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成炬——记战“疫”中的志愿服务英雄

星火成炬——记战“疫”中的志愿服务英雄

在百姓急需之时、城市细微之处,一个又一个“徐栋”挺身而出,一抹又一抹“志愿红”温暖江城。“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招募通知发出仅10小时,报名人数迅破1万;短短一周多,在“学习强国”和“文明武汉”平台下报名的武汉当地志愿者超过7万人,通过审核上岗的志愿者达2万多名,覆盖了武汉市全市7个中心城区和3个开发区(风景区)的1416个社区。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街道中华社区,聋哑人田占玉主动请缨,报名成为中华社区防疫值守点签到组的组长。他负责每天四次到各个岗位巡逻检查,并把照片发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群里。封楼封院,他扛起挡板、搬挪单车;天降暴雪,他清扫路面、确保安全;每到一处防控点位,他都要高高举起手臂,为值守人员致敬加油……田占玉识字不多,每当他把检查点位的图片发到社区防控的工作群里,“田占玉大好人”几个字便会“刷屏”,让他倍感温暖、倍感自豪。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社区街道到田间地头,处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初春三月,四川省岳池县花柳溪村一片金黄色油菜地上空,3架无人机正盘旋作业、喷洒农药。村里的老支书吴清远松了一口气:“正愁着因为疫情没人来打药,县农业农村局的几位党员志愿者就带来了无人机。”春耕备耕开展以来,四川各地党员响应各级党组织号召,组成1.3万多支党员志愿者助耕队下乡进村,当起了“助耕员”、“配送员”,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产,为当地群众解了心头之忧。

除了加入志愿服务组织,成为一名“正式工”,还有很多人默默无闻,甘当疫情防控中的“螺丝钉”。

大年初二的晚上,来自安徽的石李峰马不停蹄,赶往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我会安装铝合金门窗、板房,做焊工也没问题,现场肯定需要我这个工种,去了就能帮上忙。”这个34岁的退伍军人,只有这样一个朴素而又简单的想法。到达现场后,经过岗前培训,石李峰成为火神山工地的一名工人。“主动前行的志愿者不止我一个,国家需要的时候,很多人都义无反顾。”

“疫情如此凶猛,作为专业的医疗志愿者,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责无旁贷。”“由于连续作战,确实感到疲惫,有一天,在交完班后,打着电话就睡着了。”“与其它职能部门一起构筑佛山安全防线,疲惫之余,我们感到更多的是,这是应该负的责任与担当!”……这些是广东佛山急救志愿者成记辉的日记片段。字里行间,家国情怀引人共鸣。

全国各地、网上网下,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脚跟要舞起来……眼神要一直抓着观众……”在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舞蹈公益课上,舞蹈家黄豆豆一边认真示范动作,一边仔细讲解要领。疫情期间,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发起“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网络文艺志愿服务行动,一批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开设线上公益课,为隔离在家的广大民众送去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不分职业、无论尊卑。当他们选择了志愿服务,他们就化身为超市社区的“搬运工”,街头巷尾的“协管员”,翻山越岭的“白大褂”,居家隔离者的“服务员”。

坚定逆行、无惧风雨。当他们投身于志愿行动,他们就舍弃了个人安危,抛却了儿女情长,扛起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奋战在每个战“疫”需要的地方。

星火成炬——记战“疫”中的志愿服务英雄

涓滴细流,汇入沧海。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数据显示:1月20日以来,各地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17.7万个,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361万人,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达1.16亿小时。

志愿服务的力量有目共睹,激励引导的机制日臻完善。疫情发生以来,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关心基层工作人员,争取为参与社区防控工作的专职城乡社区工作者适当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社区志愿者适当发放补贴。北京、天津、黑龙江、浙江、江西、四川、重庆、宁夏、青海等省市推动开展“社工 志愿者”联动服务,引导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就服务方向、重点环节、队伍组织、活动开展等制订服务规则和工作方案,让志愿服务找准着力点、发挥专业性,有效引导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进行。

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志愿者们倍感温暖。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内蒙古、吉林、上海、浙江、福建、湖南、广东、贵州等9个省市,大连、南京、无锡、郑州、南宁等多个城市,已为本区域志愿者投保,许多志愿服务组织也积极投保,针对疫情防控志愿者感染新冠肺炎、发生人身意外伤害等提供保险保障。

让爱的薪火生生不息

70岁的于庆河和69岁的妻子黄玉芹是两名老党员,两人的党龄之和超过80年。疫情来袭,两位老人第一时间报名,投身到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上海新村社区卡点值守一线。不值守时,老两口会回家准备一些热腾腾的饺子、小米粥、红糖水,给仍在工作的同志送去。“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老两口说,儿子、儿媳都是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自己也想上“前线”帮一把。

