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華漁杯”大賽評審:這樣的作品更容易脫穎而出!


對話“華漁杯”大賽評審:這樣的作品更容易脫穎而出!

對話“華漁杯”大賽評審:這樣的作品更容易脫穎而出!

第三屆“華漁杯”教師信息化設計大賽已正式啟動。相比往年,今年尤為特殊,我們看到了“教育信息化2.0”在疫情影響下發揮的巨大作用,也更加篤定互聯網+教育將成為未來的趨勢。


關於本屆“華漁杯”老師們最關心的幾個問題,101君特請來了“華漁杯”大賽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雍潛教授以及潘克明老師為大家解答。相信本篇內容對打算參加“華漁杯”的老師你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對話“華漁杯”大賽評審:這樣的作品更容易脫穎而出!

劉雍潛

教授

中央電化教育館研究員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長期從事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政策制度標準的研究,中外教育技術比較研究,出版論文、著作多種。當前關注網絡環境下課程與技術融合,教師校長信息化能力培訓。

對話“華漁杯”大賽評審:這樣的作品更容易脫穎而出!

潘克明

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原北京電化教育館館長

從事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數十年。擔任全國近百所中小學的課題研究顧問、現代教育技術顧問,曾在全國多省市部隊系統和大、中、小學校舉辦現代教育技術有關學術報告數百場。


提問&解答

Qustions&Answers


Q.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是給教師增加了麻煩,還是帶來了便利?


劉雍潛

我認為是給教師帶來了便利。但想要取得便利,需要下功夫。這個過程有可能是麻煩的,是要花費一些勞動的。


然而我覺得對教師來說,增加這些小小的麻煩是有必要的,也是可以克服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學科教學與學信息技術的融合,是教師今後的長期工作。我們並不是否定過去的教學模式,而是在新思想、新價值觀體系下,應用新技術,螺旋式地提升原本的工作。


“華漁杯”就是把教師們在融合創新活動中所得的成果,給予凝固、加以篩選。集中最好的作品,來豐富國家的資源庫,為廣大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使用。


所以我們大家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去理解這個事情。現在增加了一點小小的麻煩,但最終給我們帶來的是便利,是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潘克明

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時代優勢,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地判斷學生學中存在的問題,老師教中存在的問題;讓師生更方便地獲取教育資源;讓師生、家校交流更及時。


教育應用平臺將會以低結構化的形式存在。所謂低結構化就是簡單、好操作、人性化,老師只要用一、兩次就能掌握。所以信息技術是給我們帶來方便的,不會帶來更多的負擔。


Q.防疫在家期間老師們紛紛嘗試“線上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變化對於老師和學生們意味著什麼,會對今後的教學方式產生改變或者影響嗎?


劉雍潛

對於疫情帶來教學形式的變化,有人認為這是偶然的、暫時的,今後還要回到原來的軌道上去。我個人不持這種觀點。我認為我們已經跨過了這條河流,走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是不可能再退回來的。


“在線教學”改變了過去以教室課堂為中心的做法。我們在此絕不是否定學校教育,而是說在學校教育這條主航道之外,又有了一個新的渠道。通過這兩個月的實踐證明,在線教學在中國推行是可行的。

新式學習主要強調學生和教師的交互。我們反對一般情況下,教師的滿堂灌、單純的知識性傳授。而這一點恰恰在在線教學中很難表現,也就是說客觀地抑制了原有教學方式可能產生的弊病。


目前,在線教學的困難、問題肯定是存在的,但是這些都將在實踐中逐步解決、完善。大家應該把被動的應戰變為主動的挑戰,把現在所做的工作也視作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樣的話我們就心胸開闊了。


潘克明

儘管我們是在特殊時期不得已而用之,但是從長遠的方向發展,互聯網的學習應該是一種很常態的學習方式之一。當然對於老師來說,確實會感覺到壓力很大,很緊張。壓力主要是技術上的壓力,還有時間上的壓力。但是我覺得這種嘗試是非常有必要的,讓老師們感受一下“今後我們怎麼幹”。


網絡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能夠有更多人參與的教學形式,而且不失為一種能夠有效地縮小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教育的差距的形式。


Q.農村教師和城市教師信息化水平是否存在差距?


劉雍潛

客觀上講是有點差距:一是老師採取的技術方式;第二是思想、意識、理念,這個尤為重要。


不要只從裝備上找原因,不要憑信息化設備決定高低。真正的高低在於人的大腦,在意識裡。要把技術作為解決教學難題的一個手段、方式,融入到教學整體中。


潘克明

應該說差距正在迅速地縮小,但是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第一是教師理念。僅僅把教學內容講完了、講清楚了就行,還是秉持著“教學內容要對學生今後發展起到作用,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的想法。


第二是教學環境。有些地區儘管已經初步具備了多媒體教學環境,但“三通”的環境還在建設之中。


第三,資源尋找的途徑。很多老師,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老師總抱怨資源少,主要是他們不知道去哪裡找資源。


最後是教學方法。我們強調的是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在課堂上用了多媒體、平板、白板並不就代表了“融合”,而是將信息技術作為意識、內容、方法,融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要讓他們會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學習。


Q.什麼樣的作品,更容易在大賽中脫穎而出?對打算參賽的老師,有什麼建議?


劉雍潛

我們在評判作品的時候,首當其衝關注的是教學設計。先有了設計、輪廓、框架,明確教學定位、背景環境、對象,梳理清楚教學重點和流程,才有後面的內容。並且,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方案,要把資源和方案聯繫起來,不能脫節。


其次,作品要有新式教學的思想。有的作品裡老師把持著話筒“一講到底”。但在新式教學裡,我們更推崇交互式學習,凸顯出學生的主動性。所以哪怕老師講得再好,PPT做得再好,也只是在用新裝備包裝昨天的故事。


第三,我們希望技術能夠精煉。可以有創新,但未必要追求複雜的技術。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從教學需求出發,即使是最簡單的技術手段,能夠達到教學效果的,就是實用的。不要為了“炫技”而用技術,這樣就本末倒置了。


另外,絕對不允許有硬傷,比如出現錯別字、科學錯誤等。


潘克明

首先,一份好的微課或課件,它的選題一定是非常明確的。特別是微課,“突破難點”非常重要,所以要將此作為選題重點。


其次,作品中要備齊“教學設計、微視頻、教學指導設計、練習設計”四個要素。


另外,微課不能只對著PPT幹講,要利用好資源。資源儘量要形象生動、活潑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Q.組委會如何確保大賽考評過程公平公正的?


劉雍潛

作品需要通過專家單人評審、專家之間交互評審,有爭議的情況下還需評審組群再審。每個作品實際上是一個群體在看,這樣才能符合評審的科學性和規範性,給大家一個公平的交代。


潘克明

評委在評審作品前先學習評分標準,嚴格地按照評審標準去評價。並且遵循迴避原則,比如我來自北京,那麼北京地區的作品我可以看,可以寫評語,但我不參與打分和評級。


怎麼樣,看完專家的解說是不是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信息化教學路漫漫,對於老師來說困難重重壓力山大。但101君特別認同劉教授所說的那番話:如果你知道這是一件好事,是今後必然要做的事,那現在的你不妨就勞累一點、努力一點。當你越過這座山,你會看見一片新天地,你會發現前面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希望以上內容能夠打動到你,幫助到你,更希望在今年的“華漁杯”賽場上能看到你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