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從鼎盛逐漸走向滅亡,除了天災頻發外,還有以下四個原因

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崇禎皇帝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朱元璋一手創立的明朝歷經16位皇帝、276年的時間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經過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治理明朝的國力達到極盛。九歲的朱祁鎮繼位之後明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之間走向衰敗,進而慢慢地走向滅亡,仔細分析明朝走向衰敗直至滅亡的原因,其實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那麼具體又是哪些原因呢?

大明朝從鼎盛逐漸走向滅亡,除了天災頻發外,還有以下四個原因

《明史·本紀七》: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明史·卷九》:“贊曰:仁宗為太子,失愛於成祖。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籓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

一、宦官干政嚴重,貪墨成風


大明朝從鼎盛逐漸走向滅亡,除了天災頻發外,還有以下四個原因

明朝是出現宦官亂政局面較多的一個朝代,出現了很多臭名昭著的宦官。

1.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後,太監王振開始干預朝政,能遏制王振權勢的張太后去世后王振更是大肆攬權,重臣“三楊”死後,王振更是專橫跋扈,直接把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撤下,朝廷上下稱之為“翁父”,王振擅權七年,家產有金銀六十餘庫。

2.1464年,朱見深即位後,寵愛年長自己十七歲的萬貴妃,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懶於理政。晚年又喜歡上方術,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

3.1505年朱厚照繼位後,直接任用以劉瑾為首的宦官馬永成、丘聚、谷大用、張永等“八黨”,常年把持朝政,排除異己,劉瑾更是自稱立皇帝,內閣變成了劉瑾的內閣,朝堂變成了他的朝堂,江山變成了他的江山,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劉瑾就貪得“金共一千二百五萬七千八百兩,銀共二萬五千九百五十八萬三千八百兩”,即黃金有1205.78萬兩,白銀約2.59億兩之多。

4.1620,朱由校繼位後,被稱為“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得到重用魏忠賢,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許多正派的官員慘死於宦官的誣陷之下。宦官囂張跋扈使得明朝醜惡的風氣盛行,動搖了明朝統治。

大明朝從鼎盛逐漸走向滅亡,除了天災頻發外,還有以下四個原因

二、皇帝貪圖享樂,不願上朝理政,黨爭頻發

1.明朝的皇帝很多都有別名,比如促織天子朱瞻基、道士皇帝朱厚熜、30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

2.如果說朱厚熜之前的皇帝只是很少時間不上朝理政的話,那麼從朱厚熜開始就變本加厲了,1542年壬寅宮變後,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導致朝政腐敗,激發了多次民變,著名的“庚戌之變”,更是打到北京城下。

3.萬曆皇帝繼位後,從1586年11月,便沉迷在酒色之中,很少上朝,就連對西北、西南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都是通過諭旨的形式進行處理。之後由於立太子一事,更是演變成“國本之爭”,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1589年後,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最後的30年直接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直接導致朝中出現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使得朝中黨爭不斷。朝廷內部大臣之間的矛盾,邪惡派官僚有意打壓正派官僚的現象時有發生。

《明神宗實錄》卷四一九,記萬曆三十四年大學士沈鯉等上言:“今吏部尚書缺已三年,左都御史亦缺一年,刑、工二部僅以一侍郎兼理,大司馬(指兵部尚書)既久在告,而左、右司馬(指兵部左、右侍郎)亦未有代者,禮部止一侍郎李廷機,今亦在告,戶部止有一尚書。蓋總計部院堂上官共三十一員,見缺二十四員,其久注門籍者尚不在數內。此猶可為國乎?”

三、苛捐雜稅繁重,土地大規模兼併,吏治腐敗

大明朝從鼎盛逐漸走向滅亡,除了天災頻發外,還有以下四個原因

由於皇帝的揮霍無度和鋪張浪費,朝廷的開支與日俱增,面對朝廷的虧空,統治者想盡方法地索取民財。明神宗時,朝廷派遣礦監稅使遠赴全國各地以開礦為由肆意妄為地設置出入口設置關卡,向過往的行商索要錢財,這些全部落到普通百姓身上,明後期賦稅加派達到了頂峰,進一步加深了社會矛盾。

明朝的平民,是徵派賦稅的基本群體,明朝後期權貴階層仗著自己的權勢,從底層農民手中巧取豪奪,土地兼併非常嚴重,土地大量集中在不用繳納賦稅的權貴手中,使全國支柱的農業稅大幅度減少,為了彌補財政上的漏洞,朝廷通過強硬手段給下面增派收稅任務,最終又全部攤派到了無權無勢的普通農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負的普通農民,生活又變得更加困苦。

由於皇帝無心政事,致使官吏腐敗現象一直存在,為了彌補貪汙所產生的虧空,便動用國庫存銀,導致國家國庫空虛,國力日漸衰弱,被引以為傲的軍隊,更是腐敗不堪,戰鬥力大幅度下降。

四、戰爭頻發,強敵崛起


大明朝從鼎盛逐漸走向滅亡,除了天災頻發外,還有以下四個原因

縱觀明朝的歷史,一直北邊的瓦剌、韃靼戰爭不斷。嘉靖時不光有北部邊患,東南沿海由日本浪人和海盜組成的倭寇與沿海居民合作走私,明朝不得不派出部隊抗擊倭寇,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萬曆皇帝在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先後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更是花費了一千多萬兩白銀。


1622年,山東爆發了徐鴻儒領導的白蓮教起義,隨著很對地方都爆發了另外,各地民變、兵變、抗租鬥爭頻繁爆發。

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建立後金,吸取明朝衰敗的教訓後,逐漸強大起來,從對明朝的態度既俯首稱臣又分庭抗禮,後憑藉個人才能以“七大恨”為由正式與明朝對抗,不斷削弱了明朝的力量,1641年的松錦之戰,清軍奪取了明朝的軍事重鎮錦州,致使明軍再無力還擊。

大明朝從鼎盛逐漸走向滅亡,除了天災頻發外,還有以下四個原因

綜上,朱元璋一手建立的明朝,由於皇帝們貪圖享樂,無心理政,逐漸導致黨爭頻發,宦官亂政。最後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推翻,其教訓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