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說起薩姆·門德斯,國內很多觀眾對他應該不是很熟悉,但一提到007系列電影,應該都不陌生,沒錯,他就是《打破天幕危機》及《幽靈黨》兩部作品的導演。

薩姆·門德斯的作品不算很多,但幾乎部部都是佳作。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去年,他拍攝了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斬獲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音響效果三項大獎,豆瓣評分8.5,它就是《1917》。

電影情節很簡單,主要講述了兩名英國士兵,奉命穿過敵軍戰區,抵達最前線,向上校傳達停止進攻指令的故事。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1917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一年,交戰的雙方,一個是英國,一個是德國,他們相持於戰壕。

德軍設下了陷阱,佯裝撤退,引誘英軍進攻,而前線上,英軍有1600人,準備在第二天發起佯攻,但英軍指揮官卻發現之前決策有誤,想糾正時,卻發現前線的電話線全被切斷,而不得不用最原始的辦法,讓士兵把情報送到前線。

影片是一部以戰爭為外殼的公路式電影,採用實時敘事的方式,把戰爭與藝術相互結合,實現了2個創新,帶給了觀眾一個藝術的享受,引發了觀眾的共鳴;而沉浸式的長鏡頭,讓觀眾瞭解了行軍的路線,身臨其境,直面戰場。

而通過這些細節的刻畫,最終讓我們看到影片中透露的反戰的思想,感受到主人公身上透露出的那強烈的使命感和優秀的品質,而這,卻是生活中,我們很多人所欠缺的。

下面我們就從影片展現形式的創新,戰爭的歷史路線及現實意義三方面,來解析電影對人性的思考。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01 這部公路式展現形式的電影,實現了2個創新

《1917》其內核高度契合了主流電影敘事管理方式,通過此方式,輸出了導演記憶和意識中的戰爭觀和對戰爭的態度。

故事雖然是發生在戰場,但相比傳統公路片中的枯燥或重複來說,卻實現了二個創新:

l 生活場景的轉移

在故事剛開始時,我們的目光就跟著主角離開了熟悉的營地,前往了前線。在大家以為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時,第一個情緒“突破口”突然出現了,看到這一幕的瞬間,大部分人心中都會一緊,隱約感到似乎手有點疼,這就是所謂的“移情”,他與我們電影主角的感情是一致的,觀眾成為了故事中的主角。

這裡提到的“移情”,其實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它是人類獨有的,理解和感受他人體驗的能力,移情讓我們不知不覺地投射到所看到的對象中。

每一段情節,都像遊戲關卡,如果你玩過一些以第一人稱為主的射擊類遊戲的話,比如《使命召喚》,《絕地求生》等等,你會發現,跟著主人公一起探險,真的是驚險又刺激。

很多大場面的戰爭電影,如《拯救大兵瑞恩》,全程都是硬核鬥爭,可以說是以渲染戰場血腥為主的傳統戰爭片,無論是炮彈穿梭於身旁的刺耳聲音,還是迎面衝來大聲喊殺的敵人,處於和平年代的人們,很難想象電影要表達的內容。

相比“血肉橫飛”的場面,《1917》中提到的“割手”這類“輕刺激”,反而更能激起我們的共鳴,畢竟大部分人都有割破手的經歷,而為了體驗更為完整,電影大量使用了類似的方式,比如主角闖入地下碉堡後,被揚起的沙塵、還有那刺眼的探照燈等等。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l 有節奏的張弛

導演採用“玩家的視角”,看起來好像是一氣呵成,場景非常的連貫,但其實,從技術角度來說,並不是這樣,在表現手法上,用特效剪輯造出了不間斷的感覺。影片在運鏡,角色走位及場景設計上,都做了精心的佈置,讓觀眾能長時間跟隨主角行動,但不會覺得很疲勞。

一般的電影在交代劇情發展的時候,會通過主、副線的不同,切換場景的方式來實現,以達到放鬆觀眾視覺神經的效果,而實時敘事方式,卻缺少這個優勢。

在《1917》中,電影流程上安排非常地緊湊,有張有弛,比如,當經歷了傷亡時,主角會進入較為平穩的情緒或狀態,觀眾隨之也能喘一口氣,而在稍事休息後,觀眾便能對角色的情感進行更多的揣測,這樣讓觀眾看起來不會很累。

儘管主角沒有開車,也沒有穿行公路,但公路片的內涵和相應的情節設計,都是一應俱全的。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02 雖然是公路式電影,卻能讓我們瞭解戰爭的行進路線,讓觀眾直面戰場

