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艾滋病的起源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最初艾滋病的起源,传说是非洲民主刚果一种黑猩猩身上有原始的艾滋病毒。当地黑人有引用和将猩猩血注入体内的习惯,据说这能提高性能力。由此艾滋病毒从猩猩身上传入人类!

  但现代医学证明,虽然这种黑猩猩身上的病毒和艾滋病毒非常相似,但仍有较大不同,顶多算是艾滋病毒的远亲。这种原始病毒并不致命,至于是否能传染给人更是无法确定。所以,黑猩猩是艾滋病的源头,这个学说今天也不能成立。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消息称洛杉矶爆发了一种异常的肺炎。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艾滋病发现日。30年前,人们认为艾滋病是男同性恋的特有疾病。30年后,对抗艾滋病要走的路仍然很长,但随着社会了解的增加,人们看待爱滋病人的目光则更温柔。

  它的最开始是静默的,茫昧的。

  1959年,一名刚果籍男子死于一种不明原因的疾病。后对该男子的血液标本分析认定为第一例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意外发现的两个医学样本使得我们能够大致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来源,艾滋病传播有百年历史。

  这两个样本是50年前在刚果收集到的,当时刚果是法属殖民地。1998年,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一个1959年收集到的血液样本。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紧 接着,在2008年时又发现了另一个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样本,该样本是1960年从一位女性的淋巴腺收集到的。由于独立的进化历史,这两个样本中的病 毒之间有些微妙的不同。在对它们建立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可能是从同一位祖先身上进化而来的,始于1902到1921年之间,这意味着人类免疫 缺陷病毒至少在人群中存在如此之久了。

  基因序列还显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从非洲传播到海地——可能是在1960年,现今的刚果共和国从比利时独立后不久, 并在1969年左右传播到美国。

  对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保罗-夏普看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之所以在70年后才被检测出来是显而易见的。他说,如果符合指数曲线的话,1960年非洲中西部的感染者可能是4000例。

  图森亚利桑那州大学的迈克尔-沃罗贝,就是发现这两个样本的研究人员之一。他说:“发现那些样本确实是需要运气,但同时也要耗费时间、精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那么久都没有被发现是有其他原因的。

  艾滋病从感染到表现出症状的时间长达10年,而且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通过其他感染病致死的。在一些地区,像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许多的致命性疾病都是很普遍的,知道有一部分人死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只是后见之明。

  沃罗贝说,真正想说的并不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非洲传播了70年却未被注意到,而是1969年到1981年之间,美国一直没有发现这种病毒。从传播的指数速度来看,在1981年报道首个病例时,感染人数可能已经达到了100,000。

  “一个病例高达100,000的发达国家,花了12年才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发现该病毒也是不足为奇的,”他说,“过去30年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史真的只是冰山一角。”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1981年1月的一天,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一间地下办公室里,刚进屋的研究员对大伙说:“那个实习医师有个奇怪的病人。”这句话引起了33岁免疫学助理教授迈克尔·戈特利布的注意。病人的名字也是迈克尔,是个31岁的高大帅气的男模,为了公开同性恋身份搬到洛杉矶,因不明原因的高烧和体重减轻住院。检查发现他的免疫系统非常糟糕,就像是一个刚经历了一轮残酷化疗的癌症患者。而问题是,他并没有患癌症,也没在化疗,甚至在此之前,一直很健康。

  “我从没见过这样的情况。”戈特利布诧异地说。戈特利布所在的免疫小组每天都去看迈克尔。五天后,在没有被确诊的情况下,迈尔克出了院。但一周后,他又因高烧重回医院。这次的病因为卡氏肺囊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这是一种极罕见的肺炎,通常会出现在器官移植者或是有免疫缺陷的儿童身上。

  这个神秘病例在医学圈很快散播开来,同行们都知道戈特利布在关注这个病人,于是陆续有人告知戈特利布助教,还有4个类似的病人。这么短的时间内,洛杉矶就出现了5个相似的病例,似乎预示着有什么事情正在发生。

  戈特利布和同事联系了《新英格兰医学期刊》,该刊物编辑建议他们有必要直接联系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CDC当时并没有发现全国范围内有其他异常情况,不过还是邀请戈特利布他们写一份《发病率与病死率周报》(MMWR)报告。

  1981年6月5日,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了这篇报告,描述了洛杉矶5名年轻健康的同性恋男子被诊断患上罕见的卡氏肺囊虫肺炎事件。不过这篇报告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但是,这一天是重要的,后来被定为艾滋病发现日。

  几周后,事态发生了变化。另一篇报告报道了纽约和加利福尼亚共有26名原本健康的同性恋男子患有PCP和一种非同寻常的癌症——卡波西肉瘤。这下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注意。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有线新闻网(CNN)、美联社等媒体都争相进行了报道。

  1981年7月3日,《纽约时报》发表了题为《41名同性恋患上罕见癌症》的文章。12月11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免疫系统疾病困扰男同性恋》一文。仅从题目,就可直接看出当时人们的心理倾向——这是男同性恋的特有疾病。而事实上,人们对于所面对的事态,几乎一无所知:它到底是什么,到底怎么治疗,或者到底该怎么称呼?

  在这些最早的关于艾滋病的官方报道中,并没有对AIDS症状的详细描述,关于这个疾病的许多方面,都是在数年后才慢慢为人认知的。同样,至于是什么导致了该病的发生人们也无从知晓。发现了第2、3例病例的乔尔·韦斯曼医生当时有种不好的预感:“我感到在他们身后或许还有更多人将生此病。”或许,让韦斯曼医生也想象不到的是,30年后,这场疫病会发展成全球感染六千万人(并在持续增长),并造成至少二十五万人死亡的世界性传染病。

  跟所有重大疾病始现时一样,人们的最初担忧源自对新病种的未知和猜测。在一切没弄明白之前,担忧是隐约的,恐慌局限于小范围之内,公众是沉默的。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恢复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疗及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

  对HIV感染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均无须隔离治疗。对无症状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对艾滋病前期或已发展为艾滋病的患者,应根据病情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输血及营养支持疗法,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随着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抗HIV的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