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遠嫁:要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痛”,只有遠走他鄉

她是大觀園裡的“三姑娘”,也是眾人眼裡“帶刺的玫瑰”。

她性格爽朗開闊,志存高遠,詩書文采,僅次於黛玉、寶釵。

不僅如此,她還勇於任事,一度挑起了大觀園裡積重難返的家事,大膽改革,興利除弊,讓一向精明霸道的王熙鳳都敬她三分。

探春,《紅樓夢》裡在賈府姐妹中排行第三,在“元、迎、探、惜”之中也是獨具魅力的一位。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脂粉釵環裡的女英雄”,卻也“英雄氣短”,時時被出身和所謂的“原生家庭”所累,生於末世,卻無力挽回將傾的大廈。

如同判詞中所說“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美豔多刺的玫瑰花卻終成了無根的浮萍,遠嫁異國,漂泊他鄉。然而,對比家族衰亡和大觀園裡眾女兒們悲劇命運,也許只有遠走他鄉,才是最好的歸宿,更是一縷不滅的希望。

探春遠嫁:要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痛”,只有遠走他鄉

一、玫瑰花之美

“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

這是林黛玉最初進入賈府時,對探春的外貌的描寫。大觀園的眾姐妹中,美貌的並不少,而“顧盼神飛”的卻獨獨這麼一個。

我們再從側面看看這個“三姑娘”的獨特之處。

秋爽齋,是大觀園中探春的住處,從陳設佈置上便可對主人的喜好性格有所瞭解。藉著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時,賈母等人來到探春的房裡。秋爽齋裡三間屋子都不隔斷,非常的開闊舒朗,屋裡花梨大理石的大案、名人法帖、數十方寶硯和各色筆筒,堂屋中掛著的是米襄陽和顏魯公和墨跡,非常典雅,竟然像是一位貴公子的書房,完全沒有大家閨秀閨房中脂粉之氣,不禁令人稱奇。

而在全書之中最為濃墨重彩的“海棠詩社”,也是探春發起的。儘管詩才上略遜於黛玉、寶釵,但在賈家的眾姐妹之中卻是最具才情和志趣的一個。賈政點了學差外放之後,大觀園迎來了真正無憂無慮的“世外桃源”一般的日子,正是探春當仁不讓的牽起了這頭,辦起了這件大觀園的美好盛事,一步步奔向鮮花著錦的高潮。

探春遠嫁:要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痛”,只有遠走他鄉

真正體現出探春能力和才幹的,是第五十六回中,王熙鳳因為操勞太過生了病,不能理事,王夫人就讓探春與李紈將家事管了起來。李紈平日裡就是個活菩薩,不願管人管事,探春這個未出閣的姑娘就一身將繁雜的事務一體承擔了下來。探春執掌家事之後,敏銳發現了管理中的弊端,革除了一批重複冗餘的開支,廢除了不合理的買辦制度,還在園圃修剪,草木養護中嘗試了一種全新“責任制”,有了進項。

更為難得的是,探春言語謹慎,行事精細幹練,但一心為公,卻並無王熙鳳那般的毒辣、霸道和自私自利,又是知書達理,更有一種政治家的敏銳眼光,她最早意識到賈府所面臨的危機,其見識之高遠,在賈府之中,諸多掌家的男子都所不及。直到抄檢大觀園之時,曹公也藉著探春的口說出對於賈府命運的最終結局。

“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可是古人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呢!”

探春遠嫁:要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痛”,只有遠走他鄉

二、原生家庭之“痛”

對於探春的評價,向來眼高於頂的王熙鳳竟連說了四個“好”。

“好,好,好,好個三姑娘!我說她不錯。”然而,無奈的是,王熙鳳接下來話鋒一轉:“只可惜她命薄,沒託生在太太肚裡。”

另一個小廝興兒則說:“三姑娘的渾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紅又香,無人不愛的,只是刺戳手。可惜不是太太養的,是‘老鴰窩裡出鳳凰’”。在重門第、重出身的封建大家族之中,不幸的原生家庭,卻成為探春的隱痛,甚至成了一種“原罪”。

原生家庭痛在何處?

