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翻拍成功帶來的啟示

《誤殺》翻拍成功帶來的啟示

上映一個月,票房逼近10億元,這是改編電影《誤殺》創造的成績。這個成績是在事先宣傳聲勢並不大的前提下實現的。在口碑與票房方面,《誤殺》創造了一個新紀錄,它會帶來諸多層面的啟示。

《误杀》翻拍成功带来的启示

在創作陣容上,《誤殺》仍然延續新導演“神話”,與文牧野、郭帆、餃子等導演一樣,出生於1985年的柯汶利,此前僅有一部名為《自由人》的短片作品,並不具備大眾知名度,但《誤殺》成熟、老練、完成度很高,看不見新手痕跡。作為監製,陳思誠在幕後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有媒體報道,《誤殺》拍攝期間,陳思誠曾親自上陣“導戲”。

觀眾對於懸疑推理這種類型電影的喜愛,孕育著下一個即將到來的爆點,把柯汶利推向前臺,不排除陳思誠有擴大地盤、搶佔這一領域的念想。

《誤殺》作為一部電影成品,就充分體現了幕後創作者的糅合能力,它是開放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的一朵奇葩:原版電影屬於印度,改編作品拍攝於泰國,故事背景是賽國(虛構出來的國家),主演又幾乎全是中國演員……《誤殺》突破了一些通常被認為是難以突破的困難,它是一棵從岩石下長出的大樹,具有示範效應。

《誤殺》在印度已經被翻拍數次,但中國版的這次翻拍,讓人想起當年馬丁·斯科塞斯把香港電影《無間道》翻拍為《無間行者》。陳思誠與柯汶利,站在原作的肩膀上做了許多加分動作,比如將原版故事裡一家四口人外出“聽經”改為“看泰拳”,“羊”作為一種暗示四度出現,結局的設計有爭議但處理得妥帖。尤其是在演員表演與影像風格方面,國產版《誤殺》超越了原作,肖央、陳沖、譚卓等演員表現精彩,影片的視聽語言更加緊張、準確,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

《误杀》翻拍成功带来的启示《误杀》翻拍成功带来的启示

《誤殺》成為話題電影,除了主創的選題能力出色、嫁接架空手段靈活之外,還在於它的本土化改造以及對影迷文化的使用。在本土化改造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結尾男主角的投案自首,有批評者認為,這個設計是為了方便過審,但順延劇情來看,向死者的父母懺悔,對小女兒細微動作傳遞出來的焦慮等,都使得男主角的投案變成一種必然。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影片的結尾十分生硬,如果一個故事必須要以生硬的結尾來表明一種態度,那麼不妨向《誤殺》學習一下軟化處理的方式,把不可信變成可信。

中國的影迷文化已經十分強大,影迷對世界電影的瞭解與喜愛,以及對電影文化的認知,早已超越了電影人的預料,《誤殺》算是成功“利用”了影迷文化的特點,電影向《肖申克的救贖》《蒙太奇》《控方證人》《狩獵》《天才槍手》等大量影片的致敬,很容易喚醒觀眾的觀影記憶,令觀眾愉悅地沉浸其中。

《誤殺》之後,會有更多翻拍作品出現,但至於會不會出現幾部令觀眾擊掌的改編,還要觀望。翻拍並不見得比原創容易,我們只有把原創電影做好了,才有能力去翻拍。

《误杀》翻拍成功带来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