江苏苏州,67岁的侯振康是一位老裁缝。疫情防控期间,他戴上老花镜、踩起缝纫机,亲手为大家赶制防护帽,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帽子爷爷”。“社区一线人员工作有风险,戴上帽子能防护一点是一点。”顾不上时而犯疼的肩周炎,“帽子爷爷”每次赶制好一批,就骑上电动车送一批。“社区志愿者为大家献爱心,我为社区志愿者献爱心,只要他们有需要,我就一直做下去。”脚踩缝纫机发出了“爱的声响”,另一种“无声的温暖”也在悄然流淌。

天刚刚擦亮,麦志坚已经在“无声的cake”面包店里忙了起来,他和同事要在上午9点半前制作好200多杯柠檬茶,打包好200多份面包。这些新鲜的食物,将被送往广州白云区永平街道,慰问一线医务人员家属以及防疫站的工作人员、环卫工人。麦志坚是一位被社区关怀鼓励的“无声者”。与普通面包店略有不同,“无声的cake”专门招收听障员工,为他们提供烘焙等技能培训和工作岗位。来到慰问地点,麦志坚蹲下身子,递上自己制作的柠檬茶,用手语对一位医护人员的女儿表达着自己的心意:“一线医务人员很辛苦,他们是天使,我们感谢你的妈妈。”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只为他人方便。奉献与回馈,正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最好注脚。

星火成炬——记战“疫”中的志愿服务英雄

在重庆,一支名为“雷锋的士”的出租车志愿服务队成了疫情期间的网红车队。超过600名“雷锋的士”志愿者组成10余个小分队,“点对点”服务1000余名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家属,为他们采购生活物资、看病就医等必要出行提供义务接送服务。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医生何国金奋战在一线,无暇顾及怀有身孕的妻子张琳。每天早上7点20,志愿者准时来到张琳家小区门口;下午5点40,志愿者又来到张琳上班的单位楼下。逢上张琳去做产检的日子,他们也会早早在小区门外等候。从雷锋精神到志愿精神,爱的薪火从未停止。

在这场人类生死与共的战“疫”中,中国与世界携手并肩,志愿精神超越种族与国界,绽放至善至美的人性之光。在上海,包含42个小区的荣华居民区,境外人士超过1.6万。看到中国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忙前忙后,“洋议事员”戴维·波特也主动担任起“防控疫情告知书”的翻译工作。在北京,来到这里已有十年的玻利维亚籍居民玛丽亚也报名参加了防疫志愿者工作,她说,“疫情当前,不分国籍。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该为它出份力。”星火如炬,驱散了疫情笼罩的阴霾;大爱无疆,照亮了共克时艰的信心。

星火成炬——记战“疫”中的志愿服务英雄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成为越来越多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选择。“虽然还没有临床经验,但是我有执业医师资格。”“95后”的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胡思同说服女友,报名参加了共青团吉林省委组织招募的青年防疫志愿者行动。给乘客量体温、为大厅消毒杀菌……每天,背着40多斤重的消毒装备,胡思同穿梭在长春龙嘉机场各航站楼之间,沉闷的防护服里包裹着汗水。虽苦虽累,他却很庆幸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龙嘉机场青年防疫志愿服务团队的20多位志愿者中,“80后”李鑫算是经历丰富的前辈,2008年,他曾随共青团吉林省委志愿者团队前往汶川抗震救灾。“不获胜,我们就不收兵!”胡思同和伙伴们已累计测温23.4万人次,消毒138万平方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世所罕见的考验面前,新时代中国青年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赢得了祖国的褒奖、人民的信赖,也获得了世界的赞誉。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全球执行协调员奥利维尔·亚当发表公开声明,致敬包括近50万名青年志愿者在内的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们在社区调研、防控宣传、紧急救助和心理辅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不懈努力正是中国志愿者奉献、责任和主人翁精神的全面体现,是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完美诠释。”声明中,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对我国志愿服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除夕夜,吃过年夜饭,“90后”小伙儿郑能量把母亲托付给亲戚,就开着自己新买的车,从长沙来到“很多人想要逃离”的武汉,守在医院门口,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如今,很多和他一样的志愿者依然坚守在武汉,等待捷报传来的那一天。

为别人点燃一盏灯,也会温暖自己的心灵。在这场大战大考中,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志愿者,书写了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千千万万双手传递的爱,汇聚起我们同心奋进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新华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