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

《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

《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

新年伊始,《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了。為了這本書的出版,作者張敬民先生帶領課題組歷時三年多的時間,幾下民歌之鄉河曲縣,深入河曲民歌發源地,和河曲民歌傳承人心貼心交談、面對面交流,採訪記錄下他們傾盡一生在河曲民歌創作、傳承等方面的珍貴記憶和非凡貢獻。可以說,這是一次開創性的採訪,更是一次“搶救性”的記錄。在此期間,河曲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韓運德老人過世,辛禮生老人做了心臟手術,其他受訪人由於年齡原因身體也多不濟,更凸顯了這樣的採訪記錄的及時、必要和重要性。同時,源自於採訪記錄的一字一句、原汁原味的文字,完全保留了當地文化、歷史和傳承人獨特的人生經歷和語言表達特色,讀起來信息量很大,為研究、瞭解河曲民歌提供了一個獨到的視角。在此,也特別感謝時任河曲縣委宣傳部部長丁二明、副部長張少華、河曲民歌二人臺藝術團田白先生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面是作者張敬民先生為本書的序,先睹為快!

《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

序 言

張敬民

本來想為每一位河曲民歌國家級物質文化傳人寫一本傳記,分期進行,第一期計劃3到5人。時下,各種人物傳記琳琅滿目,幾乎都被政要、商界精英、娛樂明星等所佔據,而真正為普通百姓立傳的則少之又少。我認為把視角對準河曲民歌人,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也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

可誰知,這個課題項目啟動後並不順暢,它絕非是想象那樣肯花時間肯出力氣就能完成的,而且也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雖然我跟河曲民歌幾代民歌人交往有30多年,但要想完成這樣一個課題項目也是不可能的。這裡的原因有許多,給人的感覺是你浩瀚的民歌海洋裡就像投入到了滾滾的黃河當中,似乎佔有了源源不斷的素材資源,但就是不能把他們拎起來、攏起來、說得清。它們的資料很難在個人的人物傳記當中使用,它們屬於這方水土、屬於一代代所有的民歌人。說到他們每個個體人物,他們在跟你交談的時候,更多地沉浸在那民歌的旋律當中,情不自禁,難以自拔。而談到他們的個人的身世和經歷的時候,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混亂的,很多的細節他們自己都記不清楚,以至有的連他們的出生年月日都記不得,有時回憶起來一些往事,又往往是片段的碎片化的不完整的。時隔一段時間,再跟他們聊起那些事情,他們又在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其參與的人物方面又有了出入,說法不一了。因此,久而久之,我的概念和記憶也都模糊不清了。在這樣的煎熬期中,我也非常明確了一個思想,像這樣的課題項目,僅靠一已是絕對難以完成的。即便是一個團隊專門來完成這樣的事情,都是十分艱鉅的。因此,我改變了主意,專門物色挑選了幾位對河曲民歌人同樣有著濃厚興趣的同行來參與這項工作,大家分工合作,協同作戰,共同推進。

《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

這個課題項目是在中宣部資助的全國文化名家和“四個一批”人才項目選題報送時,我毫不猶豫申報的主打選題項目,原計劃2018年年底完成,雖經努力,最終還是沒有事遂人願。不過,這期間我沒有閒著,利用一切機會和可能去收集河曲民歌非物質文化傳人的全方位信息,特別是2016年7月,我主持帶隊會同資深記者劉世雯和年輕記者嚴飛飛、樊東華及工作人員楊榮先等開赴河曲。隨同前往的還有七八位山西傳媒學院的暑期實踐學生。

《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

來到河曲,我們立即展開課題項目採訪活動。先由縣委宣傳部組織召開座談會,講明這次搶救性採訪的活動的意義,請受訪的民歌傳人做好充分準備,配合完成好這次採訪。座談會上,參會的民歌人都很激動,無論是入選的受訪者還是未列其中的人都表達了心中的意願,有的甚至當場亮開嗓子唱起民歌。

在縣委宣傳部的精心安排下,採訪活動開展得很順利,從 7月11日至16日的幾天時間內,我們採訪了6位民歌老藝人:張存亮、賈德義、韓運德、狄蘭半、辛禮生、呂桂英,錄製的電視訪談素材近30小時。其間,我們還進行了家訪,從中也獲得了一些難得的影像資料。

《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

原計劃回來後,立即將電視訪談素材轉換成文字,接著即投入到“傳記體”的梳理工作中,看看能否先搭起一個架子,缺什麼再回頭去補什麼。可是,就在這時我病了,再也無力按計劃去做這些事情,一直擱置了兩年多時間。這期間,我又聽說受訪人中的韓運德過世,其他幾位老人的身體也多有不濟。於是,又喚起了我強烈的緊迫感,我必須要為他們做些什麼,儘早儘快的做些什麼,我不能讓手上的這批鮮活的第一手資料塵封在故紙堆裡,默默的躺在那裡,不被世人所知。我認為,這已不再是我個人的好惡或單純的學術取向問題,這是一個歷史賦予的命題,既然它選擇了我,我也選擇了它,就當全力以赴、竭盡全力做好我這一代研究者的應當完成的使命,作為鏈條當中的一個環扣接力下去。因此,我決定改變原初的計劃,將手中訪談的文字素材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編輯整理《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讓人們更直接的通過不加修飾的問答來品味其中的味道。或許,這樣的效果也不亞於“傳記體”,至少它也有“訪談體”不可替代的獨特魅力和作用。

《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河曲民歌的歷史沿革,在中國音樂史上的地位和藝術價值,及對現代中國民間音樂的影響和作用,從而能加深對這些河曲民歌傳人的理解,本書的開篇特意選用了中國音樂學院已故教授曉星於20世紀50年代撰寫的文章《河曲的“山曲”與生活》。

《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

另外,本書的最後還附錄了2015年的一篇有關我的“西口文化”的訪談《話說西口文化》,目的是為了從文化的視角引申河曲民歌的重要價值和重大作用。側記《黃河浪尖上的生命交響》,則是給讀者介紹了2016年我們一行赴河曲採訪的粗略過程中,從中感知採訪者的甘苦。

《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

我想,這樣的佈局,使得這本書具有了課題項目的完整性,無論何時、何人、什麼時候讀起來,都會清楚它的來龍去脈,以及所具有的研究價值。

想要說的就這些了。

在這裡,我要感謝為本書的問世付出辛勞的所有的人!

2019年6月30日

《河曲民歌傳人訪談實錄》出版發行

張敬民,高級記者,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首屆“範長江新聞獎”提名獎獲得者,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全國“十佳百優”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先進工作者。山西省優秀專家,中共山西省委聯繫的高級專家,山西省“三晉英才”高端領軍人才。曾任山西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總編輯,中國黃河電視臺常務副臺長,中國第一家電視孔子學院——黃河電視孔子學院院長。現為山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 會員,山西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西口文化”概念提出者及資深研究專家。

主要著作有《西口大逃荒》《美國孤旅》《西口在望》(三卷)《劃破夜空的燈塔》《土耳其並不遙遠》《凡音之起》《東張西望》《庫布其》《今夜無人入睡》《行者踐》《行者說》《大年月》《長滿故事的土地》,編劇的電影故事片《聲震長空》獲得第八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