電影《1917》,採用“跟隨式長鏡頭”拍攝方式,採用技術手段進行銜接處理,在技術和工藝上可謂高水平發揮了。

參與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觀眾就像打開了一款第一人稱的遊戲,親自上陣,來完成一個危險的任務。

影片開始,顯示時間是4月6日,一副開滿小黃花的優美景色映入眼簾,這個細節,是第一個歷史背景,有歷史知識的人可能清楚,這是一戰中,著名的阿拉斯戰役的前夕。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在故事發生的前一年,也就是1916年,英德曾進行過兩場大戰,分別是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可結果呢,德軍不僅沒有突破凡爾登,還陷入了無盡地陣地消耗戰,從之前的攻勢轉為守勢。而英軍在索姆河戰役中,首日就傷亡6萬人,整場戰役下來,總傷亡人數高達40多萬,足見索姆河之戰的恐怖。

電影中,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邊走邊對話,提到了索姆河戰役中蒂耶普瓦羅那次。這裡的“那次”,指的就是索姆河戰役後期的蒂耶普瓦羅戰役。影片之所以提到這點,其實是有目的地提醒觀眾,可斯科菲爾德卻回答說自己不記得了。

一場發生在1916年9月的戰役,到電影中給出的時間,僅半年時間,斯科菲爾德不可能不記得。

而導演通過這樣一個細節,其實是在諷刺人類對戰爭的遺忘。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在影片中,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要去的地方克魯瓦西耶和愛酷斯特距離很近,他們在農場偶遇的史密斯上尉,就是從克魯瓦西耶南面的無人區穿過來的。

根據當時阿拉斯戰役的示意圖,地圖最下方是布雷克和斯科菲爾的目的地,由此推測,他們是由南往北貫穿了這一小段前線(下圖中紫色部分) 。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除了與電影中時空關係相吻合的阿拉斯戰役外,據導演薩姆·門德斯透露,影片的背景故事與1917年西線戰場的另外一場戰役--伊普爾戰役有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聯軍曾三次在伊普爾地區與德軍交戰。

一戰中的西線戰場,主要以塹壕為主,戰壕里布滿了鐵絲網,可以阻止步兵衝鋒。而戰壕前有一段真空地帶,當時被認為是危險的”無人區“。

電影採用跟隨長鏡頭方式,讓觀眾有十足的穿越和緊張感,好像觀眾也跟著兩人踏上了”無人區“似的。凡爾登戰役消耗了大量的德軍主力,原來在法國邊境的防線開始變得薄弱,形成了兩個危險的突出部。

所以,為了防止突出部被圍殲,德軍參謀長決定向後建立一條興登堡防線,這條防線北端,就在前面提到的伊普爾一帶。這次撤退行動,歷史上叫”阿爾伯裡希行動”,時間為1917年1月-3月之間,也就是電影開始的前1個月。

正如斯科菲爾德遇到一支英軍軍隊時,他們就提到了在“阿爾伯裡希行動”中,德軍是有序撤退的,他們不僅摧毀了大型重武器,撤走了平民,還殺死了奶牛,設置了路障,既不給追擊的英法軍隊任何補給,也阻止了他們順利通行。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03 透過戰爭路線,電影展現的現實意義到底在哪裡?

一般的戰爭片,從戰爭背景、效果處理,再到最終搬上銀幕,必然會遇到2個問題:

而在《1917》中做了創新,沒有歌頌戰爭中正義方的偉大,也沒有刻意勾勒“敵軍的殘忍”,而是用生活場景的移情,張弛有力的節奏,觸目驚心的細節,向觀眾展示了戰爭的真相,讓觀眾生出對戰爭的悲憫。

《1917》是以一個人的性命換取了上千人的生還,顯然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而在之前的一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卻是用幾個人的命換取一個人的生還,看著身邊的同伴一個個倒下,拯救小組開始懷疑任務的合理性。

同樣是戰爭片,可在講述救人的故事內容方面,顯得非常的不同,展現的意義也不一樣。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1) 主角雖是小人物,但細節中無不體現著反戰的意義

《1917》中有不少殘酷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戰爭的猙獰性,而兩位主角選擇救治敵人,卻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溫暖,細節中體現著反戰的思想。另外,在一戰中,1917年是扭轉戰局的關鍵年份,前線幾千士兵本可以乘勝追擊的,但是,指揮官再三權衡後,放棄了繼續追擊,以減少大面積的傷亡,這點,也能看出反戰的意味。

導演在主角的選擇上,讓兩個不熟臉的年輕人擔當,讓觀眾意識到他們不過是無數士兵中的無名小卒,戰爭給他們人生和命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從他們的視角,使代入感更加的強烈。

他們雖身處戰爭,但面對敵人,第一反應不是去殺掉他們。影片中布雷克的死,就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去救墜機的德國飛行員,反被其殺;而斯科菲爾德在幾次與敵人遭遇時,要麼是先逃跑,要麼試圖去制服對方,戰爭的殘酷,讓他變成了殺人者。

當斯科菲爾德無意間躲避地下,與倖存的女人與嬰兒相遇時,他發現嬰兒睡在一個破爛的抽屜中,缺衣少食,斯科菲爾德慷慨地留下了自己所有的食物和牛奶,可在那種環境下,女人和孩子又能支撐多久呢?

