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如何正確看待中醫呢?

醫 人

蘇拯

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

今人醫在手,手濫藥不神。

我願天地爐,多銜扁鵲身。

遍行君臣藥,先從凍餒均。

自然六合內,少聞貧病人。


編者按:蘇拯的這首《醫人》以平實的語言表達了對醫學與醫德的看法,以及作者對民生疾苦的關心。詩中提到的扁鵲,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醫生,代表了我國文明時代早期的醫學成就。

醫學的起源

醫學起源於勞動。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相當簡陋,穴居野外,在勞動和生活中與野獸搏鬥,和嚴寒酷暑抗爭,往往遭受毒蛇、猛獸等外來傷害,創傷感染極為多見,於是逐漸積累了原始的治療方法,如用草藥、樹葉包紮傷口,拔去體內異物,壓迫傷口止血,用淤泥、草藥塗敷,以減局部紅、腫、熱、痛、不適感等。氏族公社以後,製出了較為精細的石器,並在生產的過程中用作醫療工具。《山海經·東山經》記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針。”這裡所說的“針”也就是“砭針”,是最原始的切開排膿的醫療工具。此外,竹刺、骨針、貝殼等也是原始人的外科手術工具。從簡單的治療方法發展到用砭石、石針刺開排膿治療膿腫,這就是外科的起源。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人們接觸的植物越來越多,對植物的性能也越來越熟悉,便發現了更多的藥用植物,所以民間流傳著“神農嘗百草,醫藥始興”的話。

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如何正確看待中醫呢?


先秦醫學的發展

從黃帝時代經堯、舜、禹一直到夏代前期,在這一階段已能治煉青銅,生產工具大為改善,提高了征服自然的能力,對醫學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據考古學家目前已經獲得的甲骨文字材料,商朝時期便有頭病、眼病、鼻病、耳病、口病、牙病、舌病、喉病、心病、胃病、手病、臂病、關節病、足病、趾病、骨病、瘤病、跌傷病、產婦病、小兒病、流行病等21種疾病的記載。這些記載證明,商朝人對疾病的認識,不僅已經不是籠統的概念,而且是按照生理的部位來定名了。到了周朝,對疾病的認識分析得更加細緻,出現了醫學的分科。在《周禮·天官》中記載,當時的醫生分為“疾醫”、“瘍醫”、“食醫”和“獸醫”四大類,治療方法也有進步。據目前可以查考的文獻,周朝使用的藥物最少有一百多種,如現在最常用的車前草、貝母、益母草、青蒿、黃芩、白芍、茅根、花椒、葛根、甘草、艾等在周朝便已經有了。到春秋戰國時期,不但醫療活動有了擴展,理性認識也有了提高。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總結了前人的醫療經驗,並把它上升為理論,不僅論述了中醫的陰陽五行、整體觀念、臟腑經絡等,還載有不少中醫基本理論,是中醫學的基本典籍。

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如何正確看待中醫呢?


神醫扁鵲

扁鵲(約公元前407~前310年),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濟南市長清縣)人,是先秦時期最著名的醫生。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人們把他比做傳說中黃帝時代名醫扁鵲。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簡子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晉國(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帶),正碰到了晉國卿相趙簡子由於“專國事”,用腦過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們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鵲診治。扁鵲按了脈,從房裡出來。有人尾隨著探問病情,顯得很焦急。扁鵲沉靜地對他說:“病人的脈搏照常跳動,你不必大驚小怪!不出三日,他就會康復的。”果然過了兩天半,趙簡子就醒過來了。又有一次,他見到了齊國的國君齊桓侯(一說蔡桓侯),看齊桓侯的氣色不好,就斷定他已經生病了,便屢次勸他治病,但桓侯諱疾忌醫,最後因為耽誤了時機而病死。

扁鵲還善於運用針灸、按摩、砭石、手術和湯藥等多種方法去治療各種病症。有一次,他路過虢國,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厲害,人們都以為他死了。為此,全國正舉行大規模的祈禱活動。扁鵲告訴虢君,太子患的是“屍厥”(類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又叫弟子磨製針石,在太子頭頂中央凹陷處的百會穴紮了一針。過一會兒,太子就甦醒過來。再服二十天的湯藥,虢太子就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後,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

扁鵲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他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醫學界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


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如何正確看待中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