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大腦如何識別不同的氣味?

1,移植的幹細胞可修復大鼠中風受損的大腦

近日,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將人類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神經細胞,然後將其移植到大鼠的大腦中,成功地恢復了中風大鼠的活動能力和觸覺。該研究現已發表在研究雜誌PNAS上。題為“Activity in grated human iPS cell-derived cortical neurons integrated in stroke-injured rat brain regulates motor behavior”(譯為“中風損傷大鼠大腦中的人類iPS細胞來源的皮質神經元的整合活動調節運動行為”)。

Olle Lindvall說,“值得注意的是,它實際上是可以修復中風損傷大腦和已經丟失的重構中的神經連接。該研究催生新的希望,即使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未來它可能是新的健康神經,在中風患者中取代死亡的神經細胞。”

閱讀鏈接:


2,我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止血針,有效解決組織穿刺後出血!


腦科學日報| Science:大腦如何識別不同的氣味?


組織穿刺術是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為臨床醫生提供重要信息。然而,出血仍然是一個主要且不可避免的併發症,它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特別是在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中。在此,華中科技大學張春、朱錦濤、張連斌等人提出了一種簡便而有效的製備止血針的方法,即在注射器針頭表面塗覆一層機械和化學性能經過精心優化的海藻酸鈉-氯化鈣水凝膠,可以有效地防止組織穿刺後出血。

閱讀鏈接:


3,Science挑戰傳統觀點:大腦如何識別這麼多不同的氣味?

4月10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哥倫比亞大學的小鼠實驗研究表明,鼻子中的特殊細胞如何幫助大腦區分世界上幾乎無限種可能的氣味組合。

研究團隊採用了稱為SCAPE顯微鏡的尖端3D成像方法,監視了小鼠鼻子中成千上萬個不同細胞對不同氣味以及這些氣味的混合物的反應。他們發現,鼻子向大腦發送的有關混合氣味的信息不僅僅是其各個部分的總和。研究小組的數據挑戰了傳統觀點,傳統觀點認為大腦通過弄清所有單個成分來理解混合氣味。而新研究證實了調香師們早已知道的機理:將不同的香氣結合在一起可以創造不一樣的氣味,從本質上說,它成為一種可以提供完全不同的體驗的全新香氣。

閱讀鏈接:


4,多巴胺、穀氨酸與精神分裂症

腦科學日報| Science:大腦如何識別不同的氣味?

腦科學日報| Science:大腦如何識別不同的氣味?

近日,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的 McCutcheon 等對多巴胺和穀氨酸系統與精神分裂症的關係進行了綜述,文章發表在 World Psychiatry。

文章基於兩系統從間接證據、影像學發現、生物學影響等方面進行回顧,對遺傳和環境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強調,討論了兩個系統如何相互作用,對精神分裂症的新療法指出了方向。

閱讀鏈接:


5,GeroScience:基於健康老年被試EEG數據的皮層圖論網絡分析

為探討衰老過程對大腦連接網絡的影響,Fabrizio Vecchio等人收集170名健康老年被試的靜息態EEG數據進行分析,文章發表在GeroScience。本研究以健康老年人為被試,採集其靜息態EEG數據,計算基於皮層的功能連接並進行圖論網絡分析,重點分析小世界屬性。此外,多次採集數據驗證結果的可重複性。結果發現注意網絡、額網絡和默認模式網絡在相關頻段上存在左右腦區差異,並且這些結果穩定、可重複。

研究亮點有2點:樣本量大,共收集了170名健康老年人的數據;首次進行了可重複性驗證。總的來說,研究結果表明圖論是探索EEG腦網絡的一種可靠方法,特別適合用來研究衰老對功能連接網絡的影響。

閱讀鏈接:


6,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定性對民眾心理的影響


腦科學日報| Science:大腦如何識別不同的氣味?

微博數據詞頻分析和心理指標預測的過程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朱廷劭研究組的科研人員對17865名活躍微博用戶(2019.12.31-2020.1.26期間微博數≥50)進行研究,下載2020.1.13-2020.1.26期間這些用戶全部的原創微博,並以1月20日作為分界點,將其分成疫情定性前(2020.1.13-2020.1.19)和疫情定性後(2020.1.20-2020.1.26)兩部分數據,通過詞頻分析和心理指標預測從認知和情緒兩個方面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定性前後民眾心理變化的情況。

該研究通過詞頻分析和心理指標預測從認知和情緒兩個方面研究了新冠肺炎定性對民眾心理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負性情緒(焦慮、抑鬱和憤怒)和社會風險敏感性的升高,以及積極情緒(牛津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的降低。利用社會媒體數據研究公共衛生事件對民眾心理的影響,能夠為了解疫情時期社會群體心態提供有效的方法。生態化數據的獲取快速直接且特徵豐富,能夠有效瞭解並分析社會心態,從而更好地採取相應措施來促進社會和諧,共同抵禦疫情。

閱讀鏈接:


7,BMJ | 父母患精神疾病增加後代受傷的風險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Alicia Nevriana團隊分析了父母精神疾病與兒童和青少年受傷風險之間的關聯。4月8日,《英國醫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

父母的精神疾病包括非情感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酗酒或濫用藥物、情緒障礙、焦慮和壓力相關疾病、飲食失調和人格障礙等。兒童的受傷風險包括交通傷害、摔倒、燒傷、溺水和窒息、中毒、遭受暴力等。父母有精神疾病的孩子比父母沒有精神疾病的孩子更容易受傷,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年。

閱讀鏈接:


8,神經纖維瘤病患者的福音,首款FDA批准藥物療法問世

4月11日,美國FDA宣佈批准阿利斯康(AstraZeneca)公司和默沙東(MSD)公司共同開發的Koselugo(selumetinib)上市,治療2歲及2歲以上的1型神經纖維瘤病(NF1)兒童患者,這些患者攜帶有表現出症狀和/或進行性,不能通過手術治療的叢狀神經纖維瘤(PN)。新聞稿指出,Koselugo是首款獲得FDA批准治療這種在生命早期就使人衰弱的罕見疾病藥物。

MEK是RAS/MAPK信號通路中的關鍵蛋白激酶。Koselugo能夠選擇性地抑制MEK1和MEK2,從而讓失調的信號通路恢復正常,進而緩解兒童NF1患者的病情。

閱讀鏈接:

前文閱讀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