炮火中映襯著廢墟的光影,景象似乎有種窒息的、地獄般的美感,不過卻透著死亡的陰影。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2) 從普通士兵的個體角度,來看待戰爭的意義

兩位士兵的命運,在影片一開始就做了交代:布雷克躺在草地上,面上蓋著頭盔,斯科菲爾德則依靠在樹幹邊休憩。似乎看起來很休閒。而最後,送信完畢後,也回到了一個類似的畫面,不過這次,只剩下斯科菲爾德一個人倚在樹下,而布雷克卻早已長眠於那斷臂殘垣之下了。

戰爭是殘酷的,兩名士兵和我們 一樣,都是普通人,他們並不清楚一路上會遇到什麼,也許是機關詭秘的戰壕;也許是邪惡與善良的人性,他們能做的,就是抱著一顆忐忑的心,走過樹林面對殘酷。

影片中表現的這一天,不過是大戰前,“黎明前靜悄悄”的普通一天,對整個戰役來說,不過是發生了一件微不足道,忽略不計的小事,而對兩名士兵來說,卻是大事,任何的資料都不會記載普通人冒死而為的旅程。

在影片中有一幕是斯科菲爾德把信送到前線後,接到命令的英軍軍官,擺出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對傳信的士兵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指令,而對身處前線的士兵來說,這個信息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因為這樣的衝殺,即便今天停下了,明天還是會繼續。巧的是,歷史上真實的情況,就是電影中消息送到3天后,一場生死搏殺還是在同一個地方開始了。

戰爭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無意義,與小人物自我感覺中的大作為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引出了電影想表述的深刻內涵。

完成任務後,沒有人感謝斯科菲爾德,他黯然走到樹下,打開自己珍藏的本子,翻出了一張黑白照片,那一刻,他似乎明白了,他最重要的價值,就藏在與照片建立的連接之中。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3) 通過士兵普通的交流,展現了生命存在的意義

電影中展示除了有數里長的壕溝,兩軍對壘的無人區及德軍地下防禦堡壘等等場景之外,還通過兩個士兵之間有限的交流,讓戰場變得立體化了。

比如,布雷克在接到上級命令後,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征途,他要前往的地方,是他哥哥的駐地,也許是親情的驅動,讓他有了一種強烈的動機:只有消息送到,哥哥才不會死於戰場。

在剛開始時,布雷克看到斯科菲爾德態度很冷漠,似乎對什麼都缺乏興趣,連一年前發生的索姆河戰役都忘了,連他曾經得過的勳章,也被他拿去與法國人換酒喝了。

相比之下,布雷克更顯得天真一點,他對榮譽比較看重,所以,斯科菲爾德出售勳章的事,讓他無法理解。

另外,布雷克有著樂善好施的一面,在兩人進入德軍地下堡壘時,遭遇了暗雷,布雷克在危急時刻救了他,而就從這一時刻開始,改變了斯科菲爾德對此次任務的看法,消除了他的牴觸情緒。

應該說布雷克的善良,感染了斯科菲爾德,讓他自願完成了戰友留下的使命,從這點來說,個體生命的相濡以沫,為彼此的努力和付出鍍上了有意義的色彩。


豆瓣8.5,電影《1917》啟示: 戰爭背後,折射出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影片最後一個鏡頭,斯科菲爾德坐在樹下,與片頭姿勢遙相呼應,看似相同的畫面,但內心早已經過顛覆性的變換,一路上經歷的跌宕起伏的變化,讓他對人生再次有了新的認知與感悟,也許,他的內心,被戰友給予他的精神溫暖了、融化了,這也是他請求布雷克哥哥,讓他給布雷克母親寫信的原因吧。

總之,這部反思戰爭的電影,不管從思想上、還是藝術上和拍攝技巧上都有很高的水準,其最終折射出的還是人性,展現了一個普通士兵負責、服從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而斯科菲爾德身上的這些優秀的品德和素養,正是目前我們抗擊疫情所應具備的,值得我們借鑑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