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家譜,四姓共用;儒家四聖,千古傳承。

今天介紹我國最特殊的家譜——通天家譜!由於許多資料無法驗證,或有錯漏,歡迎留言指出!

通天家譜


通天家譜,四姓共用;儒家四聖,千古傳承。

從這四個字就知道這份家譜非同凡響,從某種程度來說,它甚至比皇族姓氏更加尊貴。我們國家是一種道德屬性的文化內核,而這一內核則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孔子創立了儒學思想,這種思想在後續兩千多年裡逐漸被確立為思想核心。而孔子的後人,也一直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所尊崇。到了明朝,朱元璋建立宗法制度時,也給孔氏後人賜了八個字,作為孔氏家族的家譜延續字輩。而這一家譜,也被稱為通天家譜。

自漢高祖開始,孔子後人便被封為“奉祀君”。漢武帝執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地位再次上升。隋朝創立科舉制度,以儒學經典為開科取士的內容,儒學思想漸漸成為讀書人繞不過的坎。尤其在宋朝,儒學的根基上衍生出理學、心學、關學等新學說。孔子地位再次提升,被封為“至聖文宣王”,這是孔子正式稱“聖”。孔家家主也被封為“衍聖公”,此後流水的皇帝,不變的孔氏衍聖公。

朱元璋統一天下後不久,開始著手製定許多文化、思想類的政策。八股文、宗法制度等,都起始於明朝。朱元璋要求自己的子孫按字輩取名,也給孔家賜了“公彥承,宏聞貞尚衍”八個字。在確立字輩之前,朱元璋已經封了兩任衍聖公孔希學(五十六代)和孔訥(五十七代),合在一起便是十個字: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訥取偏旁)。明末崇禎年間又核准“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個字。

康熙年間,滿清是異族統治,為了彰顯正統,更加重視尊孔。於康熙23年南巡曲阜時拜謁孔廟,御筆賜下“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二十個字。(後避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乾隆年間再增十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道光年間再增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北洋政府期間又增十字:“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這便是完整的通天家譜。

儒家四聖

另一方面,除了孔子,儒家孟子、顏回、曾子,也分別在嘉靖時期確定亞聖、復聖、宗聖的名號,被稱為儒家四聖。並陸續採用通天家譜,康熙61年,下旨特許孟、顏、曾三姓後人也按孔家家譜取名排輩。曾姓為視尊孔,自降2代字輩,從第62代開始啟用“宏”字輩,與孔子第60代對應。晚清名臣曾國藩(族名傳豫)即曾氏後人。

通天家譜,四姓共用;儒家四聖,千古傳承。

顏姓則因為與孔家有表親關係(孔子之母為顏徵在,是顏回的姑奶奶),所以未採用與孔門相同字輩,而是由皇帝另外欽賜一套傳世字輩。顏氏自六十一世起為:公重從嗣胤,伯光紹懋崇。懷士錫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啟裕顯兆守

“亞聖”孟子是儒家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物,孟子原名孟軻,師從孔子的孫子孔伋(史記記載)。南宋時期,《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孟子地位也極速上升。

“復聖”顏回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可惜顏回早逝,未能留下著述,只有隻言片語記錄在《論語》中。

“宗聖”曾參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曾參雖然不如顏回那樣被孔子滿意(孔子評價“參也魯”),但卻是繼承孔子學說的關鍵人物。曾參自己著述頗豐,四書之一的《大學》出自其手,《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不弘毅”等名句,也均出自曾參之口。另一方面,曾參受孔子託孤,撫養教育孔子嫡孫孔伋。孔伋再傳孟子,使得儒學思想進一步發展。

一脈相承,千古不斷

孔孟顏曾等大姓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最有力象徵。中華文明的核心是儒學道德文化,而道德文化不同於宗教文化,其本身是反人性的,需要長期的思維訓練才能被人所接受。宗教不同,“神”代表的是未知,崇神本質上是人畏懼未知的本能。道德完全不同,一個人不能生而有德。

但自漢朝開始,中華文明就樹立了儒學核心,科舉制度建立以後,這一核心便堅不可摧。無數讀書人受權力慾望的驅使,沉浸於道德訓練中,成為有著一致的道德信仰的士大夫。雖然底層人民所接受的文化雜糅了道教和佛教,但儒學對此並不排斥,形成了獨特的包容並蓄的文化傳統。中國人沒有宗教主義的包袱,也沒有道德信仰的包袱,這是近代能重新輕裝上路的關鍵。

通天家譜,四姓共用;儒家四聖,千古傳承。

儒學流傳到今天,既需要我們瞭解併發揚,也需要我們批判並揚棄。歷史是向前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日日更新,執迷於舊思想裡無疑是一種缺乏進取心的表現。

家譜排字論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雖然不需要我們再去因循守舊,但文化知識卻可以代代傳承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