一是庶出。探春是賈政小妾趙姨娘所生。趙姨娘還生下一個弟弟賈環,更加不受人待見。封建社會中,不是正妻所生的子女就是庶出。儘管探春從小就被養在賈母身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嫡母王夫人厭惡趙姨娘,卻對探春心存憐愛。但嫡庶之間界限畢竟是嚴格而殘酷的,又如何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王熙鳳一語道破:

“將來攀親時,如今有一種輕狂人,先要打聽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為庶出不要的。……將來不知那個沒造化的挑庶正誤了事呢,也不知那個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

再是惡名的拖累。趙姨娘在賈府中是出了名的“丑角”,舉止粗俗淺薄,人品低下,處處受人鄙視,竟為了一點茉莉花粉充作薔薇硝的事件,跟小丫頭芳官打的不可開交。賈環雖然是少爺公子,但卻是“人物委瑣,舉止荒疏”,讓人感嘆同他與探春是一母所生,竟完全是兩樣的人物。每一次,趙姨娘母子在賈府中出乖露醜,遭人譏諷嘲笑,都是對心高氣傲的探春一次精神上的摧殘和折磨。

不明事理,自私和愚蠢也會成為傷害親人的刀。探春掌管榮國府家事之時,大膽改革,開源節流,減少開支,觸動了府裡不少管事媳婦嬤嬤們的利益。恰巧趙姨娘兄弟趙國基去世,探春按照府裡的舊例給了二十兩銀子的撫卹。管事的吳新登家的便挑唆趙姨娘多要銀子,來跟探春為難,暗地裡存著藉機鬧事,打擊探春管事威信的險惡用心,最後竟逼得探春憤怒的說出:

“誰不知道我是姨娘養的,必要過兩三個月尋出由頭來,徹底來翻騰一陣,怕人不知道,故意表白表白!也不知道是誰給誰沒臉!”

面對自私愚蠢的生母,探春不得不選擇跟原生家庭劃清界限,不然何以服眾,如何實現自我理想和抱負?

探春遠嫁:要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痛”,只有遠走他鄉

三、遠嫁或是最好的結局?

前八十回最後的高潮“抄檢大觀園”裡,探春的反抗是最激烈的。

面對深夜裡氣勢洶洶前來抄檢的一行人,只有探春是得了消息,打開了大門,召集了丫鬟們秉燭而待。王熙鳳等人一到,探春便打開了自己所有的箱籠妝奩,任她們搜檢,又護住自己的丫鬟。當王善保家的存著欺辱探春庶出之心,竟搜到探春身上時,頓時捱了探春的一巴掌,這一巴掌,真是打大快人心!這一巴掌,也是探春對著出身命運最後的反擊和抗爭。

而憤怒之後,更多的也許是悲涼,沒有人真正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良苦用心,一個深閨中的小姐竟一語成讖,只有她預見到這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大家族必將走向滅亡。

探春遠嫁:要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痛”,只有遠走他鄉

面對趙姨娘的挑撥發難時,探春曾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那時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兒家,一句多話也沒有我亂說的。”

悲哀的是,在這個英雄卻問出處的時代。是女子,又是庶出,空有一身的學識才幹,面對原生家庭的牽絆,面臨家族敗亡的前途,“敏探春”也只能是有心無力。在賈府這樣一座將傾的大廈裡,只有遠走才有出路,遠走他鄉反而孕育著希望。

關於探春的結局,一向眾說紛紜。一百二十回《紅樓夢》的後四十回中所寫到,探春是嫁給鎮海總制周瓊家的公子,遠嫁海南島,也有學者根據前八十回的線索考證,探春是被南安王太妃認作義女,遠嫁到海外番邦和親,成為王妃。

探春遠嫁:要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痛”,只有遠走他鄉

不管是何種結局,探春最終無法擺脫離鄉遠嫁的命運。探春曾在元宵節猜過一個風箏的燈謎,脂硯齋有一句批註說:“探春遠適之讖也。使其人不遠去,將來事敗,諸子孫不至流散也。” 也是因為探春遠嫁,才逃過了賈府抄家離散的命運,為賈家的子弟保留了一點希望,從另一個角度說,也正是因為遠走他鄉,才得以使她永遠擺脫了“庶出”的標籤身份。雖然骨肉分離,但等待她的,未嘗不是一個新的天地。遠離了原生家庭的“痛”,曹公筆下,也許為他所珍愛的這個女兒,已經留下了雖不圓滿,但還有希望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