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爲何滅亡?清朝、李自成、天災、人禍,缺一個明朝都不會亡

一個朝代滅亡,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全盤皆輸的產物,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了上古時期的夏商周之外,一個王朝的壽命最多也就二百多年,而明朝對歷史進程有著深刻的影響。

明朝為何滅亡?清朝、李自成、天災、人禍,缺一個明朝都不會亡

明朝疆域

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以大歷史觀的角度推斷,總結出明朝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數字化管理。就具體歷史而言,身處那個時代的人的判斷往往更有參考性,今天我們來看看最接近那段歷史的明末清初史學家、《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的作者計六奇是如何評價明朝的滅亡的。計六奇認為,明朝之所以丟掉整個天下,不考慮崇禎帝自身的德行和政治操守的話,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

第一,明朝邊境強大的外部侵略勢力。自從遼東失守後,邊境上戰事頻發,這迫使明朝增加軍費開支和徵發更多百姓勞役。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經年累月,百姓被搜刮得日益嚴重,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日益嚴重。在這種條件下,百姓連基本的生存都已無法維持,官逼民反,開始爆發農民起義。另外,前去鎮壓的官兵多有譁變,這些官兵和農民軍組合起來,逃入山林中為盜賊,繼續作亂。這是明朝滅亡動亂的最原始原因。

明朝為何滅亡?清朝、李自成、天災、人禍,缺一個明朝都不會亡

清軍

第二,出現了像李自成和張獻忠這樣的大農民軍頭領。這二人都出生於陝西地界,隨後率領農民軍席捲河南、山西、四川等地,明朝為鎮壓這二人的農民軍,又要顧及遼東的邊防,只好選用內地的官兵鎮壓農民軍。這些官兵大多怯懦,沒有作戰能力,常常一觸即潰。朝廷想派邊防軍進行鎮壓,而這些邊防軍又大多鎮守軍事要塞,不能立馬放棄防地而回撤。崇禎皇帝遲遲不下決心調遣邊防軍鎮壓農民軍,導致農民軍越來越壯大,更加不可遏制,最終導致崇禎皇帝自殺,京師被攻破。

明朝為何滅亡?清朝、李自成、天災、人禍,缺一個明朝都不會亡

李自成

第三是突發的天災。如果李自成和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軍流竄作戰時,其他地方風調雨順,百姓能吃得飽,穿得暖,士兵們軍餉充足,不貪生怕死,能堅守孤城,那麼這樣農民軍就不能得到源源不斷的兵源補充。然而現實卻是陝西、河南等地天災頻發,連年乾旱,到處都是蝗災,百姓顆粒無收,為求活命只好參加農民軍,做內應,做奸細。百姓所做的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活命。因此農民軍所到之處,百姓爭先開啟城門,即便政令嚴厲,依舊不能禁止。農民軍的勢力越來越大,到最後再也控制不住氾濫。

明朝為何滅亡?清朝、李自成、天災、人禍,缺一個明朝都不會亡

災民劇照

​第四,明朝沒有出色的將領和宰相。明朝處於這種內外交困的境地時,沒有出現像李泌(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輔佐唐德宗)這樣賢明的宰相,或者如岳飛一般的戰神。崇禎朝作為首輔的溫體仁器量狹小,排斥異己,次輔楊嗣昌碌碌無為,總兵張縉彥沒有謀略,這預示著朝中文臣方面無人。朝廷所任用的高級將領如唐通、劉澤清等都是貪生怕死,望風而降的人。縱觀,明末手握重權的大臣都是這種酒囊飯袋,試問如何能鎮壓內亂,平定邊疆。

當時,除了以上四點之外,崇禎皇帝也難辭其咎,只不過計六奇作為明朝遺民,也不便多批評曾經的君主。

參考文獻:《明季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