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鹤壁,城市的三次迁移之路

鹤壁市,河南省北部地级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豫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河南鹤壁,城市的三次迁移之路

鹤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时期(公元前1238年-前1180年),武丁大帝是商朝首都朝歌的奠基者。中国周朝最大的诸侯国卫国的首都仍建在朝歌,卫国第18代国君卫懿公嗜好鹤,在宫廷朝歌西北等处养鹤,鹤壁因“鹤栖南山峭壁”而得名。

河南鹤壁,城市的三次迁移之路

鹤壁从1957年3月建市开始至今已60多年,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载体——主城区由北向南曾先后3次迁移,为什么要不断的迁移呢?

河南鹤壁,城市的三次迁移之路

事实上鹤壁和平顶山、焦作一样,也是因煤设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50年代中期,安阳专区下辖的鹤壁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煤炭资源,为了更好的开发鹤壁煤炭资源,1957年,鹤壁市成立。当时鹤壁市处于省辖市,隶属于安阳专区管理。作为省辖市,当时的鹤壁市不管理下辖县,仅仅管理几个大矿区而已。

河南鹤壁,城市的三次迁移之路

首次迁移:从鹤壁集到中山(鹤山区)

建市之初,虽然鹤壁集面积小、街道狭窄,民房、店铺、作坊相互交错,却是全市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区,故被确定为市委、市人委(后来的市政府)的暂驻地,市委、市人委机关设在鹤壁集天主教堂内。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市直机构不断设立、干部队伍逐步扩大,小小的鹤壁集无法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建设新市区迫在眉睫。市委、市人委经过考察论证,认为市中心大胡(因紧靠大胡村而得名,规范称谓鹤壁,即现今山城区政府所在地)虽是一个丘陵盆地,但地势相对较为平缓开阔,且不占农田,适于城区建设。

河南鹤壁,城市的三次迁移之路

建造一个新城区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情况下,为保证工作正常开展,1957年12月,市委、市人委只好临时由鹤壁集迁至地理条件相对好的中山城区。

河南鹤壁,城市的三次迁移之路

再次迁移:从中山到大胡(山城区)

后又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发展,以及大胡的建设,1959年1月,市委、市人委由中山迁至大胡,就是现在山城区,并在此一驻就是40年。

然而,因地域有限,山城区发展已趋于饱和,已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地处丘陵盆地,投资环境差,吸引外资能力不强。再一个是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区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

河南鹤壁,城市的三次迁移之路

1986年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为鹤壁主城区再次南迁提供了空间。1992年7月,市委、市政府站在拉动全市发展、促进城市品位提升的战略高度,决定在全市中心、淇河之滨的大赉店兴建鹤壁市淇滨经济开发区,当年12月获省政府批准,成为全省首批省级开发区,当时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

河南鹤壁,城市的三次迁移之路

第三次迁移:从大胡到开发区(淇滨区)

1998年5月28日市委、市政府,1999年3月17日市人大、市政协先后入驻开发区,进一步加快了开发区的建设步伐。

河南鹤壁,城市的三次迁移之路

经过20多年建设,新区的经济与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为此,鹤壁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市”以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201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鹤壁市居民幸福感指数排名第七。随着市政治中心向淇滨区转移,现在的淇滨区已成为鹤壁市新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河南鹤壁,城市的三次迁移之路

如今,鹤壁新城区淇滨区,京广铁路从中穿行而过,这里有宽阔干净的马路,有整洁的广场,有高耸的大厦,虽不至于繁华非常,但也安静舒适。很多曾住鹤山区和山城区的人,来到鹤壁淇滨区,都不禁会生出浓浓的割裂感,仿佛自己身处两个城市。每次城市迁移都有它具体的时代背景,都是为了更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鹤壁,希望你能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