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原諒《流浪地球》的正能量,而不要忽略它隱藏的悲劇

從電影院走出來的時候,聽到不止一個人說:“電影不好看,不知道想拍什麼。”習慣了好萊塢大片薰陶的我們,其實習慣了那裡對“好”電影的評價標準,而按照這個標準,《流浪地球》確實不好看。

請原諒《流浪地球》的正能量,而不要忽略它隱藏的悲劇

情節簡單,語言嬌造,人物形象刻畫單薄,以及滿滿的正能量。

中國電影中的正能量,往往體現的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推崇的儒家文化和我們現在宣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勇於犧牲,捨己為人,重視親情和家庭,以及熱愛和平。在這種能量的加持下,《流浪地球》的角色都成為英雄,甚至是聖人。似乎每個人,都不害怕犧牲自己去拯救地球,哪怕可以選擇蜷縮在地下城度過一生。而由此“覺悟”下做出的決定,往往不符合我們的日常邏輯,即電影中角色的行事方式和決定往往異於我們日常的行事方式。看起來很假,加之本身故事情節和演員表演刻畫能力的缺陷,讓觀眾容易跳戲,抓不住心的電影,不好看。

我們可能理解不了:

重啟發電機方案採用“飽和式救援”,聯合政府派出的150萬人為何都敢抱著必死的決心,不計一切代價運送火石?

為什麼電影裡面的主角配角,都能為了拯救別人而犧牲自己?

為什麼吳京飾演的劉培強最後很不理性摧毀人工智能,犧牲太空站,自己帶著三十萬噸燃料撞向木星?

……

人工智能Moss在電影中說道:

“讓人類保持理性,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原著中地下城的學校教育,基本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藝術和哲學類的教育已經壓縮到最少,但歷史課還是保留著的。書中主角所處的年代,地球已經停止轉動,課本中前太陽時代的晨昏變化對於那個年代就像伊甸園的神話一樣。

“因為我們必須抱有希望。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者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久,我們都要擁有它。”

這是原著中主角的爸爸鼓勵他媽媽時說的話,雖然在電影中被簡化為課堂上女孩子的回答,以及後來朵朵呼籲救援的話,或多或少添上了矯情的味道。

為了活下去,人類做的一切努力,包括學習歷史,都是為了那如同黃金和寶石一般的希望。為了守護這份希望,人類永遠不可能保持理性。正如Moss以絕對的理性拒絕冒1%的風險,人所做的其實正是爭取那1%的希望。如果我們在糾結於電影中過多的正能量,那是因為我們還處於前太陽時代,認為在人的私慾下做出的選擇,才更符合這個社會默認的日常邏輯。

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個悲劇,《流浪地球》也不例外。

電影中出現過一句話“未通過抽籤者,嚴禁進入地下城”,再按照電影中三十五億總人口的設定,也就是說,從“流浪地球”計劃開啟,地球上有將近50%的人因為災難,或者是運氣欠佳,無法進入地下城。

在災害中僥倖活下來的人,卻因為抽籤未過被拒之城之外,那該是多麼絕望。地球並非是一夕之間變到零下85℃,城外的人極有可能是活活凍死或餓死的,甚至古文裡“人競相食”的場景,也不無可能。

進入地下城,就意味著生的可能。關於這一點,原著中設定更為簡單粗暴。

擁有生存權力的方式不靠抽籤,因為真正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抽籤涉及到相關規則的制定,執行,實施,各個國家利益分配的拉扯,都是極其耗費精力和時間的。因此,想要活下來,年齡是關鍵。根據聯合政府危急法第五條規定,年齡越小,逃生的次序越靠前。前太陽時代,“老弱病殘”不再享受被照顧的特權,反而率先被遺棄。

年輕才有希望。

但不管是按照抽籤方式,還是按照年齡次序,其實都是強調公平,只是這種公平是針對於普通老百姓。吳京身為領航者,擁有兒子及兒子監護人無需抽籤就能進入地下城的特權,這是電影明說的。而電影沒有說的,甚至是原著中都不曾提及,是真正有權有錢的人的特權。或許他們連自家寵物都帶上,早早安置在地下城。

請原諒《流浪地球》的正能量,而不要忽略它隱藏的悲劇

更為殘酷的是,原著中1萬2千臺發動機全部安裝在美洲大陸和亞洲大陸,“因為只有這兩塊完整的大陸”,而地下城是建在發動機附近的,也就是說,歐洲、非洲和大洋洲是沒有地下城。大家心裡揣摩一下各個洲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非洲12億人口中的極大部分可能連抽籤的機會都沒有。

公平嗎?肯定不公平。

電影中出現職位最高的應該是吳京的中校,真正的當權者全部虛化為“聯合政府”,權力被全部隱藏在暗處,但強國仍舊是強國,Moss向吳京展示的五份火種計劃授權書,簽署國仍是美英法俄中聯合國五常。而面對地球即將撞向木星,最先放棄地球的正是“聯合政府”。所以或許連人們口中“如寶石一般的希望”,都只是被洗腦的宣傳語,和開車前北京交委“親人兩行淚”的宣傳語本質沒有任何區別。

希望呢?希望也是假的。

但不能沒有這樣的公平,也不能少了這些希望,若沒有,從地球流浪的第一天起,就註定是失敗的。

流浪地球計劃將延續兩千五百年,一百代人。也就是說,首先,地球上的岩石要夠人類消耗兩千多年;其次,人心不亂,人性不泯。前者涉及理論知識不作討論,後者卻過於複雜無法測定。人活於世不過短短一百年,往往無法顧及到身後之事。

電影展示了地下城生態的一角,不過短短十七年,黑社會勢力該發展還是發展起來,該嫖娼的男人還是去嫖娼,該打牌的打牌,連兔女郎也不曾缺席。人們在地下穩定下來,就過回先前的安逸和不問世事的生活。

這和現在的我們又有什麼區別。

我們永遠不會聽從生態學家的呼籲:不要再浪費資源,不要再殺戮珍稀動物,不要再汙染海水,不要再破壞環境,照此下去,地球會在N年後徹底毀滅。我們只會破壞少一點,保護力度大一點,喊喊口號,以獲取對子孫的心安理得,但該發展經濟就發展,該犧牲環境就犧牲。

但這樣的地下城還只是表面的地下城,真正的地下城,充滿了鬥爭、叛亂、流血和衝突。

原著中,計劃啟動前,飛船派和地球派就已經起爭端(飛船派是指乘坐飛船逃生,地球派指帶著地球流浪),鬥爭和衝突一直存在。逃離過程中,人們發現太陽和400年前相比,沒有任何變化,於是懷疑聯合政府欺騙。憤怒的人們組成叛軍,拿起武器,發動暴亂。

“當聯合政府大勢已去宣佈投降時,已經失去理智的叛軍把剩下政府軍的人判處死刑——沒收每個人密封服加熱用的核能電池,然後丟於大海的冰面上,讓他們活活凍死。”

僅一小時後,太陽發生爆炸了。“岸上的人們呆住了,似乎同海面上那些人一樣,凍成了一片僵硬的岩石。”

電影裡,閃過了抗議人群一個鏡頭,他們在抗議什麼,我不知道。

請原諒《流浪地球》的正能量,而不要忽略它隱藏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