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卖复工超九成,5.4万小哥日均送单过百万

北京外卖复工超九成,5.4万小哥日均送单过百万

为居民送去生活所需、帮独居老人代买药、为患者代购商品……疫情期间,奔波在城市里的外卖小哥是最忙碌的群体之一。记者4月13日从北京市商务局获悉,本市重点外卖平台企业已有超1500个站点恢复营业,站点复工率超93%,约有5.4万名外卖小哥为居民提供配送服务,人员复工率超85%,日均配送单量已恢复至春节前的7成左右。

2月15日至今,北京重点外卖企业配送业务5456.82万单,日均单量达103万单,4月份日均单量已上升至131万单。这也意味着,每位外卖小哥平均每天要送出20多单。

今年是高治晓成为外卖骑手的第8年,疫情期间,他依旧像平时一样早出晚归,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不同的是,花在等餐和消毒上的时间大大增加,每天下班回到家已是晚上11点。

一天跑下来,高治晓接到最多的不再是餐饮类的外卖订单,而是商超便利店的外卖订单,以前几百元的订单很少见,但疫情期间几乎都是大额订单。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笔价值上千元的外卖订单。

“超市里的瓜果蔬菜、牛羊肉还有生活用品全都要,连锅碗瓢盆都买了。”为了这个订单,高治晓外卖车上的保温配送箱、脚下的空地,以及两个车把手都挂满了东西,跑了两趟才送完,“市民都在家不方便出门,一次性买齐了也好。”

对于外卖小哥来说,变化最大的是等出餐的时间。

以往,外卖骑手会在餐厅内等待取货,但疫情下,外卖订单都采取“无接触”配送服务,骑手只能到商场和美食城指定的地点等待,再送到小区门口的外卖架上,通知顾客来拿,如果没有小区外卖点,就要一直等到顾客出现。高治晓记得,自己等待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半个多小时。遇到这种情况,以往骑手和顾客都难免焦躁,但现在大家的心反而“慢”了下来。“偶尔送到的饭菜冷了,顾客都能理解,还和我们道谢,平台也给我们送餐的时间延长了一些,大家互相体谅。”

除了普通的外卖订单,外卖骑手也经常担起“万能跑腿”的责任。高治晓曾接到一个订单,需要他去医院代开胰岛素,再给用户送上门,而开药的那家医院是新冠肺炎定点隔离医院。看到用户不断在平台下单,他决定接下来。

到了用户家里,高治晓才知道,需要胰岛素的是一位独居老人。老人儿女都在外地,疫情期间回不来,于是不停在网上帮母亲下单。拿到处方后,高治晓前往医院,花了半小时开好药,再给老人送到家里。在交谈中得知老人还没吃饭,高治晓又发挥以前当厨师的手艺给老人做了碗面。趁着她吃面的时间,高治晓又帮老人收拾了屋子,最后提着一袋垃圾离开。临别时,老人再三感谢,高治晓也和她约定,等疫情结束了再来探望。

这是高治晓在这段特殊时期第一次走进隔离医院,没想到过了几天,另一笔来自这家医院的订单出现了,顾客需要一根充电线送到呼吸感染科。高治晓和顾客取得了联系,对方坦言自己是一名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正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但手机快没电了,身边又没有充电线,很怕和家人失去联系。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走进呼吸感染科时,高治晓还是被紧张的氛围笼罩。“医护人员全副武装,看起来都很忙碌,能闻到很重的消毒水味道,其中一个护士让我写好收件人和具体的病区,她会帮我递进去。”放下手里的充电线,高治晓立刻大步往外走,跑出医院后迅速给全身喷了消毒液,没过一会儿他就收到了顾客的道谢信息,并坚持给他打赏20元。

其实,不同区域的骑手都有微信工作群,骑手可以选择在疫情期间休息,但高治晓发现,大多数同事都坚守在岗位上。“我们在外面看见很多行业都停摆了,如果我们再不工作,居民的生活会有很多难处。“高治晓说,疫情期间,自己的收入有保障,同时又能为市民提供便利,在这份工作中看见了自己的价值。看见同事分享各自遇到的暖心事,高治晓也忍不住感慨,外卖骑手在给顾客带来帮助的同时,也会与他们的善意和理解相逢。

告别寒冬,春回大地,高治晓像往常一样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公园里逐渐有了赏花的人,道路上的车又开始变多,餐饮店重新开张,许多单位已经复工,走进写字楼送餐时又有了往日的熟悉感。“虽然外卖还没恢复到以前的数量,但路上热热闹闹的,一切都在好起来。”高治晓感受到,这个春天格外明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