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鴻雁傳書的典故,但鴻雁真能為詩人傳達思鄉之情嗎?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古有鴻雁傳書的典故,但鴻雁真能為詩人傳達思鄉之情嗎?

春季到來

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景雲三年(712)中進士,開元初任榮陽縣主簿。開元五年(717)參與纂修群書四部錄》,四年後書成,因功授任洛陽縣尉。開元十七年後,他曾任過朝官,而後不知所終。王灣早慧穎,殷璠《河嶽英靈集》小傳說:“灣詞翰早著,為天下所稱最者不過一二。”指的就是遊江蘇鎮江後所作《次北固山下》(一題作《江南意》)。此詩現存各版本文字各有不同,此作格調壯美,意境開闊,明人胡應麟在《詩藪》中認為這是區別盛唐詩與初唐、中唐風格界限的標誌。

古有鴻雁傳書的典故,但鴻雁真能為詩人傳達思鄉之情嗎?

王灣故鄉河南洛陽

清人譚宗在《近體秋陽》中對王灣的詩歌評價極高,有云:“灣詩精思俊氣,如極秀邁人,雖布襖芒靴,必剪制不同,迥出塵外。每讀一作,使人志意由說,肘腋騫然,未可以一時盛名諸君漫為匹擬者也。”開元初年,王灣乘舟南下渡江由瓜州至京口(今鎮江),京口之北有北固山,下臨長江,山峻水闊,王灣抵此,乃有本篇。雖然《全唐詩》存王灣詩僅十首,但《次北固山下》一首足以令其在文學史上佔據一席之地。尤其“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更屬神來之筆,堪稱千古名句。

古有鴻雁傳書的典故,但鴻雁真能為詩人傳達思鄉之情嗎?

長江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行客的路在北固山外,此刻正乘舟兼程於長江之上。作者先言“客路”再說“行舟”,是倒挽的筆法,彷彿人還未下舟,路已在靜候其人。首聯青山綠水,色彩明麗,而且對仗工整,格局開闊,僅觀至此,詩歌全篇的氣魄興象可以想見。“潮平兩岸闊”謂有行船之地利:前夜長江漲潮,眼下水勢寬緩平坦,縱眼望去,煙波浩渺的江水之畔,兩岸顯得倍加開闊。“風正一帆懸”謂有行船之天時:北風相送,從一個“正”字可見風速不慢不疾,正得其宜,故一帆懸起,徑向南面平穩而去。

古有鴻雁傳書的典故,但鴻雁真能為詩人傳達思鄉之情嗎?

煙波浩渺的江水

頷聯二句意境廣大恢弘,宛若於宣紙上畫千里江山,其中點綴一帆船,以“小景傳大景之妙”(王夫之《姜齋詩話》)。“平”“闊”“正”“懸”又均有錘鍊之功。“海日生殘夜”,潮平似海,紅日初升,令昨夜漸漸殘盡退卻。“江春入舊年”,“春”即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舊年”,點出昨日立春之際正是年末除夕之時。故此句當作此解:船行江上,隨著新的一天來臨,那象徵著一年復始的立春,已經歸入了過去的一年之中。王灣此次出行,恰逢除夕、立春。佳節本已難得,更兼疊在一日,實在值得賦詩留念。

古有鴻雁傳書的典故,但鴻雁真能為詩人傳達思鄉之情嗎?

立春時節

此時此刻本應與家人團圓一處辭舊迎新,但卻孑然一身,漂泊在外,遂不能不起“每逢佳節倍思親”之念。故頸聯不唯寫景,更寫其時,字句凝鍊,興象壯觀,千數百年,眾口稱譽。唐朝當代人殷璠於《河嶽英靈集》謂燕國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明人胡應麟《詩藪》稱此聯“妙絕千古”,更推為盛唐典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清晨時分,船抵京口,詩人舍舟登岸,欲繼續前行,只是一腔鄉心,無法寄送。正好立春之後,天氣轉暖,鴻雁北歸,既然昔時有“雁足傳書”的典故,那麼此刻不妨託付空中來雁將自己的音信向洛陽家人代為轉達。

古有鴻雁傳書的典故,但鴻雁真能為詩人傳達思鄉之情嗎?

詩人渴望鴻雁能傳達思鄉之情

當然此處多半為虛寫,作者思鄉是真,鴻雁傳書是假,但用如此筆法經營一番,詩味便又深了一層。全詩整體意境雄渾開闊,細微字眼凝鍊工穩,結尾雖表鄉心,卻見豁達,不作悲態,盛唐之風已現。殷璠《河嶽英靈集》中收入此詩時改題目為《江南意》,字句亦頗有出入,作“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興象風神俱在本通行篇之下,不宜從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