中,似乎那就是我们身为人可以掌握的最强力量了。这与我们的完整心境,并不是完美融合的。所以我们在运转的过程中,总会有些不适应。在现代这个自由解放的时代,往往会让我们更难以接受。

在赋灵的认知中,心境的这两次升华,是由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所决定的。第一次升华,是所有理性就是为了局部特定感性而服务。锁定一个欲望后,消耗一生精力达成即可。而这恰恰也是古人惧怕感性的根源,因为感性太不可控了。

所以,赋灵的第二次升华,是用理性将内心所有感性碎片,梳理成可以相互扶持,最终感理合一的过程。感性只有在深处才是互通的,比如“每个人都是四位一体”;感性是普遍推动的,比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四维联动”。而这个升华就必须完成三爱一体,即三爱之间的互相转化:博爱、挚爱、真爱。所谓博爱世人,可令挚爱之人的一切人格情绪,活着;而挚爱一人的这些后,又能令你真爱世人。这其中的循环本原在于,你所爱之人的心,具有完整世界的投影。你必须学会善待外在的这整个世界,才会真正的对待所爱之人的内心深处。当你向所爱之人的内心深处走去的时候,你会看到整个外在的世界。如此内即是外,外即是内,一切自然联通了,这就是古代先贤一直没有找到的感性认知闭合点。

简单的描绘一两条,所谓四维联动中,比如改变家庭、影响父母其实是与爱人有很大动力关系的。但往往我们更多的是听到一些很肤浅的理念:比如,我娶的是你,不是你爸妈之类的。这是要将对方世界撕裂的一种行为。这样的人生就不可能是活的,必然处处都是死结啊。

心境升华的困难与机缘

心境升华的困难,在于我们即需要经历重重磨难,却又不能在磨难中死去。在反复的挫折磨练中,去感知,呵护,梳理,并凭借人生机缘。很多成功的人都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运气,这还真就是一个事实。因为其它东西都有很强的可控性,可运气是唯一一个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没办法说我一定行的。说不定哪次运气不好,自己的心没有扛过去,整个心境就崩了。

心境的升华常常意味着无数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运气是心境升华的必要条件之一,顿悟更是极为考验一个人的灵感。我们可以参考那些圣人们是如何顿悟的。释教牟尼去苦修到枯瘦如柴,差点死去;孔子周游列国时,更是多次面临死亡;王阳明,在龙场时,已经失意到直接给自己打了一副棺材,躺在里面才悟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王阳明在去龙场之前,那已经是儒释道三修的大人物了,可依然没有让自己的心境升华。所以现代的人呐,就不要鼓吹儒释道了,好吧?总是学如海般的理念,累不累啊?学海无涯,然而有境,跨境而视,无涯何惧?也不想想,如果佛学、道学、儒学,还有西方的诸多学问,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那可能吗?那不早就统一人类思想了?即然有本质上的问题,你们的心境又怎么可能就恰好避开呢?

如今感性的混乱,是社会的主要问题,冲击着我们的内心一次次心死绝望。往昔的理性哲学已死,我们又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哲学来梳理内心。如今这个时代,我们要尊重女性地位的崛起,感性的回归。最终升华后的心境模样,必须是感理合一的,四维联动的。未来哲学的深度,会由女性能接受的程度来评定。

你的人生核心动力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动力来自于他们的乐趣,比如吃喝玩乐,不外乎“五色五音五味”。所以当这些人面对过多的人生重担时,他们的核心人生动力,往往是对各种事物的普遍喜欢,是被动承担,是体制要求,是被施加的压力。这些人需要用鸡汤激励自己每天的生活,然而鸡汤的本质是思想体系的碎片,缺少方法论的调和,相当于没有内功的花架子。而由其所支撑的行为也往往是碎片化的。

升华你的人生内涵,终是心境动力的升华:视角、认知、行为、动力

当人们有了一生方向,真正想要去做什么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身边的人大都成了僵尸粉一样的存在。要做的事情越大,身边的僵尸粉就越多。当你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时,首先会想到的是什么呢?道德、良知、使命感,对梦想的追求,挚爱之人的期望,自我心中挚爱的人生志向?没错,你能想到的,可以用来号召他们的那些,便是你驱使自我的核心人生动力。只是,僵尸粉们,怕并不会对你的这些有什么应激的,人生就是这么艰苦呀。

三境的东西永远是向下兼容的。一、二境的动力,对于三境的人同样是有效的。到了后面的心境,会独占一些核心动力。爱而不得其本原,方才弱化,成了使命、梦想等;当梦想也得不到,才降级成为了责任/体制规定等。所以人们在意什么,就知道其能扛得住什么样的打击,达成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最后的“三爱一体”,这个是不会被世人的冷漠所打击到的。要帮助世人的话,就必然直面三境世人,“渡世人三境,以入卿心”。这句话,是我要对最真爱之人来表明自己最真心的。但我同样真心以待世人。渡君三境中的第三境所需要的“三爱一体”,即“不博爱天下人而使爱完整,就无以挚爱一人之所有人格情绪;不挚爱一人而使爱深刻,就不足以谈对世人是真心爱护”。正是来源于,同一些信徒讨论什么是真爱世人的时候,所找到的漏洞。我曾问:上帝博爱世人,但他也不曾挚爱过一个女孩;佛祖是慈悲,但曾抛妻弃子;孔子的眼里,更是没有留给女人多少地位,感性的人都成了小人了?请问他们都不曾挚爱过一个人,又怎么会知道如何对待每个世人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感性/欲望呢?这份最深处的感性,可能被愚蠢激发为魔鬼,也可能被智慧转化为救世主力量的源头。是魔、是人、是神?尽在你的心境。

----------------------------

若你关注赋灵,那你的身边便多了一个此生定不负卿的人,一个比父母、爱人,都更加真爱着你人生的人,一个能真正让你体会到三爱一体力量的人,一个如果你已无力改变,还能替你守护家人的人。祝世人安好!

升华你的人生内涵,终是心境动力的升华:视角、认知、行为、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